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CD73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缓解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astcandm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毁灭性的损伤,可导致脊髓暂时或永久性改变,伴有部分或完全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丧失,感觉功能障碍一般低于损伤水平。在全美每年影响约12000人,据估计,SCI在全球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为236-4187/1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多达77万例,多见于30岁以下的男性,由于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通常为截瘫或四肢瘫,会给患者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经过多年的研究,尽管对脊髓损伤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减压手术治疗和细胞治疗,但均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基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 MSC)具有多向分化、增殖时间短、易于提取、移植后存活时间长等优点,被认为是移植干细胞进行细胞治疗的有利种子细胞,但是其移植后到达损伤核心区域比率有限,且干细胞所可能的致瘤性,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现在有研究结果表明,移植的干细胞主要通过旁分泌的功能发挥作用,而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双层脂质膜结构可以轻松穿越血脑屏障,所以已经成为了最具研究价值的旁分泌分子。急性损伤发生时,巨噬细胞构成第一道防线,可以迁移到损伤部位,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并吞噬异物。而在脊髓损伤后浸润性巨噬细胞和原位小胶质细胞一般3-7天达到高峰,后迅速分化为具有促炎作用的M1亚型,随着促炎性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泌,导致继发性损伤;另一方面,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可以天然地极化为抗炎的M2表型,进而减少炎症反应。伴随着损伤后炎症的持续,另外一类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会在M1型小胶质细胞的作用下触发,引起A1表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瘢痕形成,这对周围的环境是有害的,但其一般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因此,M1和M2亚型之间的平衡可能成为SCI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有研究证明脊髓损伤的炎症状态下,由于炎症因子的激活释放过量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从细胞质释放到细胞外空间,进一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放大炎症免疫反应。细胞外ATP可在CD39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但AMP转化为腺苷的过程受到CD73(ecto-5′-nucleotidase)的限制,CD73作为细胞外AMP水解为腺苷的限速酶。是一种附着在质膜上的胞外核苷酸酶,可能影响嘌呤核苷酸代谢。然而,作为大分子其很难穿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同时具有可致肿瘤发生的可能,然而其对SCI的影响仍然未知。本实验旨在通过构建CD73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的细胞外囊泡即CD73+huc MSC-EVs并进一步讨其在脊髓损伤后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CD73过表达人脐带间充干细胞源的细胞外囊泡的提取与鉴定及其动物学实验研究目的:1.利用基因合成CD73序列,导入质粒筛选CD73过表达稳转株,分类收集细胞外囊泡并鉴定2.通过动物实验证明CD73+huc MSC-EVs的有效性方法: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D73+huc MSC-EVs的形态,利用NTA计算其半径大小;2.免疫印迹蛋白分析技术鉴定CD73+huc MSC-EVs;3.构建小鼠SCI模型应用BMS及BBB评分分析小鼠的行为;4.采用活体成像技术示踪长链的亲脂性二烷基碳菁类染料Di R标记的CD73+huc MSC-EVs,观察SCI后小鼠荧光分布情况了解其代谢途径;结果:1.CD73+huc MSC-EVs呈双凹盘状。NTA结果表明CD73+huc MSC-EVs直径约为100nm;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73+huc MSC-EVs表达特异性蛋白:CD73、CD63、CD81;3.动物行为分析中,从第7天开始,与模型组比较CD73+huc MSC-EVs治疗组其BMS和BBB评分均较高,p<0.05;4.体内成像系统(IVIS)结果显示:Di R标记的CD73+huc MSC-EVs在T8-T9脊髓损伤的原位处中无荧光,而荧光主要分布在腹腔,且主要分布在肾脏及肝脏,证明CD73+huc MSC-EVs确实发挥作用,并通过肾和肝脏代谢;结论:我们通过工程化EVs建立了CD73+huc MSC-EVs药物载体并证明其在SCI小鼠上确实有效。第二部分:CD73过表达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的细胞外囊泡通过激活腺苷受体A2b及c AMP/PKA信号通路修复脊髓损伤目的:1.CD73+huc MSC-EVs是否可以促进M2/M1小胶质细胞极化,进而发挥M2型的抗炎作用;2.CD73+huc MSC-EVs发挥作用可能作用的受体和信号通路是什么;方法:1.利用H&E,Tunel及Nissl染色分析脊髓细胞死亡及存活情况;2.免疫荧光标记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和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分别作为M1和M2细胞的表面标记物,观察在CD73+huc MSC-EVs作用下M1/M2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情况;3.利用A2a R和A2b R抑制剂敲除细胞来研究腺苷受体的激活情况;同时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和c AMP/PKA水平;4.重复的体内研究、形态染色、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分析、ELISA检测用于验证。结果:1.H&E染色,Tunel染色和Nissl染色表明,与SCI组相比,CD73+huc MSC-EVs治疗组神经死亡率低,且脊髓组织细胞的形态改善(p<0.05);2.针对M1的表面标记物i NOS和M2表面的标记物Arg-1免疫荧光显示,CD73+huc MSC-EVs组M2标记的Arg-1明显增多而M1标记的i NOs明显下降(p<0.05)即促进了M2/M1小胶质细胞的极化;3.与CD73+huc MSC–EVs处理时,MRS1706(A2b R抑制剂)显著降低,而SCH58261(A2a R抑制剂)则不显著;同时sh RNA A2b R(short hairpin RNA adenosine A2b receptor)组和CD73+huc MSC-EVs处理后c AMP及PKA均下降,sh RNA A2b R组的Arg-1水平显著低于sh RNA干扰组,而sh RNA A2b R组的i NOS水平显著升高,同时M1 m RNA的表达标记(TNF-α,IL-1β和CD86)升高,而M2 m RNA的表达标记(Arg-1、IL-10和CD206)降低;4.