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及耗水规律的调控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不足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引起的干旱是导致西北雨养农业区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因素。覆盖种植是提高干旱地区有限降水利用效率的主要栽培措施,但传统地膜覆盖存在高耗低效、残膜污染等问题。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局部覆盖技术,也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技术,但对其如何影响土壤耗水结构及与产量形成有关的生理机制,目前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地区,于2015~2019四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试验采用4种不同覆盖比例的秸秆带状覆盖模式,带状3行(SSM3)、带状4行(SSM4)、带状5行(SSM5)和带状6行(SSM6)的地面覆盖比例依次为59%、50%、42%和37%,以无覆盖露地种植(CK)为主要对照,并与地膜覆盖(PFM,覆盖度100%)进行比较,研究了覆盖方式对土壤贮水、耗水结构、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和抗氧化生理指标、产量结构因素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水分等指标对产量差异形成的影响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方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随着覆盖比例的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与CK相比,以PFM和SSM3增产幅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且二者相近。PFM、SSM3分别较CK显著增加籽粒产量18.1%、16.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9.2%、20.6%。从产量结构因素的角度分析,SSM3增产主要是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PFM增产首先是显著提高了千粒重,其次为穗粒数。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角度分析,SSM3增产主要是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而PFM增产主要是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2.覆盖方式改变了阶段性耗水分配,且以PFM和SSM3最为明显。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对全生育期耗水量(总蒸散量,ET)的影响较小,只有SSM3较CK显著减少11.4 mm,但覆盖明显改变了耗水结构。与CK比较,各覆盖处理减少前期(播种~拔节)耗水15~34 mm,降低前期耗水比例5~9个百分点;PFM、SSM3、SSM4分别增加中期(拔节~开花)耗水13~26 mm,提高中期耗水比例4~8个百分点,而SSM5、SSM6与CK的差异不显著;在后期(开花~成熟),覆盖各处理间耗水差异较小,仅SSM5、SSM6较CK显著增加了耗水。减少前期耗水(-0.43*)和增加中期耗水(0.94**)均有利于高产形成。中期耗水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加穗粒数(0.55*),PFM和SSM3分别较CK提高中期耗水强度27%和20%,但降低前期耗水强度20%和23%。3.适宜的覆盖方式通过抑制土壤蒸发(E),提高了蒸腾(T)耗水比例,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抑制蒸发和促进蒸腾的效果随覆盖比例的降低而减弱,抑制土壤蒸发效果以PFM和SSM3最为明显,分别较CK减少全生育期土壤蒸发耗水110 mm和33 mm,提高蒸腾耗水比例(T/ET)34和10个百分点;增加蒸腾耗水是促进营养生长(0.87**)和籽粒高产(0.83**)的重要机制。覆盖的抑制蒸发效果以生育前期最大,后期次之,中期最小。4.旱地小麦耗水虽然主要依赖天然降水,全生育期降水对总耗水的贡献率(P/ET)可达60~70%,但播前贮水(底墒)对小麦耗水的贡献和促进高产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与CK相比,PFM和SSM3可显著提高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高峰阶段底墒对耗水的贡献率;拔节~开花阶段的底墒贡献率与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0.55*)。5.不同覆盖方式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利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以PFM和SSM3最为明显。土壤贮水消耗贡献上层(0~60 cm)、中层(60~150 cm),深层(150~200cm)分别为45%、44%和11%。与CK相比,PFM和SSM3对中层耗水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上层、提高了深层土壤耗水比例;减少土壤上层耗水(-0.60*)和促进深层用水(0.44*)可显著提高穗粒数。6.覆盖显著提高小麦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抗逆能力,进而有利于促进灌浆。灌浆期对旗叶测定表明,PFM和SSM3分别较CK显著提高光合势、净光合速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表观电子传递效率、过氧化物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而上述生理指标与千粒重(0.40*~0.94**)和生物产量(0.45*~0.95**)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旗叶的丙二醛含量,SSM3较PFM和CK分别降低11%和6%,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减轻了逆境伤害程度,维持了较强的植株活力和光合生产力。
其他文献
岷县黑裘皮羊是我国濒危的地方绵羊品种之一,早期以生产黑色裘皮和二毛皮而著称。岷县黑裘皮羊具有突出的黑色性状,毛、皮、眼睑、唇、口腔粘膜和舌头等皆表现黑色,特殊的表型表明其与一般绵羊品种在黑色素沉积方面的差异,而表型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调控机制和遗传基础上的差异。本研究针对岷县黑裘皮羊在颜色表型方面的特点,以岷县黑裘皮羊作为试验动物群体,选取与之有显著表型差异的小尾寒羊群体作为对照组,从宏观上检
