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蛋白酶原在慢性胰腺炎-癌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在小鼠慢性胰腺炎中的致病作用研究目的:胰蛋白酶原基因(PRSS1)的突变可导致人类遗传性慢性胰腺炎。然而,目前还不清楚PRSS1的突变模式如何促进疾病的发展。因此,我们研究了人源的PRSS1突变在小鼠体内表达的效果。研究方法:在全长型胰腺弹性蛋白酶基因(Elastase)启动子的控制下,在胰腺腺泡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了不含突变的人源PRSS1基因和编码R122H突变的PRSS1(PRSS1R122H),BAC小鼠作为对照。予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慢性胰腺炎,并进一步建立喂养酒精或高脂饮食诱导的慢性胰腺炎小鼠模型。收集胰腺组织,进行组织学、western blot、q RT-PCR和免疫组化等检测。测定胰腺匀浆中胰蛋白酶(Trypsin)活性和糜蛋白酶C(CTRC)活性。研究结果:表达PRSS1或PRSS1R122H突变的转基因小鼠的胰腺仅出现局灶性炎症改变,在PRSS1R122H小鼠中更为突出。与对照组相比,PRSS1或PRSS1R122H小鼠胰腺中NRF2水平升高,CTRC水平降低(适应性保护反应),胰酶活性没有差异,并不会导致自发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生。与PRSS1小鼠或对照小鼠相比,注射LPS后会加剧PRSS1R122H小鼠的胰腺炎症。在酒精喂养或高脂饮食后,表达PRSS1R122H的小鼠比PRSS1小鼠或对照小鼠发生更严重的慢性胰腺炎,表现为更多的DNA损伤、腺泡细胞凋亡、胶原沉积、胰蛋白酶活性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增加。说明PRSS1R122H结合环境因素的损伤会打破保护性反应造成的稳态,引起严重的慢性胰腺炎。研究结论:PRSS1R122H的转基因小鼠会促进环境损伤因素诱发的炎症反应,增加慢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这些小鼠可作为人类遗传性胰腺炎的模型,并可用于研究LPS、酒精或高脂饮食诱导的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机制。第二部分PRSS1R122H突变对环境损伤因素合并Kras突变所致慢性胰腺炎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在环境损伤因素作用下,胰蛋白酶原突变导致的慢性炎症和Kras内源性突变在小鼠慢性胰腺炎中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利用BAC Elastase-Cre ERT工具鼠与携带Loxp-STOP-Loxp调控表达内源性Kras G12D/+突变的小鼠(LSL-Kras G12D/+,LSL)杂交,得到的BAC Ela Cre ERT;KrasG12D/+双重转基因小鼠(LSL/BAC),可以由外源性的Tamoxifen给药诱导Cre重组酶活性及胰腺腺泡特异的Loxp-STOP-Loxp剪切,即可在所有的胰腺腺泡细胞特异性表达内源性Kras G12D突变。再将LSL/BAC小鼠分别与第一部分中的在胰腺腺泡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人源PRSS1基因(PRSS1)和编码PRSS1R122H突变(R122H)的转基因鼠杂交,获得PRSS1/LSL-Kras G12D/BAC(P/L/B)和PRSS1R122H/LSL-Kras G12D/BAC(R/L/B)的三重转基因小鼠,可在Tamoxifen诱导下分别得到人源PRSS1和Kras G12D单突变,以及PRSS1R122H和Kras G12D双突变在小鼠胰腺腺泡细胞的特异性表达,进行genotyping确认基因型。分别给予高脂和酒精饮食喂养28天,处死后收取胰腺进行病理学评估、天狼星红染色、纤维化指标检测、炎症细胞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TUNEL凋亡检测和cleaved caspase 3免疫荧光检测、胰蛋白酶活性和CTRC活性检测。研究结果:经高脂或酒精饮食喂养后,与P/L/B组小鼠相比,R/L/B组小鼠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更严重的慢性胰腺炎,表现为更多的腺泡细胞萎缩、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形成;天狼星红染色可见R/L/B小鼠比P/L/B小鼠胰腺存在更多的胶原沉积,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1和胰腺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R/L/B组均显著高于P/L/B组;R/L/B组小鼠胰腺的炎症细胞标志物(F4/80、CD45、MPO)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面积显著多于P/L/B组;R/L/B组小鼠的TUNEL凋亡信号水平和cleaved caspase 3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明显多于P/L/B组。R/L/B组小鼠胰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L/B组小鼠,但R/L/B组与R/B组小鼠间胰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存在基因突变的小鼠胰腺CTRC的m 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BAC对照组,而双突变的R/L/B组和仅存在R122H突变的R/B组间小鼠CTRC表达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PRSS1R122H突变可加重环境损伤因素合并Kras G12D突变所致的慢性胰腺炎,且PRSS1R122H突变为始动因素,机制是双突变可增加胰蛋白酶活性,造成腺泡细胞凋亡,炎症加重。第三部分PRSS1R122H突变合并Kras突变在慢性胰腺炎-癌转化中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讨PRSS1R122H和Kras G12D双突变在慢性胰腺炎-癌转化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找寻其中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以BAC对照小鼠、PRSS1/LSL-Kras G12D/BAC(P/L/B)和PRSS1R122H/LSL-KrasG12D/BAC(R/L/B)三重转基因小鼠为模型,观察致癌表型差异及相关通路改变,并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层面进行验证。三组小鼠经高脂和酒精饮食喂养28天后处死收取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ADM和Pan IN病理改变,并对面积进行统计,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ADM和Pan IN的常用标志物。采用琼脂糖珠“pulldown”实验检测胰腺Kras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下游ERK、AKT/m TOR通路蛋白表达,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TF3及NF-κB的表达。BAC、P/L/B和R/L/B三组小鼠诱导基因型表达后分离提取的原代腺泡细胞进行3D培养,加入酒精刺激,观察腺泡细胞是否出现导管样化生。研究结果:经高脂和酒精饮食喂养后,R/L/B双突变小鼠发生更严重的ADM和Pan IN,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ADM的标志物Amylase、MIST 1和CK19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uc5、Ki-67及阿利新蓝染色明确Pan IN范围,结果均是R/L/B组小鼠的胰腺更明显。Kras活性检测发现R/L/B组小鼠胰腺中活化的Kras蛋白含量高于P/L/B组,且Kras下游p ERK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TF3和NF-κB的表达也更高。R/L/B组小鼠3D培养后的腺泡细胞经酒精刺激后导管结构形成更多。研究结论:PRSS1R122H突变合并环境因素损伤可使腺泡细胞发生更严重的内质网应激,ATF3表达显著上调,进而活化NF-κB通路,正反馈持续激活Kras活性及下游ERK通路,导致ADM和Pan IN的发生。总结上述研究,可得出结论如下:胰蛋白酶原PRSS1R122H突变能加重环境因素诱导的慢性胰腺炎,腺泡细胞发生更严重的内质网应激,ATF3表达显著上调,进而活化NF-κB通路,对存在Kras G12D突变的小鼠形成“二次打击”,导致Kras持续活化及下游ERK通路的激活,诱导腺泡细胞凋亡,发生ADM及Pan IN。即PRSS1R122H可加重环境因素诱导Kras G12D突变介导的慢性胰腺炎-癌转化。本研究首次将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在慢性胰腺炎-癌转化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到一起并在模式动物中得以验证,有助于深入认识慢性胰腺炎-癌转化的发生机制,为双突变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病理进程提供潜在靶标。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胆道恶性肿瘤(BT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快,易侵犯邻近器官、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大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的时候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导致总体预后不佳。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晚期BTC患者对ICIs治疗的客观应答率(ORR)并不乐观,
