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铱纳米酶介导光热/光动力协同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氧化铱纳米酶(IMPBc)的合成、特征及性能评价研究目的:氧化铱(Ir O2)具有光热性能和类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本研究旨在以Ir O2为基础构建具备CAT活性、负载光敏药物Ce6的氧化铱纳米酶(IMPBc),可以利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丰富的过氧化氢(H2O2)实现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增强,并与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形成协同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本部分实验旨在合成IMPBc,并对其形貌等特性进行表征,利用多种方法评价其作为人工CAT、光敏药物、光热药物的性能及稳定性。研究方法:将Ir Cl3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混匀,在碱性条件下维持80℃,磁力搅拌12小时,通过反复离心、洗涤获得Ir O2-PVP纳米颗粒。以正硅酸乙酯(tetraethyl orthosilicate,TEOS)为硅源采用模板凝胶-溶胶技术将Ir O2-PVP包裹在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MSN)内。再利用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聚合形成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的特点将PDA修饰于Ir O2@MSN表面,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与PDA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Ir O2@MSN@PDA-BSA,最后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负载光敏药物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得到Ir O2@MSN@PDA-BSA(Ce6)纳米酶(IMPBc)。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等技术对IMPBc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利用光谱仪、氧探针、热像仪等设备评价IMPBc的药物释放性能、CAT活性、光动力性能、光热性能和稳定性等。研究结果:通过简易水解法及进一步的修饰我们合成了IMPBc,其直径约为84nm,具有稳定的胶体性质。实验结果表明,IMPBc的载药量大(8.6%)和药物释放率稳定(<12%)。IMPBc具有CAT活性,即使在p H=6.0的酸性环境或80℃的高温环境下也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在激光辐照下,负载光敏剂Ce6后,可以产生具有细胞毒性单线态氧(~1O2)。在H2O2环境中,可以发挥CAT活性,增加O2含量,进而增强光动力性能。IMPBc的光热转换效率(η)为29.8%,并在周期性光热实验中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论:我们制备的IMPBc是一种具有CAT活性的多功能人工纳米酶,在低p H、高温、高H2O2环境中可以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具有优秀的光动力性能和稳定的光热转换性能,为进一步协同PTT/PDT的生物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氧化铱纳米酶(IMPBc)的安全性评价及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研究目的:为了探讨IMPBc是否可向临床应用转化,该部分研究通过IMPBc对L929细胞、小鼠血细胞(m RBC)、血常规、生化、主要脏器组织学变化的影响和硅元素(Si)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评估其生物安全性。并在进一步研究中探讨IMPBc介导的PTT/PDT对CRC细胞HT29和CRC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通过IMPBc与L929细胞共培养,利用CCK-8试剂盒和Calcein-AM/PI双染试剂评估其细胞相容性;利用溶血实验评估IMPBc对小鼠红细胞的影响;利用血常规、生化、HE染色等方式观察IMPBc对昆明小鼠的血液及重要脏器的影响,评估其体内安全性;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检测硅元素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近红外激光辐照与IMPBc共培养的HT29,实现PDT、PTT、增强型PDT和PTT/PDT联合治疗等不同治疗模式。利用CCK-8试剂盒和calcein-AM/PI双染试剂评估IMPBc对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活性的影响;通过热像仪记录荷瘤小鼠在PTT中的肿瘤部位温度变化;通过肿瘤相对体积评估PDT、PTT、PTT/PDT等不同模式对CRC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在实验剂量范围内,IMPBc对L929、m RBC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细胞、血液相容性。实验组小鼠的血常规、血生化、组织学表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i在肝肾中的蓄积量高于其他器官,但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Calcein-AM/PI双染试剂与CCK-8试剂结果均提示IMPBc在体外对CRC细胞具有高效的杀伤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肿瘤局部温度明显升高,肿瘤体积不同程度下降,PTT/PDT协同治疗组小鼠无明显CRC组织生长。研究结论:IMPBc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可有效聚集于肿瘤部位,高效时空可控的实现PTT/PDT协同治疗CRC,为CRC的联合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支持。
其他文献
背景:Ⅱ度烧伤是深达真皮层的损伤,可根据其损伤真皮层次的不同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研究表明,烧伤创面早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进展的过程,在伤后3小时创面进行性加深即可发生,6小时肉眼可见,24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8~72小时。根据Jackson提出的烧伤创面“损伤后三区带”理论,中间瘀滞区为间生态组织,其可因创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发生不同的转归,即转归具有双重性,若创面早期处理不当,间生态组织可能会转归为
学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口日趋老龄化,全民健身理念的兴起,高能量创伤及运动伤频发,关节软骨损伤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骨关节软骨自身无滋养血管及淋巴组织,一旦发生损伤,通常无法完成自我修复。而作为创伤骨科医生,每年需接诊大量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通常只关注了骨性结构的复位而忽视了关节软骨的损伤情况,且早期的关节软骨损伤也大都较为隐匿,常常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加速软骨损伤进展,导致创伤性骨关
学位
研究目的:目前,HA/β-TCP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BCP)因其具有高可降解性、高生物吸收率和良好生物学性能的优点,在骨重建手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CP材料的来源大多是人工合成,其耗费大量化学试剂并且需要繁琐的工艺。现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简单的煅烧从海洋鱼类中得到BCP材料。本研究通过煅烧的方式从鲳鱼骨中提取BCP,并对其成
学位
背景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1908年,Hodge等人首次提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针标准穿刺法,但此后研究发现,该穿刺方案的漏诊率高达33%。此后,大量学者尝试通过增加针数降低前列腺穿刺的漏诊率,因此,8针,10针,12针,乃至更多针数的饱和穿刺方案相继被提出,不同方案也获得了不同范围的跨中心的应用及验证。然而,大量研究显示,无限制的增加穿刺针数,除了增加出血、感染、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
学位
生物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数据时代,整合海量的实验数据,可以快速发现新的生物规律,加快新药发现进程。中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由于其成分复杂,机制不清,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中药数据库,助力新药研发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表达谱测序和靶点分析为出发点,开发了整合中药数据库ITCM(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http: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胰腺腺鳞癌(Pancreatic adenosquamous carcinoma,PAS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对PASC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知之甚少,缺乏针对于PASC的诊疗规范。新辅助治疗(Teoadjuvant therapy,NT)对于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的治疗作用随着近些年来大量研究的开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重要原因,在ICU患者中发生率高,造成的死亡率高,且缺少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尽早干预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及预防其诱导的AKI最有效的方式。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先锋之一,再灌注后迅速浸润入
学位
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是现代社会高发疾病,急性继发性脑水肿是其常见并发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高渗药物脱水以及去骨瓣减压,但是仍存在无法控制的恶性脑水肿,导致预后不良。水通道蛋白是目前公认具有预防和治疗脑水肿潜力的靶点,然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水通道蛋白调控机制也仍旧模糊。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细胞亚型角度精确地分析水通道蛋白的种类,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学位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毁灭性的损伤,可导致脊髓暂时或永久性改变,伴有部分或完全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丧失,感觉功能障碍一般低于损伤水平。在全美每年影响约12000人,据估计,SCI在全球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为236-4187/1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多达77万例,多见于30岁以下的男性,由于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通常为截瘫或四肢瘫,会给患者和医疗服务
学位
研究背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发病率目前处于逐年递增趋势,且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性减退,会引起顽固性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加剧,而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功能减退,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胰岛素等,虽能控制血糖,但均无法有效修复进行性减退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并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