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中东部荒漠草原区气候干旱、降雨稀少,天然草地承载力低,冬春季饲草料的短缺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田间管理提高当地主要栽培饲草燕麦的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地产业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大田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提出燕麦优化栽培管理模式,为当地燕麦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试验于2017-2018年在青海省乌兰县金泰牧场开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2017年设定了两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低肥(60 kg N ha-1)和高肥(120 kg N ha-1)。2018年在2017年施肥处理的基础上设置了4个水分处理,分别为仅开花期灌溉50 mm(处理I1),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分别灌溉50 mm(处理I2),在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溉50 mm(处理I3)和无灌溉(处理NI),共8个试验处理。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校准和验证APSIM模型,分析不同播期、灌溉和施肥情景下的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出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燕麦高效生产的播期、灌溉和施肥方案。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增加灌水和施肥对燕麦干物质产量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而适当减少灌水可提高燕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无灌溉条件下施适量氮肥可有效提高燕麦干物质产量,2017年高肥处理燕麦干物质产量最大,为6.5 t·ha-1,水分利用效率为32.9 kg ha-11 mm-1;2018年灌溉条件下,在燕麦分蘖期、开花期和拔节期分别灌水50 mm,施氮120 kg ha-1的处理干物质产量最高,达到8.5 t·ha-1,水分利用效率为21.9 kg ha-11 mm-1。两年试验中,燕麦花期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乳熟期,但乳熟期干物质产量比花期大幅提高,2017年和2018年分别比花期提高32.9%-36.7%和16.0%-49.1%,粗蛋白产量在两年分别提高10.2%-10.3%和8.7%-37.4%。所以乳熟期收获可获得较高的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因此APSIM模型校准和模拟过程中均以乳熟期的产量为最终产量。(2)利用大田试验数据校准和验证APSIM-燕麦模型,模型校准过程中乳熟期干物质产量和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NRMSE分别为16.6%和2.7%,RMSE分别为0.56 t·ha-1和4.9 mm,R2分别为0.969和0.955;2018年4个关键物候期(出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1、3、4和7天,R2为0.990。验证过程中燕麦干物质产量和土壤贮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NRMSE分别为19.7%和4.1%,RMSE分别为0.72 t·ha-1和7.5mm,R2为0.945和0.938;2017年4个关键物候期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为1、1、5和5天,R2为0.999。综合模拟结果表明,APSIM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寒地区燕麦的生长。(3)在试验点2017-2018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以当地燕麦播种日期为5月15日左右为标准,设置播种日期提前10、20和30天(5月5日、4月25日和4月15日),推后10、20、30和40天(5月25日、6月4日、6月14日和6月24日),分析播期对燕麦干物质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生育期天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适当晚播有利于青藏高原地区燕麦干物产量的积累,并使得燕麦耗水量较高(2018年),但是2017年降雨较少时,早播燕麦耗水量反而高于晚播。燕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播种日期的推迟而升高;较早和较迟播种均会导致燕麦生育期延长。综合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荒漠草原区适当延迟播种会降低旱灾和冻灾风险,提高燕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4)在试验的基础上,设置了16种不同物候期(分蘖、拔节和开花期)灌溉量的组合(灌溉梯度为30、40、50、60和70 mm)和5个施氮梯度(30、60、90、120和150 kg N ha-1),共80个灌溉施肥情景。结果表明,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以及青藏高原地区降雨季节分配不均,该地区种植燕麦的最佳灌溉次数为2次,最佳施氮量为90 kg ha-1。在降水较少的年份灌溉定额为70 mm最适宜,而在降水较多的年份的最佳灌溉定额为50 mm。利用作物模型+天气预报+技术指导+农民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改善灌溉施肥制度。综上,研究通过两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了水肥管理对燕麦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且在大田试验的基础上对APSIM-燕麦模型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进行了校准和验证,为模型在该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并且,基于APSIM模型探讨了不同播期、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燕麦的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优化的播期及灌溉施肥制度。研究结果可为该青藏高原东缘旱区半干旱区燕麦的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