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B4耳聋患儿SLC26A4基因突变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通过对云南地区80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分析云南地区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4型耳聋患儿的颞骨CT特点及其致病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频率,探讨SLC26A4基因的双等位、单等位基因突变与内耳CT表型的关联,为DFNB4耳聋的临床和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 法]:选取2016.8-2021.9昆明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确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808例患儿,在知情同意后采外周血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含对SLC26A4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进行二代测序,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74例,其中36例患儿在进行了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统计分析74例患儿SLC26A4基因突变情况,并将36例行颞骨CT检查的患儿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组(包含纯合突变和复合杂合突变)、单等位基因突变组,分析与内耳CT表型的关联。[结 果]:在行二代测序的808例患儿中,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74例,检出率为9.16%(74/808),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52例占6.44%,包括纯合突变15例,复合杂合突变37例,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22例占2.72%。在74例耳聋患儿中,共检出36种SLC26A4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以c.919-2A>G(等位基因频率27.7%)最为常见,其次常见位点为c.1174A>T(5.4%)、c.2168A>G(4.1%)、c.1519delT(3.4%)、c.589G>A(3.4%)。检测发现 3 个突变位点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分别为c.312322delATATGCCCTAC 2例,c.304+3A>C 1例,c.100C>T1例,突变类型分别为移码突变、剪切突变、无义突变,突变位点均经Sanger测序证实,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6例SLC26A4基因突变耳聋患儿进一步接受了高分辨率颞骨CT,31例(86.1%)出现了内耳畸形,共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合并Mondini畸形20例,单独EVAS 11例,未见单独Mondini畸形。按照其突变类型和CT表型分为双等位基因突变组(包含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单等位基因突变组,不同组的内耳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云南地区DFNB4耳聋患儿以c.919-2A>G突变最常见,其次常见位点为 c.1174A>T、c.2168A>G、c.1519delT、c.589G>A。2.发现 SLC26A4 基因 c.312322delATATGCCCTAC(p.Y105Sfs*73)、c.304+3A>C(splicing)、c.100C>T(p.Gln34*)3 个新发突变位点,4 例患儿均出现了前庭导水管扩大。3.SLC26A4基因突变患儿中,SLC26A4的双等位基因突变比单等位基因突变更可能诱发前庭导水管扩大或前庭导水管扩大伴Mondini畸形;尽管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很强,但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耳聋患儿的CT表现不一定伴有前庭导水管扩大。
其他文献
[目 的]复制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模型,给予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干预,探究大鼠MCC后脑内NLRP3炎性小体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变化,阐明大麻二酚经NLRP3炎性小体减轻MCC后炎性反应的作用及机制,为推进CBD治疗神经炎症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 法]本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多重脑震
学位
[目的]研究高糖条件下巨噬细胞mTORC1通路激活及巨噬细胞极化与视网膜纤维化(retinalfibroplasias,RF)的关系;探讨高糖是否作用于TSC1激活mTORC1通路进而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探寻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diabetic retinopathy fibrosis,DF)的关键环节及发病机制,为探索DF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一定的初步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体外培养RAW264.
学位
[目 的]建立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导致大鼠肺损伤模型,探讨龙胆苦苷是否通过调控TGF-β1/Smad与JNK信号通路抑制丰宫并殖吸虫所致肺部细胞凋亡和纤维化,缓解肺损伤。[方法]从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购买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2周后,感染大鼠每只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将6只后尾蚴注射到大鼠腹腔。(1)龙胆苦苷药物治疗的影响:从63只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3只大鼠感染6周后,随机
学位
[目 的]随着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增加,皮肤创伤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现有的干预措施仍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需要。因此,开发新的促皮肤再生干预策略仍然是当务之急。课题组之前报道了来源于两栖动物的促修复活性肽RL-QN15,具有成为促修复药物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一定的外界手段提升RL-QN15的活性,从而发展基于活性肽RL-QN15的促皮肤创面愈合干预手段,为RL-QN
学位
[目 的]众所周知,颅底分为三个窝,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分布较多,特别是岩斜区及海绵窦区尤为突出。由于其位置较深,病变也常累及这一区域。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全切这一区域地病变,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给神经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使神经外科医生在术中深入了解一区域的解剖结构,本文将对中颅窝底及岩斜区这一区域的解剖标志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识别内听道,为神经外科医生在术中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学位
[目 的]背根神经节(DRG)中的卫星胶质细胞(SG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前期通过测序和生信分析发现:SGCs转分化为神经元表型的过程中差异表达的lncRNAENSRNOT00000087717及其靶向调控因子AKT1可能参与DRG-SGCs转分化过程。基于前期的发现,从该lncRNA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出发,探讨lncRNAENSRNOT00000087717在DRG-SGC
学位
[目 的]探讨气态甲醛(Formaldehyde,FA)蓄积染毒对大鼠嗅觉学习记忆功能、海马可塑性及神经再生的影响,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气态FA蓄积染毒大鼠嗅觉性学习记忆及海马损伤的防治效果。[方 法]60只体重为180~22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组)、气态FA蓄积染毒组(FA组)、气态FA蓄积染毒+低剂量RES组(FLR组)、气态FA蓄积染毒+中剂量R
学位
[目的]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极易受到来自外环境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因素损伤。皮肤伤口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快速修复受损皮肤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当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生长因子、组织工程、小分子化合物以及抗生素等,但由于其储存要求高、稳定性差、合成获取困难以及容易造成瘢痕增生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实用性,因此,开发新的皮肤创伤治疗手段、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对干预皮
学位
[目 的]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肥胖SD大鼠动物模型和棕榈酸(PA)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模型,通过不同浓度灯盏乙素(scutellarin,Scu)干预,研究Scu能否通过减轻氧化应激,降低心肌细胞凋亡;阻断TGF-β1/Smad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为Scu作为治疗肥胖导致的心肌损伤的潜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周龄,体重为180-200 g的SD雄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两周
学位
[目 的]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承载各种重要功能。皮肤创伤愈合障碍,如慢性非愈合性皮肤溃疡、严重烧伤创面和肥厚性瘢痕愈合,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严重生理、心理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对皮肤创伤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方法,存在相当大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干预措施来促进修复。两栖类动物来源的活性多肽因其高选择性和特异性,具有开发为治疗创伤愈合优秀候选药物先导分子的巨大潜能。鉴于此,本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