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MK2/TTP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性小体改善脊髓损伤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e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研究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用于SCI大鼠治疗,可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抑制IL-1β分泌。小剂量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在各种急性炎症的治疗中均获得良好成效,能够辅助发挥抑制炎症,消除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等功能。在炎症疾病中,MAPK激活蛋白酶2(MAPK-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2,MK2)能够使锌指蛋白家族成员之一的RNA结合蛋白Tristetraprolin(TTP)活化,从而调控TNF-α及炎性因子翻译,促进TNF-α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本研究拟利用USW对炎性微环境的改善作用,联合HUC-MSCs治疗SCI,观察其治疗效果以及对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法对MK2/TTP信号通路与NLRP3的调控机制,为改进HUC-MSCs治疗方法及实现干细胞临床治疗应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利用Allen’s打击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设立5组,分别为(1)假手术组(Sham):该组大鼠只进行背部手术不做脊髓打击;(2)脊髓损伤组(SCI):经过打击造成脊髓损伤后,不做其他处理;(3)USW治疗组(USW):脊髓损伤大鼠用小剂量超短波进行治疗;(4)HUC-MSCs治疗组(HUC-MSCs):脊髓损伤大鼠背部注射HUC-MSCs细胞进行处理;(5)USW联合HUC-MSCs治疗组(USW+HUC-MSCs):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先注射HUC-MSCs,再进行小剂量超短波处理。对各组大鼠进行Basso Beatl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分,利用HE染色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活性,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神经元损伤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炎性相关因子M-CSF、IL-6、IL-10及IL-1β、IL-18、TNF-α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blot法检测MK2、p-MK2、TTP、NLRP3以及其相关蛋白pro-IL-1β、pro-IL-18和pro-casepase-1的表达变化,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标志物i NOS和Arg-1,并观察小胶质细胞中MK2、NLRP3的表达情况。同时建立MK2过表达小胶质细胞损伤模型,将小胶质细胞分为6组:(1)Control组:正常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不做任何处理;(2)LPS组:LPS处理小胶质细胞后,继续常规培养;(3)USW组:LPS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用USW干预并继续培养;(4)HUC-MSCs组:LPS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加入HUC-MSCs细胞共培养;(5)USW+HUC-MSCs组:经过LPS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在USW干预后,加入HUC-MSCs细胞继续培养;(6)OV-MK2:MK2过表达细胞系经过LPS处理后,先用USW进行干预,再加入HUC-MSCs细胞进行共培养。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TP、NLRP3、i NOS、Arg-1、pro-IL-18、pro-IL-1β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IL-6、IL-10、IL-1β、IL-18等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天,大鼠完全丧失后肢运动功能,为软瘫状态,BBB评分均为0分,术后2~4周评分逐渐恢复,4w时USW组和USW+MSCs组BBB评分均明显好于SCI组(P<0.05),而MSCs组与SCI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SCI术后4w内,USW联合MSCs治疗对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中以USW作用为主。病理组织学显示,脊髓损伤时脊髓背侧可见坏死的组织和细胞碎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免疫荧光检测Neu N,显示损伤头端神经元数量下降,而USW组、MSCs组和USW+MSCs组对脊髓损伤均有改善作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降低,损伤头端神经元数量显著大于SCI组(P<0.05)。可见在改善大鼠行为学功能上,是以USW的作用为主,MSCs起辅助作用,二者联合可以改善SCI大鼠脊髓损伤,其治疗机制提示与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组织营养、减轻炎症水肿有关。SCI的发生会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形成局部炎性微环境。SCI发生后,小胶质细胞从静息状态最终极化为M1、M2型,本研究用IBA-1标记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标观察M1型标志因子i NOS及M2型标记因子Arg-1表达,建模2周后,处于静息状态(M0)的小胶质细胞被极化为M1、M2型,i NOS和Arg-1表达均显著升高,且过度活化的M1型小胶质细胞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IL-6含量显著升高;USW组、MSCs组和USW+MSCs组M2型小胶质细胞逐渐占据优势,Arg-1表达升高,M-CSF和IL-10含量升高,而i NOS表达降低,IL-6含量下降,其中USW+MSCs组炎症因子下降最为显著,而USW组和MSCs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提示USW与MSCs联合应用可以为神经元提供较为适宜的微环境。炎症反应的启动需要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蛋白复合体参与。已证实脊髓损伤后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抑制NLRP3炎症小体能够改善SCI后的运动功能。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观察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小体的表达,结果SCI组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NLRP3表达同时升高,随后NLRP3催化pro-caspase-l表达上调,进而促进pro-IL-lβ和pro-IL-18表达,同时将其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IL-lβ和IL-18,参与后续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中的神经元细胞凋亡。USW组、MSCs组和USW+MSCs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抑制NLRP3的作用,其中单独应用MSCs对免疫微环境的改善作用较弱,而USW与MSCs联合应用效果显著,表现出抑制pro-caspase-l、pro-IL-lβ和pro-IL-18的作用,同时减少了IL-lβ和IL-18的释放,降低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提示USW与MSCs联合应用可以抑制炎症小体,减轻脊髓神经元损伤。我们的前期结果显示MK2在SCI患者血清中表达高于非SCI患者,MK2基因表达上调,这可能和局部炎性微环境的产生有关。本实验探究了HUC-MSCs联合USW对SCI大鼠MK2的作用,结果SCI大鼠可促使MK2磷酸化,抑制TTP活性,进而促进下游因子TNF-α的释放,有趣的是,在小胶质细胞中我们同样发现MK2的表达升高,提示MK2参与了SCI大鼠炎症微环境的形成。USW组、MSCs组和USW+MSCs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抑制MK2的作用,其中USW与MSCs联合应用效果显著,MK2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TTP表达上调,TNF-α含量降低。推测SCI发生时,MK2表达上调,抑制TTP活性,同时促进NLRP3表达,增加炎性因子分泌,从而促进局部炎性微环境的形成。