学位
研究目的近年来,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率逐年增高,终末期肾病(ESRD)严重干扰着大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终末期肾病的治疗一般有两种:血液净化或肾移植,血液净化只能够部分代替肾脏功能,且伴随着众多并发症,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率较低,而高额的透析治疗费用也为个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方法,但肾源短缺和移植后免疫排斥问题等严重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我国现有透析
学位
收入分配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根本性问题,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来看,中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现有分配格局明显向资本方倾斜。如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成为增加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问题。从经济全球化视角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是学术界的经典话题,当前全球化体系逐渐演变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贸易模式,而且中国已经深刻地融
学位
背景及研究目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导致肝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高达10%~30%的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可归咎于HIRI。因此,控制HIRI是改善肝脏术后肝功能的策略之一。早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是HIRI的关键机制,而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过度聚集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对中性粒细胞的研究可以为HIRI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导致腰背痛的重要疾患,在中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并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甚至残疾。伴随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IDD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IDD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DD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尽管手术治疗能彻底去除病变组织并缓解症
学位
研究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肾癌发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且肾癌恶性程度较高,容易发生转移[1],大约17%的病人在初诊时已出现转移[2],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转移是导致肾癌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早期肾癌治疗以肾部分切除术或肾癌根治术为主,然而约30%的患者在手术后会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的
学位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许多终末期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移植术后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防止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糖皮质激素(GCs)是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的一种抗炎、抗排斥药物,疗效确切且应用广泛,但大剂量或者长期使用GCs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的限制了它的使用和疗效。所以,急需开发新的策略以改善传统免疫抑制剂在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率。纳米技术由于其独特的尺寸
学位
研究背景骨肉瘤(OS;Osteosarcoma)是一种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以形成骨或骨样组织为特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早期转移、进展迅速等特点。于青少年及60~70岁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附近。目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新辅助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并根据肿瘤病理结果强化化疗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骨肉瘤治疗的标准化方案,使得新发骨肉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提高到了68%,但已转移
学位
一、研究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发病率亦逐年增加,但目前尚无阻止骨关节炎不可逆进展的有效治疗方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骨关节炎药物关节腔内注射(Intra-articular,IA)模型给药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治疗的科学探究中,是实现骨关节炎药物控释和靶向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合成比表面积大、能够高效负载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疼痛是一个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不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了患者失眠、抑郁、自杀等心理疾病发生率。然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导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枢神经炎症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疼痛慢性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是中枢神经炎症最直接的发起者。细胞焦亡作为免疫细胞对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御手段,过度的细胞焦亡将放大炎症反应,促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