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B1-AMPK通过BCL-10-MALT1调控T细胞NF-κB信号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肿瘤抑制因子LKB1(Liver kinase B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生殖系细胞LKB1功能的缺失或突变诱发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Peutz-Jeghers综合征,其以胃肠道息肉、皮肤与口腔色素斑形成和癌变高发为主要特征。大量临床病理学研究表明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息肉具有典型的炎性症状,常伴随着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同时利用Cre/Lox P技术建立T淋巴细胞特异性LKB1敲除的转基因杂合子小鼠也形成炎性胃肠道息肉,提示T淋巴细胞中的LKB1具有调控炎症反应功能,但其中分子机制尚无研究。长期研究发现,当细胞处于营养/能量缺失状态下,AMP:ATP比例失调,蛋白激酶LKB1通过活化AMPK复合体抑制蛋白质合成、脂类合成等耗能途径,促进糖酵解、谷氨酰胺分解等产能途径,维持胞内ATP的含量与基本生命活动。但LKB1-AMPK对炎症信号的调节作用与分子机制尚有待探究。T细胞受体(TCR)信号诱导的CARD11-BCL-10-MALT1(CBM)复合体组成,进而激活NF-κB炎症信号通路,启动下游靶基因转录表达,参与了T细胞增殖、分化与免疫应答,在T细胞免疫活化与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长久以来,对于T细胞中LKB1-AMPK的信号研究集中于营养缺失条件下或TCR信号活化后的代谢重编程作用,在营养缺失条件下对于炎症信号尤其是NF-κB信号的调控机制尚无研究。因此探索LKB1-AMPK对T细胞NF-κB信号的影响,为理解营养代谢对T细胞功能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方法:(1)在LKB1缺失的细胞系(He La、A549)中回输LKB1或利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sh RNA静默T细胞系(Jurkat)中敲低LKB1,通过Western Blot(WB)检测NF-κB信号的变化(IκB-α蛋白水平),研究LKB1能否调控NF-κB炎症信号。(2)使用葡萄糖饥饿或二甲双胍处理两种LKB1激活条件刺激Jurkat细胞,通过WB与q PCR分别检测IκB-α蛋白水平与TNF-α的m RNA水平。(3)在利用CD3,CD28单克隆抗体活化Jurkat细胞TCR信号的同时,使用二甲双胍同时刺激Jurkat细胞LKB1-AMPK信号,通过q PCR检测NF-κB信号所调控的下游分子IL-2,TNF-α的m RNA水平变化。(4)利用葡萄糖饥饿或二甲双胍刺激LKB1、BCL-10或MALT1静默的Jurkat细胞株,通过WB比较这三株与野生型细胞的NF-κB信号的差别,分析这三个分子在营养/能量缺失状态下对NF-κB信号的调控作用。(5)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葡萄糖饥饿条件下BCL-10与MALT1结合作用的变化,研究BCL-10与MALT1复合体形成是否接受营养信号调控;(6)在AMPK-α1/2敲除的MEF细胞中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BCL-10与MALT1结合变化,研究两者结合是否接受AMPK调控。(7)在AMPK-α1/2敲除的MEF细胞中通过重组逆转录病毒回输野生型AMPK-α1或蛋白激酶失活突变的AMPK-α1-K45R,然后通过免疫共沉淀研究BCL-10与MALT1结合是否依赖AMPK蛋白激酶活性。(8)利用免疫共沉淀验证AMPK各个亚基与BCL-10是否存在结合,探究AMPK直接调控BCL-10的可能性。(9)通过Phos-tag研究葡萄糖饥饿时BCL-10的磷酸化水平。(10)通过BCL-10定点突变与体外蛋白激酶实验探究BCL-10的磷酸化位点与上游蛋白激酶。(11)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BCL-10S138位点的磷酸化对与MALT1结合的影响。结果:(1)LKB1基因在多种细胞中抑制NF-κB信号:在He La、A549与Jurkat中LKB1的表达水平与IκB-α蛋白水平呈正比。(2)LKB1-AMPK活化抑制T细胞的NF-κB信号:葡萄糖饥饿或二甲双胍处理刺激Jurkat后IκB-α蛋白水平上升同时TNF-α的m RNA水平下降;利用CD3,CD28单抗与二甲双胍共同刺激Jurkat细胞时,IL-2与TNF-α的m RNA水平受到显著抑制。(3)营养/能量缺失条件抑制T细胞NF-κB信号依赖于LKB1、BCL-10与MALT1的存在:LKB1、BCL-10或MALT1静默Jurkat细胞株利用葡萄糖饥饿或二甲双胍处理后,IκB-α蛋白增长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下降。(4)营养信号激活的LKB1-AMPK信号调控BCL-10与MALT1复合体的形成:葡萄糖饥饿、AMPK-α1/2敲除与AMPK-α1激酶活性缺失均抑制BCL-10与MALT1复合体的形成。(5)AMPK复合体与BCL-10存在直接结合:胞内BCL-10与AMPK-α1、AMPK-β1、AMPK-γ1均存在结合作用。(6)LKB1-AMPK活化时BCL-10受到磷酸化修饰:葡萄糖饥饿时BCL-10磷酸化水平升高,138S/A突变后磷酸化条带消失。(7)BCL-10 S138位点的磷酸化调控其与MALT1复合体形成:BCL-10-138S/A突变去磷酸化后,BCL-10与MALT1结合能力增强。结论:T细胞在营养/能量缺失(葡萄糖饥饿或二甲双胍处理)条件下,激活LKB1-AMPK信号,通过AMPK磷酸化修饰抑制BCL-10-MALT1复合体的形成,下调NF-κB信号水平,同时抑制CD3,CD28介导的TCR活化NF-κB信号。
其他文献
