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载体负载(M-O-M)2+活性中心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理论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转化工艺直接决定了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甲烷部分氧化直接制甲醇过程由于反应条件温和,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甲烷转化技术。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甲烷C-H键活化困难的问题,反应产物中还可能伴随乙烷和乙烯等副产物产生,对甲醇选择性有较大影响。因此,寻找对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反应具有高活性和高甲醇选择性的催化剂、阐明乙烷和乙烯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对推动甲烷工业发展并实现甲烷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借助ZSM-5、MOR和单层石墨烯三种载体负载(M-O-M)2+结构,深入研究了不同金属构成的活性中心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明确了乙烷和乙烯在部分氧化过程中对甲醇选择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ZSM-5负载的(M-O-M)2+对甲烷解离及甲醇生成的催化性能:将(M-O-M)2+负载到ZSM-5的直孔道和正弦孔道交叉处,构建了一系列不同金属形成活性中心的(M-O-M)2+/ZSM-5催化剂,并探究了不同活性中心、不同自旋多重度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O-Cu)2+/ZSM-5(S=0)、(Cu-O-Cu)2+/ZSM-5(S=1)、(Cu-O-Pd)2+/ZSM-5(S=0)、(Cu-O-Co)2+/ZSM-5(S=0)、(Cu-O-Co)2+/ZSM-5(S=1)和(Zn-O-Zn)2+/ZSM-5(S=1)对甲烷C-H键活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甲烷在这些催化剂上以低于80.0 k J·mol-1的活化能即可完成脱氢过程。在甲醇、乙烷和乙烯的生成反应中,(Cu-O-Cu)2+/ZSM-5(S=0)、(Zn-O-Zn)2+/ZSM-5(S=1)具有较好的甲醇选择性:甲基基团和OH结合生成甲醇分子需要的活化能分别为87.5和74.3 k J·mol-1,副产物乙烷和乙烯的生成过程的活化能则远大于甲醇形成的活化能。进一步考察活性中心的再生反应得出,因生成甲醇被夺去氧原子的催化剂能在H2O2氧化作用下再次形成完整的(Cu-O-Cu)2+和(Zn-O-Zn)2+结构,再生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0.5和4.4 k J·mol-1。综上,(Cu-O-Cu)2+/ZSM-5(S=0)、(Zn-O-Zn)2+/ZSM-5(S=1)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高的甲醇选择性和优异的催化剂再生性。(2)探究了MOR负载的(M-O-M)2+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对(M-O-M)2+/MOR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对于甲烷C-H键活化过程,(Cu-O-Cu)2+/MOR(S=1)、(Cu-O-Sc)2+/MOR(S=0)、(Cu-O-Sc)2+/MOR(S=1)和(Zn-O-Zn)2+/MOR(S=0)均表现出较高的活性,甲烷C-H键的活化能为52.1~89.7 k J·mol-1。进一步地,在(Cu-O-Sc)2+/MOR(S=1)上甲醇形成反应的活化能较低,甲基基团和OH结合形成甲醇分子需要的能量为63.6 k J·mol-1,对甲醇形成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乙烷和乙烯在这种催化剂上生成的难度较大,(Cu-O-Sc)2+/MOR(S=1)可以作为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优选催化剂。(3)考察了单层石墨烯负载的(M-O-M)2+对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催化性能:将(M-O-M)2+活性中心负载到纯石墨烯(Gr)和含N石墨烯(NGr)表面上,构建了(M-O-M)2+/Gr、(M-O-M)2+/NGr两种模型,研究了它们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首先,纯石墨烯表面对甲烷部分氧化反应表现出惰性。纯石墨烯负载的(M-O-M)2+催化甲烷C-H键活化需要的活化能大于400.0 k J·mol-1,高能垒值表明(M-O-M)2+/Gr不是甲烷脱氢过程的优选催化剂,无法实现甲烷直接转化制甲醇。当含N石墨烯负载(M-O-M)2+时,甲烷C-H键的活化能大大降低。除(Cu-O-Sc)~2/NGr(S=1)外,负载(Cu-O-Cu)2+、(Cu-O-Sc)2+和(Zn-O-Zn)2+活性中心的含N石墨烯表面催化甲烷C-H键活化需要的活化能范围为16.5~66.5 k J·mol-1,远小于纯石墨烯模型中的值,对甲烷脱氢过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同时,上述催化剂上甲醇形成反应的活化能均低于60.0 k J·mol-1,对甲醇生成反应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在负载(Cu-O-Cu)2+的含N石墨烯表面上,乙烯和甲醇的生成反应为竞争关系,由(Cu-O-Cu)2+/NGr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时容易产生乙烯副产物,且这种竞争关系与反应结构的自旋态无关。在(Zn-O-Zn)2+/NGr(S=0)、(Zn-O-Zn)2+/NGr(S=1)和(Cu-O-Sc)2+/NGr(S=0)上,生成乙烷和乙烯需要的活化能远大于甲醇所需要的活化能,甲醇是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
其他文献
Y型沸石凭借优于无定形硅铝的酸性能以及价格便宜,催化活性高,酸性能易调节,开环能力优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和烷基化等过程。然而,一步水热合成的Y型沸石含有丰富的微孔结构,硅铝比低(硅铝比为2.5),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差,介孔结构少,在物理结构上限制了重油反应物在孔内的扩散,阻止了一些大分子进入孔洞,使得一些大分子反应物不能接近催化反应中心,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反应停止。因此,直
