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反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回顾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可以发现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将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致力于解放无产阶级和消除贫困,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反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回顾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可以发现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将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致力于解放无产阶级和消除贫困,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消除贫困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方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精准扶贫这一基本方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现如今,我国已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但社会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有利于巩固我国反贫困成果,坚定反贫困事业发展道路和目标,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矛盾和危机等问题,推进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为主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矛盾分析法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整体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介绍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基于马克思当时的所处的社会背景和阶级背景,阐述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产生的条件,论述了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是对古典经济学家、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在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梳理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孕育萌芽、基本形成和最终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二章阐述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贫困的表现形式、反贫困的路径和目标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贫困的表现形式从形式上表现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从内容上表现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无产阶级消除贫困的首要条件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普遍发展是反贫困的必要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反贫困的目标;第三章阐释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当代价值。结合马克思反贫困思想,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依然存在,总结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的演化;论证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对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贫困的制度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除贫困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造血式”扶贫的理论源泉。总之,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反贫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虽然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我国仍要坚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发挥中国减贫脱贫的制度优势,为今后巩固反贫困成果,缓解相对贫困继续探索,争取在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其他文献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由过去三维目标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充分发挥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能力、品格的养成。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处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位置。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层次、多维度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国家进步及民族复兴具有非凡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一方面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
为更好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由此,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应用而生。它不仅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要方式,还是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是与九年义务教育衔接的基础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以及培养文化自信的使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技术也为高中语文课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据国内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化疗子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中医症候、不良反应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放化疗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放化疗,研究组辅以黄芪多糖。比较两组免疫功能、中医症候疗效、不良反应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CD3+、CD4+、CD8+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位,思想政治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如何讲好思政课,也成为每一位思政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发挥思想政治课程铸魂育人作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引用到教育领域,得到极大的关注与阐发,顺理成章的成为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良药”。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目的:近年来,中医药在细胞分子领域中的作用被研究者所熟知,而它们的免疫作用更是这些年研究的热潮。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是黄芪中有效成分之一,许多药理研究已经证实AS-Ⅳ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而人体的免疫力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在抗病毒、抗应激、改善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众多,文章将通过对近年来AS-Ⅳ在免疫细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式教学法作为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议题式教学法要继续加强理论思考和实践发展。以议题、议题式教学法、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分析作为切入点,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法的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一要求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至关重要。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和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课的相关讲话都阐释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含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产生的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生动表达,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德育功能,青少年是践行中国精神的主力军,将抗疫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可以筑牢高中生信仰之基、补足高中生精神之钙、把稳高中生思想之舵。对抗疫精神的传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丰富、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
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伴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发展而产生了全球的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普曼自编儿童故事在小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国际批判性思维运动的领军人物保罗创造性地提出把批判性思维具体技能和策略融入改编的教案,把儿童批判性思维培养和现有的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批判性思维运动的蓬勃发展催发了国内教学改革的思潮,批判质疑被列为“核心素养”18个基本点之一,并解读为具有问题意识;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