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评价中的被害人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l1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所追求的就是罚当其罪、罪刑相当,坚持的是一种实质公平刑法观。从理论上而言,要实现这样一种刑法基本理念,就不仅仅将重心停留在犯罪行为人身上,而是应当延伸到被害人,其目的在于相对精准确定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大小及其刑罚轻重。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当中也存在着忽视被害人在案件中的作用而机械量刑造成刑罚畸重的情形,如许霆案、于欢案,等等。因此,无论是从贯彻刑法基本原则出发,更为具体还包括行为互动理论、民刑交叉中的权利处分理论及法益恢复等,还是基于保障每个案件都得到公平的处理,都应当重视对于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系统性研究。对于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研究逻辑思路,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从整体刑法体系上来为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系统性构建奠定理论根基,实际上也是提出了刑事二元结构(国家——犯罪人)向刑事三元结构(国家——犯罪人——被害人)转变的创新观点。也只有从刑事二元结构走向刑事三元结构,刑法理论、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对于被害人因素的应对才能够协调一致。二是重点来论证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体系从而影响犯罪行为人刑罚裁量优化调整的正当性根据。只有整体性的理论设想(刑事三元结构)并不能够直接引起刑罚关系结构的变动,而是要结合现有刑法理论、刑法立法包括刑事司法的实际,来客观的、全面的建构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体系的正当性根据,这也是为今后刑法理论甚至是刑法立法完善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体系提供证成。三是在正当性论证的基础之上,来系统性地、具体的类型化构建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逻辑体系及完善建议。本文约18万余字,共包括六个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5章,从问题意识的发掘到创新点的形成,从被害人基础概念及重要理论的论证到类型化被害人因素的系统性构建,其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正当性和完善建议所展开的,使得本文形成了系统性的、逻辑严密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对被害人一词的起源与词义进行了考证,被害人概念的发展经历了阶级社会出现之前阶段、阶级社会阶段以及被害人地位的复归阶段,其中启蒙运动下刑法思想与刑罚理念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后来的社会防卫理论也将被害人的地位提升到了国家保护的高度,再到人权运动下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形成,被害人权利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尽管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极为重视,但却忽视了被害人因素对于犯罪行为人定罪量刑有利因素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本文对“被害人”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重要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在本章当中,也从整体上对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类型及宏观依据进行了概述,即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害人承诺、被害人过错及被害人谅解;而将其纳入刑法评价的宏观依据则主要是对不法性、有责性及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影响。至于详细的重点论证及体系性构建将是后三个章节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的正当性根据进行了系统性理论论证。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的正当化根据:其一,刑法具有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与任务,因此,对于犯罪人的刑罚确定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对其权利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得到公正的刑法评价,即准确定罪和合理处刑。换言之,刑罚的正当性不仅在于其根据的客观性,还在于刑罚在种类及幅度上的合理性,否则刑罚也不具有正当性。另一方面,法益恢复将刑法的重点由仅仅关注惩罚犯罪人而走向兼顾关注被害人权利的保障,然而,要想实现刑罚的正当性,也必须对被害人因素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对犯罪行为人施加的刑罚更加精细化、合理化,增强刑罚的正当性及其执行效果。其二,从犯罪学角度来说,犯罪的发生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产物,进一步而言,犯罪人与被害人存在着至少五种互动关系模式。因此,对于犯罪行为及其犯罪行为人的评价认定离不开对于被害人因素的重视及研判。然而,对于本文来说,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对于犯罪行为人的定罪量刑,应当重视对被害人因素的分析,才能够更加精确的、全面的分析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及应当科处的刑罚。其三,对于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在刑法理论当中主要体现为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通俗而言,其基本含义是对于有自由意志的个人来说,应当对其自我决定下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负责。