学位
近年来,基于凝胶的可穿戴式传感器因其具有柔韧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人体运动检测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凝胶通常在外部变形(如拉伸、压缩和弯曲)转换为电信号时面临着力学性能差、断裂后不能愈合等问题。借助非共价键形成可逆相互作用,其交联网络和超分子相互作用会增加凝胶的韧性,同时会促进其自愈合性。因此,本论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制备了基于可逆非共价键(氢键、静电作用和金属配位键)的具有自愈合性和形状记
学位
受全球人口迅速增长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其中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资源的危害尤为严重。氯离子作为废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阴离子,广泛存在于垃圾填埋场、造纸、海鲜罐头和制革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然而,高浓度的氯离子往往会导致饮用水污染、土壤盐碱化、危害农作物生长和腐蚀工业设备。传统氯离子去除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及膜分离法。这些方法仍存在易造成
学位
罗丹明B(RhB)在印染废水中广泛存在,具有难降解和易积累等特点,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寻找清洁,高效,经济的处理方法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电催化氧化技术主要利用阳极催化材料通过直接电催化氧化和/或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间接矿化水中有机化合物,具有无需外源添加药剂、反应条件温和、易于调节和自动化控制、使用方便等优点,在污染物超低排放和资源化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阳极材料在电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学位
混合基质膜有望打破“trade-off”效应的限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开辟一条低能耗、高效率的道路。然而,在混合基质膜中,无机填料与聚合物基质不相容的两相界面、无机填料在膜中的团聚以及曲折的气体传递路径致使膜气体分离性能提升受限。此外,由于纳米填料的微孔被追求识别较小动力学直径差异的气体分子,导致填料难以加快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因此本论文通过对纳米填料进行亲水改性并对纳米填料的通道
学位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向安全、清洁、高效、低碳方面的转变,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和我国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改变能源结构很难一蹴而就。为推进煤炭的低碳化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日本东京大学Tsutsumi等提出的三床耦合的循环流化床技术(TBCFB)充分发挥其分级分质转化的优势,提高煤炭的能量利用效率,其中鼓泡流化床半焦气化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气化操作条件来获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合成气
学位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辅助生殖技术中最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之一。在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发生OHSS,影响到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临床结局,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解析探讨OHSS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对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该文就近年来与OHSS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人均车辆拥有量的日益增加,从而引发了消防通道被占用问题,消防管理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之处和一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的住宅小区,仍存在一定消防通道被占用问题。文章通过消防通道和社区消防两个层面,从影响消防通道被占用的“物”“人”“管理”三个因素出发,介绍了消防通道被占用问题当下的现状、占用的原因、解决的对策等,并评述借鉴,展望其未来发展。
期刊
甲烷干重整(Dry Reforming of Methane,DRM)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它将甲烷和二氧化碳作为反应物,同时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因而持续受到全球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镍基催化剂由于具有媲美贵金属的活性,且价格低廉、储量丰富,成为目前最有可能投入工业化的催化剂。但是镍基催化剂仍面临着积碳或者烧结导致的催化剂失活问题,因此科研人员致力于改善
学位
电控离子选择渗透(ESIP)膜分离技术是在电控离子交换(ESIX)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传统电渗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效、经济且环保的新型分离技术。电控离子选择渗透膜(ESIPM)分离技术是将电控离子交换(ESIX)和电渗析技术相耦合,而研发的一种新型离子选择性分离技术,该技术能在利用电场强化离子传递速率的同时打破热力学平衡。ESIX的实现是通过在具有选择性的电活性功能膜上周期性的施加氧化还原电位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