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jiangha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资源,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社会福祉紧密相关。其空间分布和服务供给的公平正义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事关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城市居民获取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会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收入、所处区位条件等要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群体不能拥有平等的公园绿地使用机会。这种公平正义缺失的现象,既包含空间上的不平等,也存在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尤其是弱势群体往往在获取公共资源时处于相对劣势。过去我国大多沿用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指标指导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相对缺乏兼顾社会与空间层面服务公平性的考量。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平正义研究有助于优化公园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水平,缓解社会的供需矛盾,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评价分析-体系建立-实证检验-策略优化”的逻辑展开研究。评价理论分析是评价的前提,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公园绿地现状的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公园绿地在服务供给上存在居民享有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资源不平等、分配情况存在社会空间分异、布局的服务效能不足、弱势群体的使用处于落后水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从人-社会-空间三要素共同构成的公平正义内涵出发,对公园绿地的公平正义价值特征进行解读,明确了公园绿地的公平正义是保障居民平等享有资源的权利同时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包含空间-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体差异性公平正义两个要点,基于此确立了资源平等、使用公平、服务高效、弱势可达四大价值标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评级体系,包含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围绕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展开,同时对目前公园绿地公平正义相关的研究指标进展梳理,综合多方面的考量构建了最终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公园绿地的评价方法,空间-社会公平正义维度的评价包含以人口分布为依据的资源平等导向下的公平正义、以经济特征划分为依据的使用公平导向下的公平正义、以空间活力需求为依据的效能提升导向下的公平正义;群体差异性公平正义维度的评价对应以弱势识别为依据的弱势倾斜导向下的公平正义。以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公园绿地为例,通过数理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展开定量分析论证,检验了该公平正义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可用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的价值导向,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评价了渝中区公园绿地的供给服务现状,明确了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正义缺失的主要地域空间和弱势群体。最后形成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创新和不足。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包含:(1)城市公园绿地公平包含空间-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体差异性公平正义两个维度,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平正义须关注空间布局的公平合理,也要结合不同类型社会需求,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2)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包含四点:资源平等、使用公平、效能提升、弱势倾斜。(3)居民获取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供给存在公平正义缺失现象。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人口分布不相协调,且不同等级公园的服务水平差异较大,街头游园的覆盖水平仅15.73%;15分钟生活圈内,居民的公园绿地可达能力受到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公园绿地服务的效能有待提升,朝天门、解放碑、七星岗以及大溪沟片区存在明显的高需求低可达现象;此外,弱势群体资源获取处于位于研究区常住人口的平均水平之下,且同一群体内部获取的服务水平在空间上也存在分异现象。(4)城市公园绿地供给服务的公平正义缺失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评价结果,构建了包括强化公平正义导向的公园绿地规划理念、优化现存公园绿地、提升公平正义导向下的服务供给能力、加强规划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的公平正义框架。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大城市郊区新城规划建设普遍面对的产城关系及空间合理布局问题,本文立足上海“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通过人口、企业传统调查数据和手机LBS新数据建构多重数据参照系;进而从“人-居-业”叠合视角解析临港新城产业-人居空间布局特征、发展趋势和“产城融合”导向的规划启示。研究表明,临港新城地区产城关系具有板块化空间组织特征,产业园区发展对城区人口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有限、人群空间分异显著,但各组团空间
学位
在新型城镇化与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各省市依照脱贫攻坚战略已建成大量乡村安置社区,为贫困居民或失地农民提供新居地,是我国特有的过渡型社区。其中重庆市依托生态扶贫搬迁行动至今共安置约200个乡村安置社区,尽管扶贫收效显著,但社区二次衰败的问题仍为严峻。而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社区发展的综合指导作用,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的现代化与人的城镇化的背景下,亟待回答如何以规划与更新的方式促
学位
在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红线的限制下,城乡建设空间紧束,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乡村地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大量农田撂荒,农宅闲置,集体建设用地荒废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盘活乡村地区闲置土地,提高用地效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如何提高乡村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为本文的研究问题,根据“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本文选取生态保护与乡村建设矛盾
学位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我国的网购消费者规模,部分消费者已经对网络购物产生依赖性。我国2020年的网上零售总额已经达到117601.3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0.60%。为了能够抓住机遇并占领市场,各类电商企业都在致力于构建或者优化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跟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电商公司,常常会面临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烦恼,因此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但是自建物流需要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学位
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内涵式”转型,回归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已成学界热点。作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所,社区公共空间在以往更新中存在空间过度类型化、空间文化价值低估和低效空间使用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山地城市社区虽具有典型特征而营造特色不足,这源于山地城市社区更新中缺乏整体价值认知和对人—空间—活动三者之间关联性的准确判断,往往只关注到社区物质空间或居民本身的研究,忽视了居民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
学位
当前,我国城镇化由快速发展逐步转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民生活进入高品质提升的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进入生态优先、回归人本、注重品质的新阶段。在公众生活水平和游憩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中人民生活环境品质提升要求和公共空间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作为人们日常游憩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品质的高低关乎市民生活获得感和满足感,是衡量城市宜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城
学位
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中东部、连接晋冀,古称“晋东雄绕”。全境山丘纵横,地势复杂,在民族迁徙、文化冲突交融以及战争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现存45个中国传统村落便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圈层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多样、鲜明的地域空间特征。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4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基因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来认知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从普适性的物质要素划分转向在地性、综合性的研究方式,探究传统村落空
学位
中国工人村社区作为单位制时期的产物,在历经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等多重要素的发展后,其职住空间关系逐渐从最初职住平衡的状态转向职住空间失衡。在中国存量更新和高质量城市空间治理背景下,以工人村社区为代表的老旧单位社区已然成为目前城市更新治理和弱势群体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社区居民就业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出发去关注工人村社区当前的职住关系状况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影响机理则是
学位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大多位于山高谷深、地僻人稀之地,交通不便、产业落后、人居环境条件艰苦,但却保存着最灿烂多彩、古朴原真的民族文化。如何通过民族村落空间的有效调理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空间生产能力,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不仅关注空间的物质性,更考虑空间中的个体及政治社会关系,将民族村落整体空间划分为物
学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山地住区发展潜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高品质的山地人居环境得到初步彰显。然而在专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特定时期里,这一事业却面临着“破坏性建设”“设计平原化”等问题的较大影响。山地住区是我国新时代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对象。作为山地住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支撑系统,其空间形态与地形环境的良好协调互动,是山地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持续引领山地区域城市化水平高质量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