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收缩背景下渝东历史村镇生态衰减与修复路径研究——以宁厂、郁山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村镇多依靠生态环境资源发展而来,与当地自然条件联系紧密,且村镇景观、村镇历史文化均受到当地生态条件影响。因此挖掘历史村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尤为重要。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收缩现象也波及全国村镇,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阶段。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受此影响,其生态自然景观衰败现象显著;而为应对乡村收缩实施的村镇经济建设的措施又对历史村镇的自然生态环境改造明显。而当前历史村镇保护体系中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薄弱的,若保护不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失。目前,乡村生态振兴与历史村镇的保护逐渐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重视,对历史村镇生态的保护研究不仅是当前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协调乡村收缩和历史村镇保护的关系,积极寻求历史村镇的生态环境在自然收缩衰败与经济建设破坏中的保护路径,对历史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均有积极意义。本文的写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对历史村镇的生态内涵制定了3项标准,通过相关理论研究树立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进一步强调历史保护的整体观,将历史文化及其衍生和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并将历史村镇的生态问题分为宏观的生态历史信息、中观的历史生态景观和微观的生态要素安全三个层面。其次,以重庆渝东地区的欠发达山地历史村镇为研究范围,并归纳乡村收缩背景下的两种历史村镇变化类型,以巫溪县宁厂镇与彭水县郁山镇作为研究的具体实证案例,从宏、中、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历史村镇特有的生态问题。第三,采用历史演绎法对两个历史村镇的乡村收缩演变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乡村收缩因素与历史村镇生态问题的关联机制。最后,针对历史村镇特有的生态问题提出未来收缩型历史村镇的生态环境修复策略,以完善优化历史村镇保护方面的研究。本文以乡村收缩影响下的宁厂、郁山镇为例,较深层次地分析了生态环境中的人文内涵和保护意义,探究了乡村收缩因素与历史村镇生态衰败的关联机制,尝试构建历史村镇的生态修复路径来指导历史村镇的人文历史遗产的保护,进一步补充了历史村镇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大多位于山高谷深、地僻人稀之地,交通不便、产业落后、人居环境条件艰苦,但却保存着最灿烂多彩、古朴原真的民族文化。如何通过民族村落空间的有效调理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空间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仅关注空间的物质性,更考虑空间中的个体及政治社会关系,将民族村落整体空间划分为物
学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山地住区发展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高品质的山地人居环境得到初步彰显。然而在专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特定时期里,这一事业却面临着“破坏性建设”“设计平原化”等问题的较大影响。山地住区是我国新时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作为山地住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支撑系统,其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的良好协调互动,是山地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持续引领山地区域城市化水平高质量提
学位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资源,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福祉紧密相关。其空间分布和服务供给的公平正义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事关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城市居民获取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会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收入、所处区位条件等要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群体不能拥有平等的公园绿地使用机会。这种公平正义缺失的现象,既包含空间
学位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合理规划,对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均衡化配置、资源共享、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成都市的城市发展稳步前进,城市逐步向东拓展。在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情况。当前成都市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小学教育资源短缺,小学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凸显,因此,结合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小学现状情况,探讨小学教育设施用地布局优化方法,是
学位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和文明根脉,蕴藏着千百年农耕文明发展迭代的基因宝库。我国复杂的地理分区和多样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不同地域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代代相传。然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因素的渗透使得大量的乡村特色快速消退,甚至消亡。因此,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探索特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平衡,保持并发展乡村特色,尤为迫切而重要。而当前学术界的乡村特色保护与传承,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呈现的空间萎缩、人口流失以及资源闲置等收缩现象日益显著,对此,国内已有诸如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等旨在推进乡村整治与振兴的规划战略,但乡村收缩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尝试借鉴国外应对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空间规模长期失衡的“精明收缩”理论方法,转变乡村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方法,以解决乡村空间、人口、土地等要素长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探讨其优化重
学位
过去我国城乡要素长期不合理的流动导致目前我国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连涌现,种种因素共同带动我国城乡要素流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现阶段处于城乡融合关键时期,各种鼓励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频出,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不断涌入乡村地区。此外,县域被认为是我国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发展走向深入,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大、中、小城市都得到明显体现。以“车本位”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引导思想,引起规模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机非冲突、社会资源分配无序倾斜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在处理好城市交通与人民生活健康的关系问题上产生冲突,亟待提升改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慢行生活又逐步回归人们的视野,慢行出行
学位
文化特色彰显与自然生态安全,是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开展了公园城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了生态价值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中国深厚的城市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诞生、演替、催化出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景观,形成地域间各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历经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出现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性损坏、文化景观整体性缺失、地域文化特征式微等文化保护与利用问题,文脉割裂
学位
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不可避免的给城市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城市通风不畅所引发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和健康问题令人担忧,缓解城市生态问题刻不容缓。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在讨论城市气候对风廊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但目前关于城市风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廊的识别规划上,对风廊规划后的效能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风廊管控标准对风廊效能的影响研究。虽然在气象行业标准《QX/T 437-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城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