为探讨MK2/TTP通路与NLRP3在HUC-MSCs联合USW减轻SCI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选用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使用LPS诱导构建脊髓损伤细胞模型,分别使用USW、与HUC-MSCs共培养、以及USW联合HUC-MSCs共培养对细胞进行干预,结果USW联合HUC-MSCs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抑制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有修复再生作用的M2型极化,同时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当在细胞水平上调MK2表达时,USW联合HUC-MSCs对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调控被破坏,M1型占据主导,炎症因子含量升高;同时过表达的MK2解除TTP对NLRP3表达的抑制,增加NLRP3、pro-IL-lβ和pro-IL-18的表达。提示HUC-MSCs联合USW可通过抑制MK2磷酸化下调NLRP3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炎症微环境,缓解脊髓损伤。结论:1、超短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神经细胞和减少炎性因子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脊髓损伤。2、超短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分泌,调节小神经胶质细胞的极化。3、超短波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MK2/TTP/NLRP3信号通路,改善炎症微环境,缓解脊髓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人脑原发性肿瘤的80%,致死率极高。临床研究发现胶质瘤为富血管性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利于肿瘤的恶性生长,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胶质瘤治疗的热点,但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可能是导致当前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SUMO化修饰是一类动态且可逆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可以通过调节底物蛋白稳定性及其亚细胞定位等方面来影响细胞功能
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群体中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25%,致死率在女性癌症中位居首位。据统计2018年,世界范围内新增确诊乳腺癌患者约210万例,约占总体肿瘤发病率的25%。乳腺癌难治在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临床症状多样和疗效不均一。已有大量文献对乳腺癌具体的发病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报道,但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缺乏突破性进展
目的:胶质瘤作为神经系统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显著的低生存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其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不甚乐观。于是,肿瘤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进入了我们的视野。VM作为一种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的全新血流灌注系统,形态学上由
目的:肺癌是第二常见癌症,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0年,全球肺癌死亡人数高达180万例,远高于其他癌症。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85%。待临床确诊时有34%为Ⅰ和Ⅱ期,28%为Ⅲ期,38%为Ⅳ期,在各临床分期NS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5-85%。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HCC的手段,如肝移植、外科手术切除、介入化学栓塞或物理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但是HCC的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总体治疗疗效不佳,因此,需要研发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提高HCC的早期确诊
目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指的是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力量薄弱,盆腔内脏器经由阴道脱出于体外的一组疾病。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通常与盆底结构支持系统松弛息息相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寻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疾病进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在针对人体多个系统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IGF-1的表达与成纤维细胞胶
目的:1、研究LUCAT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2、研究UPF 1通过调控LUCAT 1对Ⅰ型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周期、迁移及侵袭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观察LUCAT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的调节作用;4观察UPF 1通过调控LUCAT 1在体内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速率的影响。5、探讨UPF1调控LUCAT1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机制。材料与方法:1、收集2017
目的:年龄是心力衰竭(HF)的主要危险因素。5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1%会受到HF的影响,而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HF的患病率达8.4%。因此,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衰老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生化特征,表现为左室心肌肥厚,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心肌线粒体功能异常,心肌细胞的体积增加,脂质积累和纤维化区域的增加。纤维化是各种慢性疾病和衰老相关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是心肌病理重塑的最后标志。组
目的:轻度胎盘低灌注(Mild intrauterine hypoperfusion,MIUH)是多种孕中期母胎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包括宫内生长受限、双胎输血综合征、胎盘血管瘤以及子痫等等,对于母胎健康造成威胁。虽然轻度胎盘低灌注直接导致胎儿死亡的机率较低,但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孕中期受到MIUH影响的新生儿,其远期的学习记忆功能将会出现损伤。因此,研究孕中期MIUH暴露对于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具有重
目的:恶性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60%,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使其难于根治、易复发。近年来,尽管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在不断改善,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患者死亡率极高。由于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存在,使临床中抗血管新生的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疗效。近年来,对胶质瘤VM的分子调控网络及相应的靶向药物的研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