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领域一般性和特异性机制(后简称领域观)一直是创造性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持领域一般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一种基础创造性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任何领域表现出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持领域特异性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认知能力存在于某一特定领域,且很难迁移到其他领域。近年来,研究者结合两个方向的观点提出了整合的模型,认为不同领域的创造性具有一个共享的创造性认知成分。该成分与特定领域的思维和知识技能共同作用,以表现出某个领域的创造性能力并输出创造性产品。近年来,也有行为和脑影像的研究证据显示领域一般和领域特异创造性并不彼此孤立。尽管如此,在行为层面,研究者多将发散思维能力作为领域一般创造性的指标,而忽略了如聚合思维、语义联结等创造性认知能力;在神经机制层面,领域一般性创造性和领域特异创造性的大脑激活模式是怎样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作用仍缺少直接的证据。基于此,本研究拟考察领域一般创造性和视觉艺术创造性在认知和大脑活动模式上的关系,试图为创造性领域观的整合模型提供实证支持。视觉艺术创造性作为领域特异创造性表现之一,是个体利用其视觉艺术领域的技能产生新颖、有用并具有美感的艺术产品。本研究从创造性研究领域观争议的角度出发,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讨了领域一般创造性与视觉艺术创造性在认知和神经机制水平上的关系:研究一通过多变量分析考察领域一般创造性能力与视觉艺术创造性表现的关系。领域一般创造性能力采用多个典型的任务进行测量,包括物品改进任务(Product Improvement Task,PIT)、多用途任务(Alternative Uses Task,AUT)、新颖隐喻任务(Novel Metaphor Task,NMT)、远距离联想任务(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以及类比推理任务(Analogical Reasoning Task,ART)。视觉艺术创造性表现通过创造性绘画任务测量,由三名专家对被试绘画技能和绘画独创性进行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领域一般创造性的一阶因子(General Creativity,GC;模型1)能够显著影响绘画独创性成分,而对绘画技能成分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成分(发散和聚合思维)与绘画创造性的关系,领域一般创造性的双变量模型(模型2)显示发散思维成分对绘画创造性有直接显著的影响,而聚合思维虽然与绘画独创性不存在直接的影响路径,然而其通过绘画技能对绘画独创性进行间接的影响。研究一结果表明领域一般性创造性能力可以显著预测视觉艺术创造性表现。研究二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领域一般性与视觉艺术创造性存在的共享激活模式以及二者激活模式的关系。研究一发现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中AUT对领域一般创造性成分的贡献效应量最大,因此在研究二中采用AUT作为领域一般创造性的典型任务。25名美术专业的被试在磁共振中分两次完成了AUT任务和绘画创作任务。通过共激活分析(Conjunction Analysis)和激活相似性分析发现两个任务共激活的脑区均集中于默认网络(内侧额上回)、执行控制网络(额中回与顶下小叶),和突显网络(背侧前扣带回)。该发现与已有理论和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认为三个网络在创造性任务的不同阶段存在动态的交互作用,默认网络负责在自下而上的观念产生过程中进行联想思维,并整合先前的知识经验以构建新的创造性观点;控制网络负责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对产生的候选观点进行评估和选择;而突显网络对默认网络和控制网络之间的切换起调节作用。此外,共激活脑区中还发现了尾状核。尾状核是奖赏系统的核心脑区,负责动机、奖赏期待和积极情绪等认知加工。本研究认为奖赏系统可能与个体在完成创造性任务的过程中新颖观念产生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关。基于研究二结果,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两种任务下共享脑区的激活模式是否可以交替预测创造性任务的表现。为了确保纳入模型的脑区稳健的表现出两个任务的高激活相似性,分别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上计算了两个任务在这些共激活脑区上的激活相似性。将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同时具有显著相似性的脑区纳入到模型中,这些脑区包括:左侧额下回的盖部、眶部和三角部区域,背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以及左侧辅助运动区。结果发现,左侧额下回在发散思维任务上的激活模式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绘画创造性表现,而同样的共激活脑区在绘画创作任务上的激活模式不能预测个体的发散思维分数。本研究认为该脑区通过与默认网络相互作用提取并加工有关的语义信息,并对无关信息进行抑制,从而支持有关的创造性过程。这些领域一般的创造性认知能力对视觉艺术创造性的作用体现为左侧额下回盖部的激活。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在行为层面上揭示了领域一般创造性与视觉艺术创造性的具体关系,这一点为先前有关创造性领域性争论的观点提供了证据表明,视觉艺术创造性活动的成功开展既需要领域特有的知识技能,也需要领域一般的创造性认知能力。其次本研究考察了领域一般创造性与视觉艺术创造性存在共享的神经机制,并且提供了领域一般创造性在脑机制上影响领域特异创造性的证据。总之,本研究不仅为创造性领域观的整合模型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持,也为厘清创造性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