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腰肌劳损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再评价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系统、全面地搜集国内外现有中医学研究中关于中医外治法,如刮痧、针灸、穴位埋线、推拿在治疗腰肌劳损疾病的临床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有效性、安全性,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并积累循证医学证据。资料和方法: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利用电子计算机、搜索引擎等手段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人工对检索发表的刮痧、穴位埋线、手法、针灸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筛选。在临床试验网站: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http://www.clinical trials.gov;http://scholar.google.com等进行补充检索。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筛选、判断,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综合评价。若有分歧存在,则需要由双方讨论或者由第三位研究人员介入,协助处理解决,再进行资料汇总,纳入分析。釆用Cochrane官方网站提供的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等方面对中医外治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全面探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结果:根据中医外治法调研,共搜索刮痧、穴位埋线、手法、针灸的相关研究。对这方面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不严格的随机分配方法,不完善的隐藏分配方案,未正确使用盲法,缺失随访数据,少数试验提及了脱落数据,未行意向性分析。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如下:(1)刮痧:刮痧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VAS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刮痧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MD=-0.68[-0.92,-0.45],P<0.05);刮痧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对功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7.57[-11.17,-3.97],P<0.05)。(2)穴位埋线:穴位埋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总有效率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RD=0.11[0.07,0.15],P<0.05);穴位埋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疼痛模拟分数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缓解疼痛模拟分数优于对照组(MD=-0.96[-1.23,-0.69],P<0.05);穴位埋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疼痛强度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缓解疼痛强度优于对照组(MD=-0.44[-0.95,0.08],P<0.05)。(3)手法推拿:手法推拿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JOA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推拿干预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MD=4.96[-0.33,10.25],P<0.05);手法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ODI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干预组ODI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MD=-8.25[-11.68,-4.83],P<0.05);手法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VAS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干预组VAS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MD=-1.34[-1.61,-1.08],P<0.05)。(4)针灸:针灸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ODI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干预组ODI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MD=-6.43[-8.81,-4.06],P<0.05);针灸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腰肌劳损的VAS评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干预组VAS评分减少优于对照组(MD=-1.58[-2.49,-0.67],P<0.05)。(5)网状Meta分析:通过贝叶斯Meta分析,使用R3.6.0的“mvmeta”包,对上述四种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排序,效应指标使用平均差(MD)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析连续变量(VAS和ODI)。各干预措施SUCRA值由低到高从别为ACU_MAS=0.0016,ABL=0.2485,SCR=0.2932,MAS=0.5052,SCR_ACU=0.5363,ACU=0.6778,MOX=0.7703,CON=0.9670,所以针对腰肌劳损的疼痛缓解效果来说,排序为针刺与推拿组合、穴位埋线、刮痧、推拿、刮痧与针刺组合、针刺、艾炙、常规治疗。结论:在总有效率方面,中医外治法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中的其他干预,但中医外治法治疗腰肌劳损的远期疗效目前尚缺少长时间的随访研究、复发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由于纳入文献中,对于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缺失,尚不能确定中医外治法治疗腰肌劳损的并发症、安全性情况。在后期仍然需要跟进、完善相关高质量临床证据,急需更新、深入完成本研究,为临床提供进一步的文献、循证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占确诊肺癌的80%-85%左右,约2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发现脑转移,高达6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脑转移,3年内该比例可提升80%。脑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未经治疗预后极差,自然平均生存仅1-2个月。约有70%的患者发生脑转移后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肌力障碍、感觉异常、认
学位
目的:通过对慢性咳嗽患儿与健康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总IgE、过敏原的检测,判断FeNO、总IgE、过敏原检测对CVA患儿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80例慢性咳嗽患儿(观察组)和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咳嗽患儿分为CVA组42例、NCVA(
学位
目的:为了明确化积健脾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治疗效果,本课题从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其对NAFLD脂质聚积及氧化应激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为在临床中使用传统中药防治NAFLD提供了基础的试验证据。方法:1.在体内实验部分,首先通过高脂饮食诱导构建NAFLD的小鼠动物模型,将符合模型要求的小鼠分为5组,具体为:模型空白组
学位
目的:在控制饮食的前提下,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实施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评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及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危险的改善效果;以及评价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空腹血糖
学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医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干预效果,以及对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比的影响,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缓解医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具体运动方式,为缓解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更合理、更高效的运动方法,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河北大学医学院大一的医学
学位
人血清白蛋白(HSA)和肝素(Hep)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各项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H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参与诸多生理过程,如转运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药物,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参与免疫调节等。血清和尿液中HSA的含量是监测人体健康状态和早期诊断肝肾疾病的重要指标。Hep是人体内负电荷密度最高的线性糖胺聚糖,能够增加抗凝血酶对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学位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河北省社区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现状,从个人、社区和环境多个层面分析影响社区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的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对社区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的作用路径,从而加深对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影响机制的了解,为制定有效的老年人运动锻炼行为促进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年龄≥60岁的河北省户籍居民或居住时间≥12个月的老年人进行抽样,共抽取1320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学位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因此,针对其发病机理寻找能够有效控制甚至逆转NASH新的治疗靶点和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旨在探究i NKT细胞对NASH肝脂肪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NASH的免疫学防治提供基础性实验数据。方法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学位
目的:了解癌症患者住院期间口服营养补充剂(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ONS)的依从性,分析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提高癌症患者ONS依从性提出建议,以减少营养不良在癌症患者中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构建癌症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知识量表: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及访谈患者建立量表初始条目池,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拟订条目进行修改、删减或增加,调查122名有
学位
四氯苯醌(TCBQ)是持久性污染物五氯苯酚(PCP)的活性代谢产物,也是处理种子的杀真菌剂,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氧化剂和脱水剂。TCBQ可经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在肝脏和肾脏内进行代谢,代谢过程会产生严重的毒性效应,包括肝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炎症反应等,深入探究四氯苯醌的致毒机理及建立有效的预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研究结果基本认定TCBQ的毒性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产生大量ROS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