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上”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趋向补语结构历来备受关注。以往对这一构式的研究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视角。共时研究着重探讨了“V上”构式的基本语义、动词分类、句法语义条件以及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历时研究则主要探讨了“上”与“V上”的起源与发展。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内省的,还缺乏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
本文将对“V上”构式进行构式搭配分析,探讨“上”在该构式中的不同语义,并藉此建立跨语言的语义地图。具体涉及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V上”构式中“上”具有什么样的多功能性?
(2)“V上”构式中“上”具有哪些跨方言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首先基于构式搭配分析检验搭配动词和“V上”各微构式之间的计算关系值。构式搭配强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果。其用于检验目标词汇和目标构式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式搭配强度越高,共现关系越显著。随后,“V上”构式中不同意义的搭配动词的语义聚类便可得以分类。通过这些语义聚类和来自普通话及方言的语料分析可知,“上”具有多功能性。本文主要详述九类语法功能:趋向动词、趋向补语、动相补语、持续态、完成体标记、状态补语标记、趋向补语标记、比较补语标记和终点介词。本文检验这些语法功能的共时多功能性和语法化路径。随后,在九项语法功能的阐述之上,建立了“上”的概念空间。随后,本文在检验四种方言(成都方言、东北方言、广州方言和太原方言)中的“上”的语义蕴含关系之上,依据之前所建立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建立了相关语义地图。这些具体的语义类别将在概念空间上切割出不同的相连区域。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V上”微构式中不同的搭配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料库中词汇频率,“V上”中词汇频率,期望频率,p值和构式搭配强度。例如,最为典型的搭配动词“走”词汇频率232895,观察频率5461,期望频率9.3969,构式搭配强度正无穷。搭配动词“走”的构式搭配强度便高于搭配动词“抱”。在此种情况下,“V上”构式中的搭配动词的语义聚类可被分为四类。不同的“V上”构式被赋予不同的突出目标:突出动作完成,突出动作方式,突出动作的相关内容和动作的持续性。第二,“V上”构式中“上”的多功能性是多样而复杂的。趋向动词“上”和趋向补语“上”皆具有趋向义。其可指从低到高的移动和向物体的趋近。作为结果补语的“上”意指连接,对预期目标的实现和成功达成某事。持续态“上”阐明了相关动作和状态处于持续持续状态。作为动相补语和完成体标记的“上”试图揭示对动作状态的完成和对事件的终结。状态补语标记“上”指对相关动作和动作状态的评估与描述。“上”同样也可以作为趋向补语标记运用于“V+上+趋向补语”的结构中。“上”作比较标记通常与“比”一样具有比较的含义。“上”的最后一项语法功能是终点介词,主要运用于“V上+名词性处所”。这些地点可是实际处所,也可是语法化后的处所。其后是关于“上”的概念空间。“上”的概念空间的建立遵从语义限制,语义扩展和历时语法化等因素。最后,在“上”的不同语义、语法功能和概念空间的建立之上,相关的语义地图被建立起来用以说明不同方言中的“上”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换言之,不同方言中的“上”在概念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相连区域。例如,成都方言仅具有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持续态、趋向补语标记这些语法功能。
本文将对“V上”构式进行构式搭配分析,探讨“上”在该构式中的不同语义,并藉此建立跨语言的语义地图。具体涉及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V上”构式中“上”具有什么样的多功能性?
(2)“V上”构式中“上”具有哪些跨方言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首先基于构式搭配分析检验搭配动词和“V上”各微构式之间的计算关系值。构式搭配强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果。其用于检验目标词汇和目标构式之间的共现关系。构式搭配强度越高,共现关系越显著。随后,“V上”构式中不同意义的搭配动词的语义聚类便可得以分类。通过这些语义聚类和来自普通话及方言的语料分析可知,“上”具有多功能性。本文主要详述九类语法功能:趋向动词、趋向补语、动相补语、持续态、完成体标记、状态补语标记、趋向补语标记、比较补语标记和终点介词。本文检验这些语法功能的共时多功能性和语法化路径。随后,在九项语法功能的阐述之上,建立了“上”的概念空间。随后,本文在检验四种方言(成都方言、东北方言、广州方言和太原方言)中的“上”的语义蕴含关系之上,依据之前所建立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建立了相关语义地图。这些具体的语义类别将在概念空间上切割出不同的相连区域。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V上”微构式中不同的搭配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料库中词汇频率,“V上”中词汇频率,期望频率,p值和构式搭配强度。例如,最为典型的搭配动词“走”词汇频率232895,观察频率5461,期望频率9.3969,构式搭配强度正无穷。搭配动词“走”的构式搭配强度便高于搭配动词“抱”。在此种情况下,“V上”构式中的搭配动词的语义聚类可被分为四类。不同的“V上”构式被赋予不同的突出目标:突出动作完成,突出动作方式,突出动作的相关内容和动作的持续性。第二,“V上”构式中“上”的多功能性是多样而复杂的。趋向动词“上”和趋向补语“上”皆具有趋向义。其可指从低到高的移动和向物体的趋近。作为结果补语的“上”意指连接,对预期目标的实现和成功达成某事。持续态“上”阐明了相关动作和状态处于持续持续状态。作为动相补语和完成体标记的“上”试图揭示对动作状态的完成和对事件的终结。状态补语标记“上”指对相关动作和动作状态的评估与描述。“上”同样也可以作为趋向补语标记运用于“V+上+趋向补语”的结构中。“上”作比较标记通常与“比”一样具有比较的含义。“上”的最后一项语法功能是终点介词,主要运用于“V上+名词性处所”。这些地点可是实际处所,也可是语法化后的处所。其后是关于“上”的概念空间。“上”的概念空间的建立遵从语义限制,语义扩展和历时语法化等因素。最后,在“上”的不同语义、语法功能和概念空间的建立之上,相关的语义地图被建立起来用以说明不同方言中的“上”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换言之,不同方言中的“上”在概念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相连区域。例如,成都方言仅具有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持续态、趋向补语标记这些语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