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果毅都尉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官制分为文官和武官两个系统,武官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毅都尉一职在唐代武官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唐代果毅都尉的设置、选任授予、职能与迁转等方面综合探讨其与唐代社会的关系,揭示果毅都尉在唐代社会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唐一代,职官制度在前期和中后期的变化,集中表现为“职事官的阶官化”,果毅都尉由此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唐初的府兵制时代,果毅都尉是典型的武职事官,在拱卫京师稳定、对外征战等方面作用甚大;到中晚唐的募兵制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果毅都尉转而成为阶官。果毅都尉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其称谓源于隋炀帝时期的果毅郎将,他们分散在府兵制度下的各军府之中,每个军府两人担任此职,是为折冲府的副长官。唐代前期,果毅都尉既需番上宿卫,巩固政权;也需要外出作战,保卫边防安全。唐代中后期,由于大量使职的出现,果毅都尉逐渐变成了荣誉性的职衔,政治地位今非昔比。幸运的是,近年来唐代碑刻和吐鲁番文书的陆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晚唐的武官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果毅都尉的选任主要有军功授予、门荫、赏赐、节度使奏授等方式,其中唐人通过建立军功获授此职最为常见。唐人普遍重文官轻武官,个中缘由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官体系内的迁转更容易使官员接触到政治核心。从出土唐代墓志看,武官的迁转基本上按照一套严格的程序进行,果毅都尉作为典型的中层武官也无例外。基层的士兵如若能够通过建功立业的方式迁转至果毅都尉,预示着仕途前景良好,甚至有机会进入高层武官也即是三品官及以上的行列之中。中晚唐武官官职的滥授现象极为严重,府兵制下的军府已经名存实亡,但果毅都尉仍然保留并作为荣誉职衔大量授予士兵。果毅都尉与唐代的军事、边防安全、对外关系等问题关系极为密切。唐代对外战争中常常可见到果毅都尉带兵作战的身影,吐鲁番文书显示出果毅都尉对西域边防还发挥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有的外国使臣来朝还被授予了果毅都尉,意义非凡。概言之,唐代武官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了果毅都尉的设置与发展,而果毅都尉一职又在唐代政治制度、军事、边防安全等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静态的制度描述入手,揭示果毅都尉的变迁历程,可丰富我们对唐前期到中晚唐这一历史转变的认识。
其他文献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要求学习者把握问题的本质,强调对问题以及思维本身进行富有逻辑性和全面性的思考。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亦被纳入学生教育,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批判性思维倾向。英语阅读能力涵盖英语学习的多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反映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以及其与英语阅读能力的相关性。此研究对象共38
学位
随着现代电子器件、混合动力汽车和电网储能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商用石墨负极材料已经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材料或技术来提高可充电碱金属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是至关重要的。二维层状MXene材料因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理论容量高、化学成分可调等优良特性,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MXene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在用作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实际测试容量偏低、循环过程中层间纳
学位
本论文设计了多种不同尺寸的四面体DNA纳米结构(Tetrahedral DNA nanostructures,TDN),并对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利用其独特的且具有一定刚性的四面体结构,可以保证传感界面上生物探针始终保持垂直于传感界面的取向,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背景噪声,提高了传感器的信噪比,对改善生物传感界面上DNA识别探针的有序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尺寸TDN电极的各种电化学性能,
学位
蒙古汗国对高丽发动过7次大规模征伐,元朝建立后,双方进入和平友好交流时期,互派使节,保持联姻,关系十分亲近。然而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一多民族王朝,境内多民族杂居,语言文字情况十分复杂。蒙古族原无民族文字,最初用畏兀字书写蒙古语,称为回鹘式蒙古文,在蒙古新字颁行之后,将其作为国字,回鹘式蒙古文的地位逐渐下降,同时汉字在当时社会中也处于通用语言的地位。为了维护统治、巩固统一,元统治者在各
学位
河东道地近京畿,文化底蕴深厚,入唐以来,名士辈出。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唐代河东道大量士人投身科场,以科举为业,成为河东科举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唐代河东道科考举子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科考举子的应举科目、应举人数、应举人次,探讨科考举子自身的举业和仕宦经历,分析科考举子背后所代表的科举家族和生活场域,从而进一步探究科考举子与唐代河东社会文化的关系。科举制度在唐代实施近三
学位
周代异族称“子”现象,广泛见于西周、春秋时期。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周人在征服过程中冠以“子”称的异族被征服者,研究周代异族称“子”现象,对于探索周代人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及其对异族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价值。西周、春秋时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族,血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异族被征服后,往往利用拟血缘关系将其纳入周人的政治体系,加之征服者也难以从根本上打破被征服异族固有
学位
本文以异氰基乙酸甲酯和1-萘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含萘的N-杂环化合物5-(萘基-1)噁唑-4-羧酸甲酯,对其进一步肼解得到的5-(萘基-1)噁唑-4-碳酰肼作为荧光母体,引入了三种不同的羟基芳香醛类化合物,合成了三种具萘噁唑基席夫碱衍生物,分别是N’-(2-羟基苯亚甲基)-5-(萘基-1)噁唑-4-碳酰肼(G1)、N’-(4-(二乙氨基)-2-羟基苯亚甲基)-5-(萘基-1)噁唑-4-碳酰肼(G2
学位
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徐世昌在1919年南北议和中的作为,通过对相关档案、徐世昌在总统期间留下的文献、相关人物的电稿、书信、日记及报刊资料的挖掘,从派系争斗及宪法缺陷的角度分析徐世昌和平统一计划失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徐世昌在1919年推行和平统一的计划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值得肯定。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重点论述徐世昌虽主张和平统一,但出于维护北洋团体之团结的目的在调和冯、
学位
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缔结要求子女遵从“父母之命”,法律、礼制赋予了父母对子女婚配的绝对掌控权。尽管传统婚姻更看重家庭利益,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母与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及长期相处培养的深厚感情都会影响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态度。由于性别、家庭身份和人生体验的不同,父母对子女有着不一样的情感视角,导致父母对其婚配产生了不同的安排。前人对于唐代婚姻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基本没有从整体上将唐代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态度
学位
未成年人群体被关注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两周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中,已不乏未成年人的相关内容。三礼的部分篇目,详述了其生活及教育内容,史书中也不乏此类记载,部分出土文献,则直接提供了未成年人的生存资料。诸类材料,为研究两周时期的未成年人,提供了重要线索,奈何前人关注不多。本文则以上述资料为依据,对两周时期未成年人的相关概念、未成年人早逝问题、未成年人日常生活、教育情况和“早慧儿童”等问题进行探讨,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