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侵袭力白假丝酵母菌对RVVC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isn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比较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致病菌株侵袭力差异性:从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方面探讨不同Sap酶活性白假丝酵母菌对小鼠RVVC感染率及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明确IL-17在RVV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IL-17和中性粒细胞如何相互影响来参与RVVC局部免疫。为阐明RVVC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诊治RVVC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收集WC致病菌株100株和RWC致病菌株92株,以沙堡罗培养基分离纯化。安图显色培养基及VITEK 2系统选取上述菌株中的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后续实验。2.使用牛奶培养基和蛋黄培养基对所有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进行Sap、Plb酶活性分析。3.选取Sap酶活性最强(Sap=0.242)和Sap酶活性最弱(Sap=0.731)的白假丝酵母菌构建小鼠RVVC模型,计算不同发病阶段感染率;并使用HE染色和透射电镜对不同发病阶段阴道上皮进行观察。4.使用炎症因子抗体芯片对RVVC小鼠第二次感染后的阴道灌洗液进行多因子分析,qRT-PCR验证差异因子。5.使用ELISA法测定差异因子IL-4、IL-17和IL-8在RVVC不同发病阶段阴道灌洗液中的含量。6.酶消化法体外培养人和小鼠原代阴道上皮细胞,与不同Sap酶活性白假丝酵母菌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后细胞上清液中IL-4、IL-8和IL-17的含量。7.使用卤夫酮构建不同Th17含量的VVC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卤夫酮0μg组、卤夫酮5μg组和卤夫酮10μg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四个组中小鼠体内Th17的含量,瑞氏染色观察阴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沙式琼脂培养基平皿上检测阴道载菌量,HE染色检测阴道上皮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Cleaved-Caspase3在阴道上皮中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阴道上皮凋亡细胞数。8.收集对照组和卤夫酮0μg组小鼠阴道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内IL-17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中IL-17及中性粒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9.用IL-17、IL-17抗体、对照组小鼠血清、感染小鼠血清与小鼠中性粒细胞共培养,Transwell检测中性粒细胞迁移情况;用流式细胞术、Tunel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12h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C.albicans在VVC致病菌株和RVVC致病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5%和93.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VVC致病菌株的Sap酶活性显著强于RVVC致病菌株;Plb酶活性在VVC菌株和RVVC菌株间无显著差异。3.Sap酶活性弱和Sap酶活性强的白假丝酵母菌均能构建小鼠RVVC模型。两组小鼠第三次的感染率最低,Sap酶活性强组在第三次的感染率显著低于Sap酶活性弱组。HE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阴道上皮损伤不随感染反复而加重,且Sap酶活性强组和Sap酶活性弱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多因子分析及qRT-PCR方法显示二次感染VVC后阴道上皮高表达IL-4和IL-17,且两个因子在Sap酶活性强组和Sap酶活性弱组的表达有差异。5.相较于对照组,阴道内IL-4、IL-8和IL-17在RVVC不同发病阶段的含量均增加。Sap酶活性强的白假丝酵母菌能刺激阴道上皮分泌更多的免疫因子,尤其是IL-17;Sap酶活性强组第二次感染后IL-17的高表达与第三次的低感染率相关。6.体外实验证实人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具有分泌IL-4、IL-8、IL-17的能力,Sap酶活性高的白假丝酵母菌能刺激人和小鼠阴道上皮产生更高的免疫因子,以IL-17的增高更为显著。7.小鼠阴道内白假丝酵母菌落数/菌丝数、阴道上皮损伤严重程度与血清中Th17含量成反比;小鼠阴道内中性粒细胞数目随Th17降低而减少。8.VVC小鼠阴道内中性粒细胞的IL-17含量增多,而且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增强。9.IL-17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并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VVC小鼠血清也有趋化中性粒细胞及增强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1.白假丝酵母菌是引起VVC及RVVC的主要致病菌,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的Sap酶活性强于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2.Sap酶活性弱的白假丝酵母菌更容易引起RVVC,但RVVC不同发病阶段中阴道上皮的形态学改变与Sap酶活性无明显关系。3.RVVC发病进程中,第二次感染后阴道上皮产生的免疫反应最强。4.白假丝酵母菌能在短时间内激活阴道上皮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Sap酶活性强的白假丝酵母菌诱发产生的细胞因子更多,尤其以IL-17为主,从而降低RVVC的感染率。5.人和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在受到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基本一致。5.Th17和IL-17在RVVC发病进程中起到保护作用,IL-17可以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来保护阴道局部组织。6.RVVC发病进程中,阴道内的中性粒细胞可自分泌方式产生IL-17。
其他文献
据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且死亡人数位列恶性肿瘤第二位。氟尿嘧啶(FU)、奥沙利铂(OXA)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化疗药物,二者联合应用给晚期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现耐药导致病情进展预后较差,因此探究影响结直肠癌化疗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提高化疗效果。本研究前期通过非编码RNA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U与OXA联合应用显著改变了结直肠癌细
