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抑郁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作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生育行为一方面改变了父母的社会角色,为父母带来一定程度的生育损伤、经济压力以及养育压力;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等中华传统观念也预示着子女可以为父母在老年时期提供代际间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情感交流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老年人抑郁的最终表现发生影响。在中国低生育率与老龄化交织的背景下,关注子女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对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生育激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从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的维度出发探究子女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及其内在影响机制。首先针对全样本进行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影响的回归分析,并在区分城乡、性别的基础上探究不同特征群体中的影响差异。其次,借助男性、女性子女数量,与子女性别比变量探究性别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特征群体中的影响差异。最后,考虑自评健康、社会交往、子女同住、子女代际支持等变量在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识别城乡、性别间的影响路径差异。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主要呈U型曲线关系,相较于不生育的老年人,生育1-3个孩子显著降低老年人抑郁,但生育三个以上孩子的老年人在抑郁程度方面更甚于未生育子女的老年人。2.农村家庭中,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主要作用于父亲;而对于城镇家庭,则在父母双方身上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3.儿子数量的增加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而女儿数量则没有产生相同的效果。4.综合子女数量与性别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结果来看,子女结构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育数量上,而非性别结构。5.自评健康、社会参与、子女代际支持变量在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影响中起到了明显的中介作用,而子女同住则没有起到中介作用。6.在农村中,子女数量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自评健康的途径实现,而社会交往变量则在子女数量对城镇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其他文献
新型研究型大学承载了中国本土研究型大学模式创新的重任,其中不仅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实现中国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结构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比较,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深度和广度更加深刻而广泛。此外,已有研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治理结构有了较多的案例总结,但新型研究型大学社会参与治理的路径和机制仍有待理清。
学位
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保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个体需求的多样化、社会风险的多元化,也要求商业保险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好的补充保障作用。大量国内外文献对影响商业保险参保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从人格特征角度对商业保险参保决策进行思考。本文正是从人格特征这一心理学视角出发,思考不同性格的个体在商业保险参保决策方面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并进行机制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影响
学位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为农民提供居住保障的土地制度,依托宅基地而建造的农村房屋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当作为房屋所有权人的村民去世后,房屋可由其继承人取得无可争议,但由此也便引发了宅基地因农村房屋的继承而被长期占用的问题。宅基地使用权能否被房屋继承人所继承?如若不能,继承人又应该凭借何种方式,取得怎样的宅基地权利?因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法律对这一问题尚未有明确规定,现实中存在不同的处置
学位
宅基地制度改革以保障农民权益和提升农民福利为出发点。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空间区位下宅基地的价值和功能不同,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机制与结果也不同。以往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政策本身的分析和基于宏观空间尺度的研究,以农户为研究主体、并从微观空间尺度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村庄区位尺度的农户宅基地制度改革福利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已有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本文基于森的功能福利理论
学位
在近期内外部环境压力之下,耕地“非粮化”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该现象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不可小觑,另一方面,适度的耕地“非粮化”,尤其在大都市郊区,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多功能发挥。随着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耕地“非粮化”治理正式拉开序幕,然而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了诸多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多功能、
学位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建设用地紧缺、矿区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开展矿山废弃地整治是增加土地有效供给,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废弃矿山整治的研究成果以针对个案的实证分析为主,大多聚焦于探究废弃矿山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与经验,而对案例背后的内在机理与治理模式等理论研究付诸阙如。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废弃地整治成为未来发展的主
学位
在万物互联的开放科学时代,面对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倾向于独立管理的现状,识别和构建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的关联成为推动科学数据开发获取、共享和重用的重要举措。其中,规范化的关联目前主要是通过赋予数据统一标识符(DOI)、建立数据仓储、进行数据出版等方式构建,而大多数非规范化关联则倾向于采用基于人工或基于规则的方法识别和提取,人工参与度高、普适性差和耗时太久,不能应用于开放领域的大规模文献,因此需要引入自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环境污染事件也严重威胁到人类和水生态系统健康。日益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畜禽产品的高需求,由此产生的饲料需求和过量肥料利用给土地、环境和气候变化造成了极大压力。不同畜禽的污染排放和饲料利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单胃动物,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低,氮素(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和甲烷(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但反刍动物能将人类不可食用的纤维素(草和作物秸秆等)转化为高价
学位
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在黄河流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域辽阔,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因为经济发展、资源开采、人口增长等诸多因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但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力低,尤其是水资源利用粗放,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文章立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从“发展与保护、存量与增量、城市与乡村”这三大关系切入,分析区域土地利
学位
为什么中国官方在宣传中使用网络亚文化话语的同时,又在打击创造这一表达方式的群体?本文认为使用亚文化话语进行宣传的目的是应对外部负面信息。随着“信息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兴起,政治传播不仅关乎着国内的社会舆论,也与国际宣传和公共外交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入侵等因素,还有由信息化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与冲击,外来的负面信息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