学位
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s)不仅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野鸟和家禽中广泛流行和传播,而且自2014年首次感染人以来,H5N6亚型AIVs在全球共造成52人感染,26人死亡。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长期研究表明,H5N6亚型AIVs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呈现明显的多样性,部分病毒对哺乳动物呈现高致死能力。因此,了解和深入探讨H5N6亚型AIVs引发哺乳动物致病的分子机制对于该病毒可能引起的人间流感大流
学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也是研究地下块茎类器官形态建成的重要模式植物之一。马铃薯块茎形成和发育直接影响块茎产量和品质性状形成。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形态建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中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K)是块茎发育过程中重要调控激素之一。研究CK调控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对揭示地下贮藏器官发育机理以及阐明块茎产量和品质性状形成具有重要理
学位
研究目的:结肠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实体肿瘤之一,中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60%,晚期结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几乎为0。目前,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合放疗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结肠肿瘤的生长,然而细胞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复发、转移和耐药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预后不佳。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大多数人对此免疫疗法不敏
学位
合理密植是构建间作良好群体的基础,也是间作增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有关间作密植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种间互作领域,对间作耐密的光合生理机制揭示不足,使得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密植进一步提高间作产量的理论依据。2018-2019年度,在干旱绿洲灌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玉米间作豌豆、单作玉米、单作豌豆和78,000株/hm~2(低)、103,500株/hm~2(中)、129,000株/hm~2(高)3个玉米
学位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生产中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严重,导致道地产区当归产量减少,药材品质下降,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当归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首先设置主栽作物(豌豆、春小麦、蒙古黄芪、马铃薯、当归),构建5种种植模式(豌豆-小麦-当归、豌豆-蒙古黄芪-当归、豌豆-马铃薯-当归、豌豆-当归-当归、豌豆-休耕-当归),引入豆科作物(豌豆P
学位
哺乳动物暴露于急性缺氧环境中可导致肺动脉血管发生收缩,而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则会诱发肺动脉血管发生重塑,最终形成不可逆转的肺动脉高压。牦牛(Bos grunniens)作为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5500米)的代表性动物,其肺脏经过长期的适应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血管重塑等症状,故牦牛是研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防治
学位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原产于南美洲,茄科番茄属植物,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果菜之一,因其独特的口感,极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我国的24个省域有番茄种植且规模较大,占蔬菜总面积的4.7%左右,年产量达6,16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8%,番茄产业在我国农副产品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番茄的病毒性病害日益严重,其中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
学位
苯并噻重氮(BTH)是水杨酸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物,可诱导多种果蔬的采后抗病性。我们前期研究发现,BTH可促进马铃薯块茎愈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苯丙烷代谢和调控活性氧(ROS)产生有关。但详细作用机制不明。本文用BTH处理的‘陇薯3号’马铃薯块茎原原种为试材,通过转录组分析BTH参与马铃薯块茎愈伤的主要代谢通路,研究BTH处理对愈伤期间CDPK介导ROS产生的影响,以钙依赖蛋白激酶StCDPK10为诱饵
学位
以炭黑N134作为填料,对比了异戊橡胶、丁苯橡胶及仿生橡胶3种体系下混炼工艺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并针对仿生橡胶体系炭黑分散度低的问题,对混炼工艺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分散度和动静态性能.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密炼时间范围内,随着密炼时间的延长,异戊橡胶体系和丁苯橡胶体系的分散等级由原本的1级左右提升至6级以上.但延长密炼时间并未明显提升仿生橡胶体系的炭黑分散度.针对该问题引入塑炼和包辊工艺,仿生橡胶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