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确诊HIV-1感染者中新型重组毒株流行特点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HIV-1新型重组毒株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新型重组毒株的出现影响着HIV-1耐药的发生、疾病进展和免疫逃逸,再次提升了艾滋病防控的难度和疫苗研发的困难。本研究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北省全部新诊断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模式,通过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来掌握河北省HIV-1新型重组毒株流行情况,阐明河北省HIV-1 URFs近似全长基因特点,分析河北省HIV-1 URFs感染者中双重感染发生情况,为河北省艾滋病疫情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以河北省2020年1月-2021年6月新诊断的1176例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逆转录巢式PCR方法扩增血浆样本中的HIV-1gag全长、pol全长、env C2V3基因片段,通过Sangar测序鉴定HIV-1亚型,分析HIV-1新型重组毒株流行情况;2、以鉴定出来的139例HIV-1独特型重组毒株(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s)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近似全长基因(Nearly Full-lenghth genome,NFLG)扩增方法扩增血浆样本中的HIV-1近似全长基因,利用Entropy工具进行信息熵比较,分析URFs与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相关的特异性位点;3、使用深度测序技术扩增139例HIV-1 URFs感染者血浆样本中的HIV-1 p24基因片段和gp41基因片段,通过相关生信分析手段双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河北省HIV-1新型重组毒株的比例为19.8%(172/867),其中CRF55_01B(14/867)、CRF59_01B(1/867)、CRF65_cpx(2/867)、CRF68_01B(4/867)、CRF79_0107(2/867)、CRF80_0107(5/867)、CRF103_01B(4/867)和CRF112_01B(1/867)的比例分别为1.6%,0.1%,0.2%,0.5%,0.2%,0.6%,0.5%,0.1%.URFs的比例16.0%(139/867);2、URFs主要重组模式包括:CRF01_AE/CRF07_BC(68.3%,95/139),CRF01_AE/B(11.5%,16/139),CRF01_AE/C(10.0%,14/139),B/C(5.7%,8/139),CRF07_BC/B(0.1%,1/139),CRF01_AE/B/C(3.6%,5/139);3、新型CRFs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传入河北省的,并且2009年前后,在性传播人群中形成了本省第一个HIV-1 CRF(CRF103_01B),随后逐渐在全省范围内传播流行起来;4、发现并鉴定出一种HIV-1新重组亚型,被HIV database数据库收录并命名为CRF123_0107;5、使用Entropy工具比较47例URFs与各组参考序列的信息熵,找到了68个位于CTL表位内的特征性位点,这些特征性位点所在的HIV-1基因序列的表达可能改变HIV-1的免疫逃逸;6、利用NGS技术检测出1例CRF07_BC/B亚型双重感染病例,河北省新诊断HIV-1 URFs感染者中的双重感染率大约为0.7%(1/139)。结论:1、河北省新诊断HIV-1感染者中新型重组毒株比例较高,包括8中新型CRFs和多种URFs;新型重组亚型CRF123_0107已形成,可能会成为新的流行毒株。2、URFs的基因序列中存在大量与CTL表位相关的特异性位点,影响HIV-1重组病毒株的免疫逃逸反应。3、NGS技术可以检测HIV-1感染者体内的HIV-1准种序列,用于HIV-1双重感染的分析鉴定。
其他文献
自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天然抗生素的发现进程逐渐步入黄金时代,并在20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顶峰。抗生素改变了现代医学,大幅提高了人类平均寿命。在众多抗生素种类中,磺胺类抗生素(SAs)是临床上第一种真正有效的广谱抗菌剂。SAs是一大类合成抗生素,抗菌谱广、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广泛应用于医疗、制药、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细菌类感染。然而,大多数兽用抗生素在动物肠道中并没有完全吸
学位
第一部分Ag(Ⅲ)-Luminol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茶和代用茶中总酚含量目的:本实验开发了用于检测茶叶和代用茶中茶多酚含量的Ag(III)-鲁米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并分别使用该法与福林酚法(国标GB/T8313-2018)对12种茶叶和6种代用茶的茶多酚含量(以没食子酸计)进行检测。方法:12种茶叶和6种代用茶经研磨后加入5 m L 70%甲醇-水,于70℃水浴提取10 min,3500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真实环境PM2.5暴露模型,探索PM2.5致肺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和潜在致病机制。方法: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洁净组(Filtered air,FA)、大气组(Unfiltered air,UA)和PM2.5浓缩组(Concentrated PM2.5 air,CA),每组12只,每天暴露6小时,每周7天,持续暴露时间分别为8周和16周。24只雄性野生型(Wild t
学位
期刊
目的:建立真实环境PM2.5慢性暴露小鼠模型和体外细胞培养,探讨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构建与环境监测:4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过滤空气(FA)组、未过滤空气(UA)组和浓缩PM2.5(CA)组。分别暴露8周和16周,每天6小时(h)。利用气溶胶探测器监测暴露仓内PM2.5浓度,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检测粒径分布,同时监测暴露仓内温湿度。
学位
目的:旨在通过对“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生人文胜任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系统地了解当前临床医学生医学人文胜任力的整体水平和医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影响医学生人文胜任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对“5+3”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生人文胜任力的相关文献、书籍、政策文件等充分研读,对临床医学生医
学位
通过对长吻(Leiocasislongirostris)、南方大口鲶(Silurusmeridionalis)胃、肠道所作大体解剖观察对比、粘膜扫描电镜观察、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测定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大口鲶的胃壁和胃粘膜皱褶非常发达,其伸缩能力远强于长吻。但长吻的胃、肠粘膜的分泌功能较南方大口鲶强,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强于相近体重的南方大口鲶。南方大口鲶的发达的胃壁作用可能在于有较强的伸张
期刊
背景: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性流行趋势,越来越多人关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但LCD的同时必然伴有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这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因此LCD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尚存在争议,目前关于LCD评分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有限且存在不一致的结果。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种类型LCD评分与河北省成人
学位
目的:营养干预对PM2.5暴露引起的健康损害有保护作用,但相关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代谢组学是新兴工具,可以识别与疾病更密切相关的低分子代谢物。本研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人群试验,探究维生素C对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人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从河北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中招募57名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给与维生素C和安慰剂,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采集血
学位
目的: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LC-MS)对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暴露人群的血清以及虾青素干预的PM2.5暴露人群的血清进行检测,找出差异代谢物,从而探究虾青素对PM2.5暴露人群的保护作用,为膳食补充虾青素保护易感人群免受PM2.5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