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黑青稞发芽过程中营养组分的变化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成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作物,其营养组成全面独特、符合“三高两低”的饮食需求、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经常食用青稞对人体的各类营养缺乏症有改善作用,且粒色较深的青稞营养价值普遍比浅色青稞营养价值要高。但是,青稞籽粒硬度大,口感粗糙,消化率低,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开发应用。研究发现,萌发可以改善和增强谷物的组织结构及营养特性,适当的萌发处理不仅能提高谷物的营养价值,还能使人体更易吸收和利用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同时增加其中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含量。因此,对青稞进行萌发处理,检测不同萌发阶段的青稞的营养组分,采用多组学技术全面且深入地探究萌发过程中营养组分变化的分子机制,可为萌发青稞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选用隆子黑青稞(Longzi Black Barley,LBB)进行萌发处理,对萌发各阶段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LBB在萌发前期(0~12 h)生长速度缓慢,随后在萌发中期(12~36 h)和萌发后期(36~60 h)持续生长,幼苗期时(60~72h)芽长达到10.18~19.14 mm。萌发期间LBB百粒重(干重)小幅下降,在萌发48 h后有显著差异。营养素测定显示,水分含量在萌发早期因吸胀作用而急剧上升,随后相对均速、持续上升;淀粉和粗脂肪含量随萌发时间持续下降;蛋白质含量在0~24 h下降、随后持续上升;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则在萌发前期下降、中后期持续上升。总酚和总黄酮在LBB中含量分别为18.60μmol/g、2.65mg/g,两者含量均在萌发0~12 h大幅降低、随后趋于稳定,而在形成幼苗后(72 h)又有所积累。萌发过程中,LBB的抗氧化活性整体呈降低趋势。基于de novo测序对四个不同萌发时间的LBB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共39 038个基因被测序和注释,其中14 451个基因是四个时期共有的,而各时期独有的表达基因分别为322(0 h)、288(12 h)、470(36 h)和1 297个(60 h)。定量对比结果显示,萌发中期(LBB-36/LBB-12)有11 18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log2FC|≥1,p<0.05),数量最多;DEGs主要涉及与“代谢”相关的KEGG通路,且以上调为主;代表性的通路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其他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对筛选出的所有DEGs进行KEGG富集分析,代表性的富集通路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并以上调为主,表明这些通路在LBB萌发过程中被持续调控。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分析对LBB萌发过程中被显著调控的代谢通路进行验证。在三个时期(0、12、60 h)的LBB样品中共鉴定到1 015种代谢物,其中551种代谢物的丰度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显著改变,以“黄酮”、“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类代谢物为主。与萌发前(LBB-0)相比,黄酮类物质总丰度持续下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物质总丰度持续显著上升、生物碱类物质总丰度在萌发后期显著升高。整合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发现,青稞萌发过程中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在早期较强(0-12 h),而后期(12-60 h)则是合成代谢活动强;脂质水解显著增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旺盛;抗氧化物质的合成和过氧化物的分解加强。本研究针对LBB萌发过程,借助高通量组学分析技术,系统解析了LBB萌发过程中营养组分和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初步探明了LBB萌发过程汇总黄酮和酚酸代谢物的调控与代谢过程。研究结果为青稞萌发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的分子机理探究提供了关键信息,亦为萌发青稞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食用菌下脚料是食用菌在栽培、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及边角料,包括畸形菇、菇脚、菇片、菇盖及功能成分提取后的菌实体残渣等。有研究表明食用菌下脚料富含的营养成分与正常的食用菌基本相似,但由于其品相、风味相对较差,一般难以直接食用,故常被作为动物饲料或者废弃物直接丢弃,使其营养健康价值及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前人曾报道发酵或酶解可促进食用菌风味物质的释放和生物活性成分上调,因此,发酵
学位
本文以四川地区简州大耳羊、金堂黑山羊和南江黄羊三个品种羊肉为研究对象,取其背最长肌肉,分析对比三个品种羊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了解三种羊肉品质之间的差异,并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不同品种羊肉在宰后0.5小时和24小时的p H均存在差异,且南江黄羊肉的p H值变化幅度最大,简州大耳羊肉的p H值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品种羊肉在宰后0.5小时的红度值大小没有
学位
研究表明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AMP)种类繁多、且来源广泛,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AMP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及较高的杀菌能力。其分子量小、容易被代谢,抑菌作用快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结构稳定,水溶性好,其α-螺旋结构在水中有序排列可以增强蛋白结构稳定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蛋白降解,这将在新型天然防腐剂和新医疗领域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LL-37是来源于人体唯一的cathelicid
学位
黄曲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腐生致病真菌,其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可以在采收、加工、储藏及运输等过程污染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内可引起肝肾毒性,甚至癌症。玉米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由于其碳水化合物及水分含量高,极易被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导致品质下降并危害安全。因此,寻求有效的防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
学位
苦荞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及功能成分,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食药两用的粮食珍品。米是中国国民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形式,十分符合国民的食用习惯。但目前市场上的苦荞米多数处于粗加工状态,营养美味的苦荞米非常少。因而本论文将以大众化的苦荞米产品为切入点,初步对市售的苦荞米进行营养品质与感官评价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最优市售苦荞米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酵苦荞米研制,以总多酚和
学位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蒸馏酒之一,己酸乙酯是它的主要风味物质,其酯含量比例决定浓香型白酒的品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己酸,对浓香型白酒的风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浓香型白酒风味特征是由微生物多样性决定的,传统发酵工艺中,酯风味主要由发酵能力较强的产香酵母、细菌和霉菌等酯化生成。目前发现梭菌属细菌、瘤胃菌科、巨球型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等都具备产生己酸的能力。如今,这些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分类、分离、筛
学位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要求从“调猪”变“调肉”,鼓励“北肉南调”和“最后一公里”,冷鲜肉冷链调运成为产业的必然选择。在肉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如何保持“鲜”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的新型冷加工技术是目前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超快速冷却、冰温/超冰温等新型冷加工技术可较好的保持冷鲜肉品质,因此本研究从加工保鲜、包装锁鲜和仓储物流环节温度衔接与控制三个角度
学位
苦荞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淀粉含量为70%左右,但由于其加工特性差,且口感较苦涩,目前市面上高含量苦荞饼干极为少见。利用微生物发酵对荞麦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既能改善荞麦粉的加工特性,又可增加荞麦粉的风味和营养功能成分。以优质发酵荞麦粉为原料进行新型半发酵饼干的开发研制,有助于提升荞麦加工技术水平,丰富荞麦饼干的品类,同时其低糖低油的特性符合当下对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市场
学位
果蔬汁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所制成的调制产品,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广受消费者的好评。浑浊态的稳定存在可以赋予果蔬汁良好的外观和口感。但果蔬汁的内源性PME会通过水解高甲氧基果胶的方式破坏果蔬汁均一稳定的浑浊状态。PME的活性受到PMEI的调控,PMEI能够特异性结合并降低PME的活性,二者共同决定果胶的去酯化程度。PMEI除了在果蔬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还能起到降低植物感染病害风险
学位
针对高苦荞含量面条制备时存在的面条难以成型、粘弹性差且面条流变特性、煮制特性不佳和口感不良等问题,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等方法制备了一种苦荞生湿面条,并辅以干牛蒡叶,系统分析了牛蒡叶汁浓度(0.00%、1.25%、2.50%、3.75%、5.00%)对苦荞面团的流变特性和苦荞生湿面条品质的影响,再对制备的生湿面条进行保鲜研究。最终制得一款口感顺滑、粘弹性俱佳且苦荞含量88%的苦荞牛蒡生湿面条,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