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猫儿山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评估及监测刻不容缓。自然保护区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异质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动物,两栖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能够最直接感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因此,常作为衡量其栖息环境好坏的指标物种。本研究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猫儿山)设立了5个海拔带(300m、700m、1100m、1500m、1900m),以一年为周期(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对其两栖类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每个月重复两次。同时利用了形态和DNA条形码技术对猫儿山两栖类物种进行鉴定。获得了该地区每个海拔带两栖类物种组成与分布的详细信息,并实地测量了各海拔带的气温、水温和湿度等相关气候数据,为长期监测猫儿山两栖类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另外,结合各海拔带的物种丰富度和气候因子的数据,本文探讨了猫儿山两栖类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猫儿山两栖类物种多样性本研究结合形态和DNA条形码技术对猫儿山两栖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两栖动物2目,9科,22属,51个物种。包括小鲵科、蝾螈科、蛙科、叉舌蛙科、姬蛙科、蟾蜍科、雨蛙科、角蟾科和树蛙科。其中齿蟾属的为广西新纪录。另外,本研究发现8个潜在的新种和2种广西新纪录。2.猫儿山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猫儿山两栖类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属于驼峰型。300m海拔有27个物种,700m海拔有33个物种,1100m海拔有27个物种,1500m海拔有23个物种,1900m海拔有12个物种。本研究共监测到2006个个体,在海拔700m处的两栖动物多度最高976个,约占了总记录的49%;在1100m处的两栖动物多度是404个,约占总记录的20%;在300m处的两栖动物多度是225个,约占总记录的11%;在1900m处的两栖动物是214个,约占总记录的11%;在1500m处两栖动物多度最低,为187个,低于总记录的10%。3.猫儿山两栖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猫儿山两栖类谱系结构以聚集状态为主,只有部分高海拔带的谱系结构呈发散或随机状态,说明两栖类谱系结构主要受到环境筛选的作用。不同科的两栖类谱系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气候因子存在不同的相关性。猫儿山两栖类总体物种丰富度与最干月均湿度的相关性最显著(R~2=0.6096,Padj=0.0068);角蟾科物种丰富度与月均气温度的变幅的相关性最显著(R~2=0.6670,Padj=0.0002);树蛙科物种丰富度与最冷月均水温的相关性最显著(R~2=0.8085,Padj=0.0001);猫儿山两栖纲有尾目物种丰富度与年均水温相关性最显著(R~2=0.6987,Padj=0.0007);姬蛙科物种丰富度与月均湿度变幅相关性最显著(R~2=0.9908,Padj=0.0020);蛙科物种丰富度与月均湿度变幅相关性最显著(R~2=0.6524,Padj=0.0011);雨蛙科物种丰富度与月均气温度的变幅相关性最显著(R~2=0.7775,Padj<0.0001);叉舌蛙科物种丰富度与最干月均湿度相关性最显著(R~2=0.6479,Padj=0.0032);蟾蜍科物种丰富度与最冷月均水温相关性最显著(R~2=0.6670,Padj<0.0001)。以上结果说明,猫儿山的两栖动物多样性被低估,该地区两栖类资源调查还有待进一步和长期的深入监测。部分物种分布范围局限,如猫儿山特有种猫儿山小鲵和猫儿山林蛙,应重点保护。同时,本研究揭示了两栖类在垂直海拔呈现驼峰状分布模式,该分布模式与物种所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为两栖类的物种分布格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为唇形科(Lamiaceae)鼠尾草属(Salvia)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腹泻、腹痛、痢疾等疾病。根据现有的报道可知鼠尾草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萜类成分,但对红根草的有效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国内红根草质量参差不齐,质量控制标准还没建立。本实验选取鼠尾草属植物红根草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进一步的丰富红根草的化学成
学位
目的:心脏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心脏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干细胞的自新和分化能力下降,但是目前对心脏干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仍不是很明确。Nr1d1是孤儿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一员,属于配体激活转录因子,在心脏组织中呈昼夜节律性表达,以血红素依赖的方式参与昼夜节律调节。生物钟紊乱已被证明可加速机体衰老进程。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小鼠心脏干细胞的Nr1d1表达变化以及Nr1d1敲低和过表达对
学位
目的:肝脏干/祖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它对肝损伤的修复和肝脏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报道了多种类型的肝脏干/祖细胞群,但对其确切细胞组成仍不清楚。我们的前期工作表明,小鼠肝脏组织中存在Lin-CD45-Sca-1-CD49f+和Lin-CD45-Sca-1+CD49f-两个细胞亚群,其中前者在体外可同时分化产生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本文目的是,着重针对Lin-C
学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植物,其果药食多用,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中,为广西桂林特色产品之一,远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罗汉果雌雄异株,在自然状态下传粉受限,座果率较低。目前,罗汉果种植业严重依赖人工授粉,人力和财力资源耗费甚巨,其传粉受限问题已成为制约罗汉果产业
学位
植物功能性状为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物种竞争力和优势度,导致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演替。本文以漓江流域岩溶石山檵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叶片养分组成和叶片光合色素等数量特征,分析了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叶性状之间的关系,叶性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叶性状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探讨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特征以及不同
学位
近年来,随着复杂网络理论在众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知识来研究电力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知识和电力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采用二阶类Kuramoto模型对电网的同步及稳定性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电网输电线路耦合强度分配策略研究。本文研究了三种电网输电线路耦合强度分配策略(EQ,TP,LB)。EQ分配方式,各线路耦合强度均相等;TP分
学位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大量的分布式电站并入大电网,给电力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分布式电站的并网策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分布式电站的合理并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考虑电力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动力学特性,本文采用二阶类Kuramoto模型进行网络动力学建模,对分布式电站并网后网络同步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分布式电站合理并网位置的研究
学位
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预示着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掀开新的篇章。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全国第一个连接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流域经济带,区域内大多数为“老少边穷”地区,且具有通往世界市场的海陆大通道,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具备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对外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社会学和共同体理论之下,构建了密度、距离、分割
学位
喀斯特植物多样性丰富,狭域分布现象和特有性显著。喀斯特生境特殊且异质性高,多样化的生境往往能够促使物种快速分化进而形成更高的物种多样性。重建快速分化物种或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是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关键难题,而重建正确的系统发育关系则是揭示物种起源和演化历史,以及进一步调控各类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等其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对喀斯特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尤其对其适应喀斯特多样生境的分子机理还缺乏研究,需要选
学位
水陆交错带是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承担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换的重要作用。水陆交错带植被作为水陆交错带重要的结构和核心,具有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缓冲污染、提供栖息地、旅游观光等作用。本研究利用植物区系地理学以及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漓江水陆交错带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成分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漓江水陆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植被恢复、景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