流式细胞检测结果示:通过SCI+CD73+huc MSC-EVs组M2和M1小胶质细胞的生物标志物CD206和CD86计算M2:M1,其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细胞因子分析:SCI+CD73+huc MSC-EVs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MCP-1、IFN-α和MIP-1β显著降低,抗炎细胞因子如IL-4和IL-10显著升高;ELISA法检测脊髓损伤小鼠脊髓组织中检测验证因子释放情况,与SCI组比较,SCI+CD73+huc MSCEVs组TNF-α、IL-6、IL-1β水平升高(p<0.05),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降低。结论:CD73+huc MSC-EVs促进ATP羟基化为腺苷。CD73+huc MSC-EVs可通过激活A2b R/c AMP/PKA信号通路,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调节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M2:M1。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是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中的一类,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MUTYH相关息肉病(MAP)等。对息肉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基因,能够帮助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辅助治疗决策并可通过家系成员预测性基因检测实现风险预知和疾病防控。然而,受限于对疾病的认识和基因检测方法,息肉病患者的基因检测在我国开展并不普遍,检出率层次不齐。既往报道研究的样本量有限,缺乏对基因变异谱的
学位
[研究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脊柱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发生异常弯曲并伴椎体旋转的一种三维脊柱畸形,是脊柱畸形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疾病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上、经济上的损失。目前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多关注其健康相关质量,然而作为一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的疾病,关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患者三维矫
学位
背景:Ⅱ度烧伤是深达真皮层的损伤,可根据其损伤真皮层次的不同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研究表明,烧伤创面早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进展的过程,在伤后3小时创面进行性加深即可发生,6小时肉眼可见,24小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8~72小时。根据Jackson提出的烧伤创面“损伤后三区带”理论,中间瘀滞区为间生态组织,其可因创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发生不同的转归,即转归具有双重性,若创面早期处理不当,间生态组织可能会转归为
学位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口日趋老龄化,全民健身理念的兴起,高能量创伤及运动伤频发,关节软骨损伤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骨关节软骨自身无滋养血管及淋巴组织,一旦发生损伤,通常无法完成自我修复。而作为创伤骨科医生,每年需接诊大量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通常只关注了骨性结构的复位而忽视了关节软骨的损伤情况,且早期的关节软骨损伤也大都较为隐匿,常常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加速软骨损伤进展,导致创伤性骨关
学位
研究目的:目前,HA/β-TCP双相磷酸钙陶瓷材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BCP)因其具有高可降解性、高生物吸收率和良好生物学性能的优点,在骨重建手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CP材料的来源大多是人工合成,其耗费大量化学试剂并且需要繁琐的工艺。现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简单的煅烧从海洋鱼类中得到BCP材料。本研究通过煅烧的方式从鲳鱼骨中提取BCP,并对其成
学位
背景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1908年,Hodge等人首次提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针标准穿刺法,但此后研究发现,该穿刺方案的漏诊率高达33%。此后,大量学者尝试通过增加针数降低前列腺穿刺的漏诊率,因此,8针,10针,12针,乃至更多针数的饱和穿刺方案相继被提出,不同方案也获得了不同范围的跨中心的应用及验证。然而,大量研究显示,无限制的增加穿刺针数,除了增加出血、感染、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
学位
生物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数据时代,整合海量的实验数据,可以快速发现新的生物规律,加快新药发现进程。中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由于其成分复杂,机制不清,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中药数据库,助力新药研发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表达谱测序和靶点分析为出发点,开发了整合中药数据库ITCM(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http: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胰腺腺鳞癌(Pancreatic adenosquamous carcinoma,PAS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对PASC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知之甚少,缺乏针对于PASC的诊疗规范。新辅助治疗(Teoadjuvant therapy,NT)对于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的治疗作用随着近些年来大量研究的开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重要原因,在ICU患者中发生率高,造成的死亡率高,且缺少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尽早干预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及预防其诱导的AKI最有效的方式。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先锋之一,再灌注后迅速浸润入
学位
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是现代社会高发疾病,急性继发性脑水肿是其常见并发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高渗药物脱水以及去骨瓣减压,但是仍存在无法控制的恶性脑水肿,导致预后不良。水通道蛋白是目前公认具有预防和治疗脑水肿潜力的靶点,然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水通道蛋白调控机制也仍旧模糊。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细胞亚型角度精确地分析水通道蛋白的种类,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