就犯罪而言,并非所有的犯罪都是由犯罪行为人单方面所形成的,相反,在一些特殊的案件当中,被害人的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也是其作为意志自由个人所应该面临的刑法评价。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罚当其罪,实现实质的公正。其四,从司法适用来看,比例原则滥觞于限制警察权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从而达到公共法益与个人法益的双向保护。比例原则的核心实际上就是适当性与必要性。而将其应用到刑事被害人刑法评价视域,其基本作用在于刑罚适当性和刑罚必要性的实现,就前者而言,只有客观评价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各自的行为及其作用,才能够实现最终刑罚的适当;就后者而言,被害人在犯罪行为发生重所其的作用越大,而对犯罪行为人刑罚预防的必要性就越低,当然这是在尊重犯罪行为人基本刑事责任的基础之上对刑罚所作的优化调整。可见,比例原则对于被害人因素纳入刑法评价也提供了重要的正当性依据。第三章对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诺纳入刑法评价进行了体系性构建。首先,明确了被害人承诺在我国刑法中是没有相关规定的,并且对理论界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对其法律效果主要存在社会危害性排除说、犯罪性排除说、法益衡量说以及利益放弃说与法保护放弃说结合等观点。进一步,笔者对各种学说进行了评述,并指出被害人承诺说存在产生法律效果的现实基础,如符合刑法追求的秩序目标、经济性目标以及刑法保护自由的价值。其次,笔者也看到了被害人承诺纳入刑法评价所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与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矛盾以及立法依据与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为了完善被害人承诺纳入刑法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根据,笔者还考差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及我国台湾和澳门地区的被害人承诺的理论及立法情况,总体而言,域内外的情况是对被害人承诺的理论争议存在,而立法规定也有涉及。最后,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本章的体系性构建的建议:其一,应当将被害人承诺融入犯罪构成体系;其二,明确被害人承诺的构成要件;其三,合理区分被害人承诺与承诺过当的差别。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够使得被害人承诺的理论更加体系化,与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相衔接,并且为今后的刑法立法提供重要论证。第四章对刑法中的被害人过错纳入刑法评价体系进行体系性构建。首先,对被害人过错的概念及影响进行了概述,并且对域内外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我国澳门地区的被害人过错的理论及立法进行了考察,其中大陆法系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理论研究相对深厚,而英美法系主要将其规定在“合法辩护与量刑”中。其次,系统性的对被害人过错对于刑法评价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二是影响对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价;三是影响刑法因果关系的证明过程。再次,同样对被害人过错纳入刑法评价的现状困境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在理论上还未达成一致意见,究其原因在于被害人过错的适用路径不明确;在实务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地位,只在部分会议纪要、司法解释中得到体现,如1999年《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而就困境来说,主要包括:被害人过错并不是法定量刑情节、与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目的冲突及对量刑结构影响不明确。最后,提出了完善被害人过错纳入刑法评价的体系性建议:其一,明确被害人过错的性质;其二,厘清被害人过错的认定原则;其三,将被害人过错纳入刑事司法甚至刑事立法范畴;其四,从程序上保障被害人错过纳入刑法评价。第五章对被害人谅解纳入刑法评价进行体系性完善。首先,明确了被害人谅解的刑法含义,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同时,也明确了被害人谅解的重要价值,如弥补国家追诉主义的不足、根本化解矛盾及节省司法成本等。其次,对于被害人谅解纳入刑法评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厘清,主要包括:体现不法行为人有责性降低、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以及强化被害人方面的参与。再次,同样也需要明确被害人谅解纳入刑法评价的困境,如司法实践适用过度、情节适用不均衡、重视物质赔偿而忽视情感因素等。基于此,也对域内外的被害人谅解的理论与立法进行了考察,其中,较为有借鉴意义的是国将被害人谅解因素影响行为有责性明确在法律中规定。最后,提出了完善被害人谅解纳入刑法评价的完善建议:其一,明确被害人谅解的适用范围;其二,明确被害人谅解的适用条件及量刑影响幅度;其三,完善被害人谅解的量刑情节;其四,强化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力及严肃性。
其他文献
志愿翻译行为是译者在志愿翻译活动中为实现话语信息转换而进行的符号性、认知性、交往性实践。此类翻译行为具有自愿性、服务性、非营利性、非职业性的基本特征。数字化时代催生了志愿译者群体的崛起。研究志愿翻译行为有利于观察当代翻译实践的新兴形态,提升民间翻译的话语建构,应对翻译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对志愿翻译行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译学的主体边界,是重新审视翻译本体和翻译本质,完善并丰富翻译研究范式的重要切入点。本
学位
阿赫玛托娃是俄国白银时代的著名诗人,自其走上文坛以来作品始终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关注。但纵观诗人诗歌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阿赫玛托娃诗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即诗歌的叙事特征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阿赫玛托娃的诗歌继承了 19世纪俄国经典小说叙事传统,根据诗歌主题的变换,在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叙述者、人物话语、读者、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等方面呈现出自身特有的叙事风格。论文以阿赫玛
