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p6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金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企业持有现金兼具预防性动机、交易性动机和代理动机。一方面,现金能够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缓解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动荡时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持有现金具有较低的收益和高昂的机会成本,还可能成为管理者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加剧股东与管理层或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因此,现金持有不仅反映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战略,还与公司治理状况密切关联。在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现金持有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已有文献表明,引入非国有股东治理能够有效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和经营效率。非国有股东既可以通过持股,又可以通过向国有企业委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参与国有企业治理。现有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是现金持有的重要影响因素,非国有股东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自然会对现金持有产生影响。在加快推进国企分类改革的政策支持下,本文认为行业成长性和市场化进程会对非国有股东治理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产生影响。进一步地,检验非国有股东对现金持有水平产生作用的渠道,明确其中的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为国有企业优化现金持有决策提供实证上的支持。本文将从以下七个部分研究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基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分析现金资产的特殊性质和非国有股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其次阐述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介绍了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维度对非国有股东治理的重要文献进行分类总结;其次从现金持有的动机出发,归纳整理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并对上述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权衡理论和掠夺理论展开逻辑推演,论证了非国有股东治理和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考察了行业成长性和市场化进程对于二者关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说明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还包括相关概念界定和具体度量指标,并根据假设内容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建立恰当的模型。第五部分是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解释样本数据的整体特征;其次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预期;然后分析模型的回归结果;最后实施稳健性检验,为实证结果提供可靠支持。第六部分是进一步分析。探索非国有股东治理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对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展开进行分析。第七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总结出研究结论,并为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此外,考虑到无法规避的实证缺陷,本文也指出研究不足和后续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2008-2019年国有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非国有股东治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2)行业成长性和市场化进程会对非国有股东治理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3)非国有股东治理通过经营风险和治理效应渠道提高国有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而未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影响现金持有;(4)非国有股东治理提高了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已有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现金持有的文献,大多仅从单一的股权结构维度分析非国有股权的深入和混合程度对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而忽视了非国有股东在国有企业中的应有权利,本文从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研究非国有股东发挥的治理作用;(2)本文将非国有股东治理与现金持有置于同一探究框架中,从非国有股东这一微观公司治理机制出发,结合中观层面的行业成长性和与宏观层面的市场化进程,分析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同时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验证,进一步探讨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对现金持有的已有文献进行了丰富与补充。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各地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繁荣壮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投资观念发生显著改变。伴随企业发展而逐渐扩大的融资需求与投资者日益高涨的投资热情,共同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但是在奋力开拓的同时,不成熟、不稳定的市场也造成了股市动荡甚至是股价崩盘等事件,严重伤害投资者利益、打击投资者信心,为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具体到个股层面上,如2015年12月,中国神运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非国有股东委派代表现象越来越普遍。国有企业由于存在“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和“内部控制人”现象,代理问题远比非国有企业突出。国企混改的出发点是创建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引入非国有股东来监督和约束控股股东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特别是通过委派董事非国有股东能够更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更好地落实非国有股东的监督职能。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学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要思想观念。精准扶贫最基本的定义是要采取措施识别筛选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利用扶贫政策对他们进行精准帮扶,从而帮助他们减贫致富并实现国家持续脱贫的目标。国家明确了企业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和方向,实现精准扶贫的总体目标离不开企业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支持。责任竞争力理念是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基础,品牌传播的需要是企业决定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力,企
学位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向现代技术驱动的进一步转化,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了引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第一推手和驱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因为其规模和影响力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必须发挥先进带头作用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其“免疫功能”作用于国企内部治理。本文以2008-2019年我国上市国有企业为研究对
学位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通过会计科目误分类操纵净利润的组成结构,虚增企业核心盈余,而核心盈余恰恰是外部利益相关者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并且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存在隐蔽性强和成本低的双重优势,因此成为企业日渐青睐的盈余操纵手段,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研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时,现有文献大都围绕分析师、审计师以及外部机构投资者进行探讨,鲜有文献从债权监督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学位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概念。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的重要思想;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详细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至此我国精准扶贫事业拉开了帷幕,全国上下开始积极投入我国精准扶贫事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自从2013年精准扶贫被正式提出后,我国贫困人口脱贫数量每
学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和社会公众也越来越重视由于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坚持绿色引领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战略共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企业应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推进自身清洁生产,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然而,中国企
学位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低产出”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但生态环境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瓶颈。而绿色创新恰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在一起,被认为是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绿色创新是
学位
十九大将精准扶贫工作推到了新的阶段。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粗放的扶贫方式提出的一种新思路,要求结合实际的贫困状况做到准确帮扶,从本质上消除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想要顺利完成全面脱贫的的伟大目标,就需要动员社会各界都参与其中,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民营企业势必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资金作为企业生命的“源泉”,融资问题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许多企业尝试通过各类渠道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民营企业参与精准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得到高度重视。诚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区域诚信文化这一非正式制度规范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着隐性的约束作用。与银行信贷不同,作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商业信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客户的信誉和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往往受制于企业的道德实践。目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