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勾践形象的嬗变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仅为中国戏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之源,更以传承至今的忧患意识、史鉴意识和伦理观念为之孕蓄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华夏历史长河中一颗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的明珠。自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以勾践徐图起复的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便不断在不同时期的戏剧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进入现代以后,卧薪尝胆故事更是因其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相似、具有很强的现实宣传功能等因素,不断获得戏剧艺术家们的青睐。   本文即搜集了1917—1999年间以勾践为主要角色的戏剧作品,并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8个文本进行研究。全文按时代顺序进行梳理、分析,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正文第一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中的勾践形象的演变、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第二部分对三十年代熊佛西的《卧薪尝胆》和西施剧中的勾践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剖析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于历史剧创作及人物塑造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以四十年代的话剧《复国》为重要解读对象,从抗战中后期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入手,探究战争文化视野下勾践形象的深刻意蕴。第四部分将创作于六十年代初的萧军的《卧薪尝胆》和曹禺的《胆剑篇》放在同一观照维度之上,着力深究建国初文化规范等因素对于作家处理同一历史题材的共同影响和差别。第五部分重点研究八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诗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分析新时期思想解放大潮中,勾践形象的新特征和重要意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现当代作家笔下的勾践形象的嬗变进行梳理,并对其成因提出合理的阐释。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勾践形象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审美差异进行梳理、比较、分析,试图探索产生勾践形象差异的历史的、社会的、个人的诸种因为,为研究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思路;同时管窥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从而为纵向研究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景况、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提供新的角度。此外,也为今后的历史剧创作提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本文对王十朋作专题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王十朋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倾向。王十朋的生平前人研究较多,本文选择其生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王十朋於绍兴二十
研究和分析汉字笔画的变形规律,是确立字形规范标准以及进行字形的系统化整理的基础和前提。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语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现代汉字字形规范工作
城市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性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城市具有相通之处,而分开独立地来看,每一座城市又可被视为所在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储藏所。因此可以说城市是一种多元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难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变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坛涌现了一批直接表现该事变及其引发的中国抗战现实的文学
当一个收藏家面对平生见过的最美丽天平的时候,他会怎样做?当四个收藏家围绕在这个最美丽的天平周围,但却不知应该怎样使用它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做?尝试着试图移动各种手柄。
韦利(Arthur Waley,1986-1966)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翻译家之一。《中国诗一百七十首》是韦利第一本英译中国古诗集。本文以《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为研究对象,认真考证
论述了现浇框架结构工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分析了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The main qual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cast-in-situ frame s
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被明确提出,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数学活动经验不像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思想那样客观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达的主观态度。汉语中,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意义的词汇手段。“必须、得、应该、要”这四个情态动词在语用上表示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