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形下城市山谷风环流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多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的趋势。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气候变化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危及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立足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风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不同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由于自身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下垫面特征,使得山地城市的气候条件尤为复杂,容易存在大尺度背景风缺失、年静风频率较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局地环流可能是这类城市重要的风源。尽管目前已经有大量学者意识到局地环流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山地城市中常见的山谷风环流仍缺少相应的定量研究。在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成为流行性技术的当下,更需要客观研究局地山谷风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在构建通风廊道的可用性,以更好的支撑山地城市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老城区中梁山至嘉陵江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域2020年的逐日、逐时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气象学方法将局地环流从气象站观测数据中加以剥离,从观测事实上判定山谷风环流的客观存在。筛选出所有观测到的山谷风日,确定将2020年8月27日和8月28日的气象数据作为模拟参数条件。在技术方法上利用CFD软件模拟区域内的局地山谷风环流现象,研究复杂地形存在的温度热力差异能否驱使局地山谷风环流发育。设置了27T15(8月27日15:00)和28T04(8月28日04:00)两个实验组分别进行谷风、山风环流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现实条件下单一的热力差异作用足以产生局地山谷风环流。白天15:00的谷风环流模拟结果发现风速最大区域位于中梁山脉东侧山坡距地50米高度处,风速大小约为0.17m/s,发育高度在300米左右;凌晨04:00的山风环流模拟结果发现风速最大值并不存在于山脉两侧,而是在嘉陵江一带,中梁山脉东侧距地20米高度处风速最大约为0.21m/s。为进一步探究影响局地山谷风环流发育强度的因素,以温度热力差异和海拔高度差为条件设置了两类敏感实验。结果表明,扩大温度差异能够明显的促进局地山谷风环流发育,敏感实验组模拟结果显示中梁山东侧的谷风最大风速为0.28m/s,山风最大风速为0.4m/s;海拔高度敏感实验组一共设置了六个不同高度的实验组,分别是600m、1000m、1400m、1800m、2200m和2600m。模拟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山体海拔高度能够促进局地谷风环流发育,即山体海拔高度越高,谷风风速越大。但是当山体海拔高度超过1960m后谷风风速开始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弱。本研究以城市规划为立足点,融合气象学专业知识,通过检验重庆市沙坪坝和中梁山脉的山谷风现象与位温之间的关系后,进行山谷风的数值模拟得到全域不同点位的局地特征细节,从而发现位温差异和海拔高度对山谷风发育的潜在影响。基于气象学和城市规划的综合分析后认为虽然局地山谷风环流的风速较小,但是从相对风速而言,山谷风环流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城市建设区的风环境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成都市的通风廊道规划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通风廊道规划中局地环流的通风作用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不仅要注重通风潜力评价,还需要重视廊道通风能力。为今后山地城市利用局地山谷风环流构建通风廊道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资源,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福祉紧密相关。其空间分布和服务供给的公平正义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事关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城市居民获取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会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收入、所处区位条件等要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群体不能拥有平等的公园绿地使用机会。这种公平正义缺失的现象,既包含空间
学位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合理规划,对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均衡化配置、资源共享、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成都市的城市发展稳步前进,城市逐步向东拓展。在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情况。当前成都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小学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凸显,因此,结合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小学现状情况,探讨小学教育设施用地布局优化方法,是
学位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和文明根脉,蕴藏着千百年农耕文明发展迭代的基因宝库。我国复杂的地理分区和多样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代代相传。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因素的渗透使得大量的乡村特色快速消退,甚至消亡。因此,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探索特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保持并发展乡村特色,尤为迫切而重要。而当前学术界的乡村特色保护与传承,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呈现的空间萎缩、人口流失以及资源闲置等收缩现象日益显著,对此,国内已有诸如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等旨在推进乡村整治与振兴的规划战略,但乡村收缩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尝试借鉴国外应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空间规模长期失衡的“精明收缩”理论方法,转变乡村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方法,以解决乡村空间、人口、土地等要素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探讨其优化重
学位
过去我国城乡要素长期不合理的流动导致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连涌现,种种因素共同带动我国城乡要素流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现阶段处于城乡融合关键时期,各种鼓励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频出,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不断涌入乡村地区。此外,县域被认为是我国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发展走向深入,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大、中、小城市都得到明显体现。以“车本位”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引导思想,引起规模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机非冲突、社会资源分配无序倾斜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在处理好城市交通与人民生活健康的关系问题上产生冲突,亟待提升改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慢行生活又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慢行出行
学位
文化特色彰显与自然生态安全,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公园城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了生态价值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中国深厚的城市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诞生、演替、催化出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景观,形成地域间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历经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出现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性损坏、文化景观整体性缺失、地域文化特征式微等文化保护与利用问题,文脉割裂
学位
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不可避免的给城市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城市通风不畅所引发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健康问题令人担忧,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在讨论城市气候对风廊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城市风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廊的识别规划上,对风廊规划后的效能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风廊管控标准对风廊效能的影响研究。虽然在气象行业标准《QX/T 437-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城市
学位
中国历史村镇多依靠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而来,与当地自然条件联系紧密,且村镇景观、村镇历史文化均受到当地生态条件影响。因此挖掘历史村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尤为重要。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收缩现象也波及全国村镇,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阶段。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受此影响,其生态自然景观衰败现象显著;而为应对乡村收缩实施的村镇经济建设的措施又对历史村镇的
学位
伴随着近年来轨道交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在轨道交通建设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相比而言,国外在轨道交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上成果较为丰富,其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对站点建设和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评估和多方利益的协调上,在实际建设中也具备更多开发TOD模式的条件,这一方面源于国外与国内在建设理念和人口规模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其践行利益至上的理念有关。国内研究则是随着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