新发传染病由于其“新发性”,易于造成来势凶、传播快及传播范围广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严重威胁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及身体健康。在导致新发传染病的各类病原体中病毒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几次疫情均是由病毒感染导致,例如:2002年的“非典性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而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2型导致的。截至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的人数达到609
学位
背景及目的:机制性的雷帕霉素靶分子(the 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生物体内以m TORC1与m TORC2复合体形式存在。m TORC1通过整合生长因子、能量、营养、应激等信号,调控细胞内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代谢。m TORC1通过磷酸化底物4E-BP和p70S6K调节e IFs复合物形成,启动m
学位
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的人兽共患病,在2019年春节期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SARS-CoV-2的宿主众多,包括许多哺乳动物,例如人、宠物猫狗和水貂等。由于疫情突发致使我们对病毒的认知不
学位
MicroRNA(miRNA)在哺乳动物体内调控基因转录后的表达,与动物的生长发育、肿瘤发生等相关,在哺乳动物体内miRNA不仅可以直接调控基因表达,还可通过靶向其靶基因间接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microRNA PC-5p-4811(miR-4811)是在鹿茸生长点软骨中发现的新miRNA。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来筛选miR-4811的真实验靶基因,从而进一步探究各个靶基因
学位
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结合样线法、样点法、样方法和红外相机法,对凉水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系统监测,对鸟类群落的基本组成(物种组成、区系结构、居留类型、保护物种、优势度、相对丰富度)、时间分布格局(月份和季节尺度)、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的生境类型、垂直分布的集团结构)、及气候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凉水保护区是小兴安岭区域典型的以红松为优势植被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具有温带陆地环境的典型
学位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的入侵始于刺突(spike,S)蛋白与病毒受体结合,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SARS-CoV-2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目前除了疫苗开发,阻断ACE2来抑制
学位
研究目的:胰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生存期短。长链非编码RNA ABHD11-AS1作为一种促癌因子参与多种肿瘤发病,高表达ABHD11-AS1的患者预后不良。先期研究中我们发现ABHD11-AS1存在不同转录本,但其对干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先期研究中发现ABHD11-AS1能影响ATP11A的表达,而ATP11A维持膜脂不对称,它所维持磷脂酰丝氨酸分布是KRAS膜锚定的基础。生物信息学分析ATP1
学位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重要的湿地环境指示物种,目前西部野生种群的数量逐渐下降。动物肠道中寄居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丹顶鹤野生种群数量恢复,本研究通过扎龙保护区迁地保护的两种管理模式(笼养和半散养)下丹顶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比较研究,探究不同管理模式对丹顶鹤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丹顶鹤保护提供部分理论参考。1.本研究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
学位
鹿茸是雄性鹿科动物尚未骨化并带有茸毛的幼角,是哺乳动物唯一能够周期性脱落并完全再生的组织器官。由于鹿茸可以周期性再生且生长速度极快,使得其成为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发生、生长与分化的理想模型。了解鹿茸中各生长因子的功能可以为开展组织再生、创伤修复及肿瘤发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思路与方向。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鹿科动物中的典型代表,对其鹿茸生长发育规律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多集中在顶端组织的
学位
阿拉善马鹿与贺兰山岩羊均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次实验在圈养的条件下,控制食物、健康个体、性别、年龄等因素,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圈养阿拉善马鹿与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进行分析。肠道菌群对生物体的营养吸收、食物消化、免疫反应、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圈养个体采样分析,为探讨两种目标动物在野外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完善圈养体系构建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