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佑《通典·礼典》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功能。《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巨著,其九门之一的《礼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自上古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礼仪制度,共100卷,占了整部《通典》篇幅的一半。杜佑将《礼典》分为两部分。其中,礼制沿革部分65卷,记录了我国古代自上古时期至唐前期的礼制沿革,内容较为丰富、全面。第二部分为杜佑对150卷的政府礼典《大唐开元礼》的缩编,35卷。  100卷的《礼典》为我们研究中古以前尤其是唐前期的礼仪制度、宗教文化、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很多人在著书立说时因学术需要对其加以引用,然而却很少有人对其从史学及礼制史的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其篇幅及浓缩《开元礼》提出了批评。我的论文试图从史学及礼制史的角度对《通典·礼典》的撰述渊源、史学成就、杜佑的治史思想及其“将施有政”的礼制观等部分加以考察,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一、绪论,主要介绍礼学的研究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空白,写作本篇论文的缘起、目的、涉及范围、研究设想、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价值等。  二、《礼典》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唐以前历代礼治与礼制的历史总结,二是唐前期的“礼制”成就与局限,三是杜佑“将施有政”、“征诸人事”编纂《礼典》。这部分主要从中国的礼治传统,唐前期的礼制背景以及杜佑自身的认识和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杜佑编纂礼典是中国礼治沿革的必然趋势,是唐朝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且对唐以后礼学研究,礼典的编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礼典》的史学成就,这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礼典》结构的创新性,二是《礼典》对中国礼制史的系统总结,三是对五礼的起源、内容、次序的重新整合,四是《礼典》中的史法。这部分主要从《礼典》的结构、内容、编撰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礼典》结构创新,内容丰富、全面,编撰方法科学、合理,有着很高的史学成就。  四、《礼典》“备顾问”的治史思想,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礼典》对整个封建社会结构的考察,二是《礼典》中的历史进化思想,三是《礼典》中反对空言,勇于疑古,强调人事的学术精神。这部分主要从《礼典》与封建社会结构的关系,《礼典》的历史进化史观,杜佑的学术精神以及撰述宗旨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杜佑编纂《礼典》时较为科学、合理的治史观和学术精神,《礼典》有着很高的思想成就。  五、“将施有政”的礼制观,这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杜佑编撰《礼典》时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二是礼对君臣、师生关系的调节,三是礼对家庭关系的调节,四是礼对宗教关系的调节。这部分主要从杜佑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出发,通过《礼典》看礼制对君臣关系、师生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调节,总结出杜佑在较为先进的著述宗旨的指导下,所著《礼典》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礼制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1914年,一战爆发,让欧洲国家疲于奔命,暂时放松了对他们在华利益的关注。这让日本看到了一举解决中日之间所谓“悬案”的机会。1915年,日本向中国的北洋政府提出所谓“二十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被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被迫走上艰难曲折的现代化之路。随着中国的被动开放,大批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的在华活动是中外文
学位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养老制度的发展,研究的意义,以及“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出土以来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阐述
【目的】研究花生属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化行为,揭示花生属多倍体进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SCoT标记对四倍体栽培种仲恺花4号和二倍体野生种A.chacoensis的种间杂种
刘知幾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史通》是其代表作,该著作涉及刘知幾本人的生平、治学和思想。《史通》虽然是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但它却涉及到文献学、哲学、经学
本文在对北魏地方考课历史做全面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地方考课作为北魏考课制度的一部分,在前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孝文帝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上的“重内轻外”,考格的混乱和地
目前,学术界对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小城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像马鞍山,由于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发展的轨迹主要是
高语罕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安徽现代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筹备活动,而且为安徽的革命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期,其思想逐渐背离了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学、法理学和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传世文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简帛和其他考古资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秦汉军法的有关内容,作尝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