学位
[目 的]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是乳腺癌治疗中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首次探讨了 PCDHGA5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增殖和转移中的功能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从而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新思路。[方 法]第一部分:1)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Kaplan-Meier分析法寻找PCDHGA5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数据集里的预后信息,并对PCDHGA5相关基因进行GO分析
学位
[目 的]骨转移是肺癌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肺癌骨转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研究证明miRNA在恶性肿瘤转移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在肺腺癌骨转移(Bone Metastasis,BM)和无骨转移(Non Bone Metastasis,NBM)患者血液样本中筛选到28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miR-106a在BM组样本中显著性上调。采用实时定量PCR(Re
学位
[目的]在对迷迭香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分离得到一系列单体化合物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筛选出具有显著活性的化合物并基于分子机制水平进一步深入验证,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为迷迭香药用植物资源在云南的重大产业化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为抗神经损伤天然药物研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方法]1.首先对迷迭香地上部位进行分离提取及结构鉴定。然后应用不同浓度H2O2(0-400 μM)作用于
学位
[目的]口腔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球新增病例约30万例,新增死亡病例13万例,且近年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舌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SCC)是最常见的口腔癌类型,临床表现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侵袭性高,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高。以顺铂为主的单药或者联合化疗是舌鳞癌患者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是化疗后耐药或者化疗不敏感是导致舌鳞癌患者顺
学位
[目 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各种疾病如肥胖、甲状腺激素功能紊乱、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和各类型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肌肥厚则是终末期心脏病发生的重要使动因素。目前暂缺乏有效干预手段。现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是多种病理条件下心肌发生肥厚等病理性改变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有研究抑制心肌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可抑制纤维化和炎症以减轻病理性心肌肥厚。Sulf
学位
[背景与目的]癌症转移相关分子在癌症转移的过程发挥关键作用,可用于患者术后疾病进展风险的评估已被研究证实。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在多种癌症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多病灶非小细胞肺癌(Multifocal Non-s
学位
[目 的]1.研究云南省HIV/AIDS患者性病共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得到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的感染发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性病艾滋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2.了解云南省HIV/AIDS患者男男性行为者的HIV-1流行株亚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HIV-1亚型与性病共感染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方法]1.在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期间,通过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抗病毒治疗门诊
学位
[目的]软骨缺损(Cartilage defects)是一种常见病理表现,致病原因包括创伤,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老龄化等。由于软骨再生能力很弱,一旦缺损自身将难以修复,最终出现关节退行性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组织工程软骨再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合格的组织工程软骨可应用于临床,替换并修复损伤的软骨组织,为软骨缺损提供新的治疗手段。组织工程软骨再生的关键因素是获取合格的软骨种子细胞,而基于间充质干细
学位
[目的]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相关假体包膜挛缩的形成是导致乳房假体植入式重建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体内外研究明确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联合假体刺激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探索其可能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假体包膜挛缩提供帮助。[方法]1.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刺激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关键因子筛选1.1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标志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情况检测:(1)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