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填精法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llg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女性的卵巢功能下降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为卵巢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是指卵巢内存留的可募集卵泡数目减少或卵母细胞质量下降,导致卵巢反应性及生育潜能较同龄女性下降的一种疾病,不强调病因及患者的年龄与月经状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及工作节奏等的改变,DOR患病率持续增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约占女性卵巢疾病的20%。若不加干预DOR患者将在1~6年内发展成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或卵巢早衰,此类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及肿瘤的风险增高。早发性卵巢功能下降(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即40岁以前女性卵巢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的疾病状态,主要表现为闭经、月经稀发或频发等月经失调,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25 U/L),雌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的疾病。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为卵巢功能下降终末阶段,是指妇女在40岁以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月经改变、不孕、雌激素缺乏,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40 U/L)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该病在世界不同人群中的一般发病率:全世界约有1.1%的女性患有POF,中国女性POF患病率约为0.5%。2 研究目的2.1 系统评价中医补肾法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的有效性。2.2 临床研究通过研究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相关诊疗成效,评价补肾填精中药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对疾病进行分层论治,评价补肾填精中药对不同阶段卵巢功能下降的临床效果。3 研究方法3.1 补肾法治疗卵巢功能下降文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 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补肾中药治疗DOR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2020年8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3.2 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将符合肝肾阴虚型的72例卵巢功能下降患者,按照疾病分层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亚组及卵巢早衰亚组,按照治疗组对照组比例为2:1,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2例。治疗组于月经5天口服补肾填精中药;对照组单纯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克龄蒙,两组用药3个治疗周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超声指标的改善情况,月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异性及安全性评价。4 研究结果4.1 补肾法治疗卵巢功能下降文献的系统评价最终纳入45个研究,共计3019例患者。由于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降低FSH水平、改善中医症候评分方面,补肾诸法均有优势;在升高AMH水平方面,补肾疏肝法、补肾填精法有明显优势;在改善AFC水平方面,补肾健脾活血法、补肾填精法有显著优势;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补肾疏肝法、补肾填精法、补肾活血法、补肾滋阴法有显著优势。补肾填精法在降低FSH水平,升高AMH、AFC水平,提高总有效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4.2 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4.2.1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是90.00%、80.0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早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是90.00%、90.00%,两组总有效率一致。4.2.2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及卵巢早衰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好转,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好转,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及卵巢早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卵巢体积、基础AFC、RI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4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两组治疗后月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早衰两组治疗前后月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前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研究结论5.1补肾法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系统评价补肾中药治疗DOR,在改善中医症候评分、激素水平、超声指标、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文献研究质量偏低,上述结论尚需规范性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5.2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临床研究补肾填精中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及卵巢早衰疗效明显,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卵巢功能,且无明显副反应,安全可靠。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早在上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及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发展阶段所经历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以压缩共存的方式集中显现,具有PM2.5浓度超标严重、持续时间长且涉及区域广的特点。PM成分复杂,主要由矿物粉尘、元素碳、氮氧化物、SO2、
研究目的1.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清金化痰汤的抗炎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2.结合清金化痰汤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建立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以作为质量控制方法的补充;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卫生健康问题。清金化痰汤选自明代医家叶文龄撰写的《医学统旨》这一古籍,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名方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雷火灸中医护理不同时长对干眼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眼部症状、BUT、角膜荧光染色、SchirmerI试验等变化情况形成雷火灸中医护理技术护理规范以及通过观察不同时长患者眼部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有无烫伤、不适症状(眼部症状、呼吸道不适、全身症状、枯草热类似症状等),探讨该项技术对干眼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以期在今后的临床开展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从而分析评价传统中医方法雷火灸在干
《中国医籍考》原名《医籍考》,是由丹波元简、丹波元胤、丹波元坚父子三人相继完成的一部中医目录著作,编撰历时30余年,成书于1831年。丹波元胤对此书贡献最大,因而一般称此书为丹波元胤所撰。《中国医籍考》在成书之后经历了钞本流传、刊刻传播和补充完善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因此,此书的流传是近世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中国医籍考》收录了上自秦汉,下至清道光2000
研究背景:现代医家多认为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肺系疾病中出现“肺胀咳逆”“喘不得卧”“目如脱状”等症状的阶段属于中医古病名“肺胀”的医治范畴。数据表明慢性肺系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状[1],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并且在现如今的医疗实践中,西医并不能达到强有力的治疗效果,收益风险比不够有利,而肺病一直是中医的优势学科,因此笔者希望能挖掘中医古籍文献里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经验,补西医的短板,以缓
研究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导师王凤云教授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药物、配伍特点、核心处方等,总结其临证经验。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月之间导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特需门诊治疗的GERD患者门诊病例698份。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中药处方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
研究一 口服中药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Meta分析目的 系统评价口服中药治疗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总结治疗HFrEF的高频中药。方法 1.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共7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近十年,即从20
研究背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中医药常用临床研究模式之一,是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热点,既重视对疾病的诊断,又重视对中医证候的判断,其研究模式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近年来,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面临的挑战逐渐浮现:同一证候中包含诸多症状,每一个体或者(和)每一种中药复方对同一证候中的这些诸多症状有侧重,即,同一疾病同一证候,由于患者群体存在异质性,因此表现出的症状亦会有侧重
研究目的本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益肾蠲痹丸能改善卵巢切除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踝关节的肿胀程度及跗骨骨表面骨微观结构的破坏,减轻关节局部炎细胞浸润、滑膜增生及软骨与骨的破坏。其机制与上调ephrinB2蛋白,抑制破骨细胞(Osteoblast,OC)分化和活性的过度增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制备肾虚(卵巢切除)CIA模型的
背景:穴位既反映机体状态,又是施治部位。临床和基础研究过程中,疗效常是判定穴位有效的最终评价指标,也是判断穴位特异性的依据。临床研究中,尽管多数结果表明施治于穴位比非穴位疗效好,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二者疗效并无差别。这说明,以既定框架固化穴位的部位与主治不利于探究穴位的本质。穴位所表达的体表与内脏、体表与深部软组织联系是生物体所共有的。我们根据前期皮肤与内脏会聚-易化现象研究提出,相对于正常生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