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伊斯兰教本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以南京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ta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族伊斯兰教文化的不断变迁使其具有中国本土伊斯兰特质。当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顺应规律,与时俱进是最质朴又最强大的生活逻辑。饮食文化变迁是南京回族在宗教与民族身份自我选择过程中重要的外显行为。民族和宗教身份的分离,是其自我调适的生活逻辑。传统宗教文化所规定和延续的社会文化,也会被现代社会结构重构。如今,做不做礼拜,是否遵行饮食戒律,取决于自我对生活的选择。对于这些回民而言,“失范”状态不仅是社会结构为其提供的纠正机制,还帮助他们实现了个人对文化选择的自由。宗教身份的脱离不是原则性的挑战,而是在社会与家庭的宽容和默许中,个体做出的温和选择。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只强硬的大手在控制,而是每一个社会个体主动参与回族的伊斯兰教文化本土化的改造过程。
  伊斯兰教本土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结果。回族伊斯兰教文化的本土化并不是伊斯兰文化的消失,而是动态的文化适应,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回族伊斯兰教本土文化。本文基于对南京本土回族的个案访谈,通过分析发现南京回族伊斯兰教本土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宗教与民族身份的分离,一部分南京回族的身份认同并不取决于是否信奉伊斯兰教。为他们所认可的身份特点,体现在身份证上的民族名称,以及略与汉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显性文化符号上。在另一方面,回族特质就是不断变化的,极具地域性的本土化特质。因此,对于一部分南京本土回族穆斯林而言,他们的宗教认同和血缘认同强烈,但其信仰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而逐渐变迁。以江苏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南京湖熟镇为例,因为大部分的本土回族穆斯林未接受过系统的经堂教育,所以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仅限于从小耳濡目染得来的浅简知识,因此也就逐渐丧失了坚持宗教功课的内在动力。然而,不论是从习俗性、家庭文化传承型遵守的角度,还是穆斯林的积极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待,这些缺乏伊斯兰经堂知识的本土回族穆斯林依然是伊斯兰教信仰内部的群体。事实上,回族的伊斯兰教本土文化在其促进回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的创生了,它是适应本土化生存的发展结果,具有地域性差异。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地方宗教文化。所以说,中国本土的伊斯兰教,其特质正是代表着其自身伊斯兰教在地方本土化发展的结果。
  南京回族以信奉伊斯兰教为纽带,通过族际通婚,使得血统上与其他民族难分难解。血缘上的统合又催化了其意识形态上逐渐形成能够在国家内部联结所有社会个体的集体主题——中华民族文化。这种“自我”认同促使文化走向统合状态,一同构建了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今日南京回族伊斯兰教本土化结果,就是由伊斯兰显性文化符号的一定程度保留与本土汉族文化的一定程度吸收共同构成的南京回族伊斯兰本土文化。回族文化在中华主体文化中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社会演变过程的缩影。
其他文献
农业是巴基斯坦经济的主要部门。这一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19.5%,创造了42.3%的就业机会。小麦是巴基斯坦的主要农业作物之一,80%的农民在大约900万公顷的土地上种植小麦。根据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家小麦协调计划,伊斯兰堡小麦品种的遗传产量潜力为6-8吨/公顷。它比实际潜力低66%。生产力低下的原因是资源和投资分配不当、政策执行不力、租户土地改革无保障、缺乏提高小麦生产力的适当机
学位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社会流动性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以及增强职业的代际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的竞争。为了保障不断增长的各部门用水需求、缓解竞争压力,国家基于需求管理策略、不断推动以水价政策为核心的用水激励机制的改革。近些年,与农业用水水价政策改革的缓慢推进不同的是,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水价政策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那么,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弹性有多大?提高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价格能缓解多大对农业用水的影响?非农部门水价的改革对农业生产产生什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转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放缓的态势。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简单地用相对便宜的机械取代昂贵的劳动力投入外,农业机械化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仍然受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影响。早期文献表明,农业机械的发
灌溉农业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形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业部门作为我国最大的耗水部门,除了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灌溉技术效率低的问题,还需应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非农就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变化之一,导致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配置改变,而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无法避免非农就业带来的冲击。但是当前政府和学者们对水资源管理的研究多聚焦在灌溉部门内部,在少部分关注非农就业对灌溉影响的研究中,多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社会从生态系统得到的福利,它对人类的生存、生计和福祉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驱动,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的急剧变化显著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本研究聚焦于人口最多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由于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过去40年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森林和非森林植被等地类被大量的转为农业用地。因此,研究LULC的变化监测及其驱动力和L
荀子身处于一个“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的乱世,其哲学思考也围绕着如何“去乱被之以治”并最终建立起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的问题进行。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荀子看来即是获得对“礼义之道”的正确认识。可以说荀子的认识论思想在其“天生”与“人成”、“人性论”与“礼义论”等有张力的思想观念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也始终是为其政治理想所服务的。因此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荀子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探索与梳理
学位
葛瑞汉的《庄子》英译本,对原文本进行了“大改造”,从全书、篇章到具体的语段都呈现出与其他译本截然不同的面貌。这背后是葛瑞汉对《庄子》的创造性诠释。通过文本,可以看到葛瑞汉的庄子研究有着显著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用“spontaneity”这个概念诠释庄子哲学的基本术语,例如,“道”、“德”、“逍遥”等;二、在如何达到“逍遥”这个问题上,葛瑞汉发展了“全新”的方法论(相对庄子而言);三、将
学位
晚明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以天主教为首的西方文化和宗教传入中国。同时,晚明学界更是经历从心学向清朝朴学的转型。张岱,作为这一时期士人的典型,具有心学、佛学、史学、西学等多种复杂的因子。因此研究张岱在晚明社会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帮助把握晚明士人思想的脉络和特质。  本文结合《石匮书》、《四书遇》、《琅嬛诗集》等材料,探寻张岱蕴含晚明士人的时代特质。一方面,张岱的文学作品、经学思想
学位
在儒家看来,夫妇为人伦之首,而夫妇成之于婚礼,故儒家向来重视婚礼。于婚礼“六礼”之中,亲迎又尤为重要。自古以来,关于亲迎的争议有很多,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天子是否也要实行亲迎礼。本文即以“天子必亲迎”为主题,在今文经学视域下对亲迎礼进行了考察。文章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为亲迎考,先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阐明了亲迎礼为上古劫掠婚(抢婚)的遗存。又结合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证明了亲迎之礼在先秦业已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