学位
时间指示语是组织语义空间的重要坐标,是人类对自然时间认知的重要表征形式。在缺少时间定位的情况下,任何话语都无法构建。学界虽不曾忽视对时间指示语的研究,但因其问题本身的复杂与抽象,较之与人称、空间指示语的研究,时间指示语的研究缺少系统性、专门性与针对性。主要表现为时间指示语的界定、表达、分类、认知等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研究,且学界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英语语料,研究成果并不具有纯粹的普遍语言学意义。作为典型的
学位
注意资源分配研究是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关于视译的注意资源分配研究并不多见。通常认为,文本难度较高时,译者会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但也有研究发现文本难度并不会或者仅仅对某一翻译阶段的注意资源分配情况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所遇到的各类翻译问题也会占据更多的认知处理资源。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公开发表的关于德汉视译过程的翻译问题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比学生译员在对不
学位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优秀的俄罗斯侨民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双语作家之一。他因其俄语和英语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而举世闻名,被写进了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文学史,成为了 20世纪以来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巨匠。纳博科夫一生创作了9部俄语长篇小说,8部英语长篇小说,68篇短篇小说。一直以来,大多数研究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作家的长篇小说上,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略显不足。
学位
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向世界各地提供品类多样、质优价廉的商品。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助推了网络商品交易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的通路。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期望看到跨境电商的发展将会突破目前的市值。然而,伴随着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大力发展和强劲崛起,跨境电商经营者和商品提供者在海外被诉商标侵权案件频发,
学位
<正>1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工业互联网是连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支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具有开放、互联、跨域、融合等特点,这是工业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它打破了以往相对清晰的安全边界,因此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难题。特别是与互联网相连后,既面临来自互联网的外部威胁,又存在工业生产等内部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夯实安全基础,保障工业互联网安
期刊
本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专业技能理论、心理语言学的词汇提取及双语心理词汇理论,旨在探明专家译员的词汇加工效率是否具有优势,专家译员与学生译员之间同声传译(简称同传)词汇加工的效率区别、产生区别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了解同声传译词汇加工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首先专家译员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加工效率在理解、概念化和产出三个子过程中是否更高,以及在听觉输入和口语输出模式下包含语言转换的整体词汇加工效
学位
时体范畴一直备受语言学界关切。波汉时体的本质特性及其差异,目前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亟待学界进一步探究。作为一名伊朗人,我深感这一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本研究借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王文斌2013a,2013b,2019),探视波汉时体的时空性特质差异。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透过波汉小说的互译观察波汉时体的表现异同,尤其是彼此的异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拟探究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波斯语小说《瞎猫头鹰》的汉
学位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党内法规制定作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规范体系、提升党内法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自建立以来,党始终重视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注重发挥党内法规在不同历史时期凝聚思想共识、调整党务关系、严明纪律规矩的积极功能。历经百年发展,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形成了立足实践、广泛参与、多类综合、统筹协调的有益经验,程序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