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发展权的镇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南海区里水镇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102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要素矛盾、城乡土地利用、土地投机行为最为剧烈的地区。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下,城市不断向乡村扩张,城乡交界地带形成“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城镇空间。大都市边缘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城市发展对土地空间的需求和区位价值提升对农地保护的压力。早期快速城市化中大都市边缘城镇形成了破碎、低效利用的空间格局,加之大部分的土地把握在村集体的手中,与空间管理主体的分离成为镇域土地治理的难题。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改变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手段。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着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和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研究和综述分析,指出运用土地发展权构建协调各方利益的策略,可以有效的支撑城乡土地综合整治,从而提出引入土地发展权作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分析工具。同时探讨了在规划体系中,土地发展权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配置的两个面向:一个是体制场域中“中央—地方”层层下达的“三区三线”和指标规模,一个是社会场域中“城市—乡村”之间的权利分配和利益协调。通过分析当前土地发展权配置的问题,指出需要完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社会场域中的土地发展权策略。因而研究进一步追溯土地发展权在社会场域中的形成路径,以明晰初始土地发展权的界定。研究以产权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政策、地方制度、发展成效对南海这一典型地区的土地发展权形成的机制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土地发展权在早期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是一项隐性的权利潜藏在土地产权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发展权中的价值逐渐显化,在大都市边缘城镇引发集体的自发攫取。同时指出土地发展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伴随着土地发展权的两次实现,土地属性由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本文在“三调”的基础上,将集体建设用地的初始土地发展权锁定在将土地作为资产获取收益的状态,农地一次土地发展权的获取和集体建设用地二次土地发展权获取受规划管制。本文以广佛大都市边缘城镇——里水镇为例,进一步分析在镇域尺度上土地发展权的配置。首先剖析了里水镇集体土地发展权在“农村社区工业化”、“园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从土地资产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村村利益格局三个方面分析里水镇初始土地发展权的失衡困局,并从规划管制的角度分析初始土地发展权在指标配置和空间分布上的锁定。研究指出城乡利益格局的失衡从根本上锁定了破碎化、低效利用的空间格局,同时大都市边缘区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进一步扩大了村村之间收益不均衡的差异。以“村社共同体”为单位的发展模式,以及保护责任和开发利益的锁定,锚固了城乡利益格局、锁定城乡空间格局。因此,本文提出构建镇域发展共同体和城乡利益共同体。同时,为了避免大都市边缘城镇在持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发展下不断扩大“马太效应”,文章对里水镇既有土地整治模式的成效进行分析,提出在镇域尺度上要探索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土地发展权策略。结合已有研究和南海现有土地政策,本文从“镇—村”和“村—村”两个尺度展开探索土地发展权机制。提出设立镇级城乡发展基金和土地发展权交易平台的模式,实现土地发展权的均衡配置和高效转移,从而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
其他文献
在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时期,复杂的存量条件使城市更新面临更多的挑战:部分项目在建设中未能尊重所在的存量环境,造成地区风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保护风貌”的舆论压力下,部分地区正常的拆改诉求被搁置——因此加强对城市形态的发展管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管控手段极具重要性。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详细规划是针对地块建设强度和用途管控的实施依据,是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的最直接管控工具,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详细规划应针
学位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呈现出主体资源殆尽、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该类城市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成为现实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其兴衰与工业密不可分,新增工业用地作为工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科学认知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水平下降。住区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住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需求使得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规划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下的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指标,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量化依据,研究基于量化指标的场地布局评价方法,可为住区整体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首先调研
学位
快速城镇化带来空间和人口的增长,也出现了交通拥堵、住宅空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结构的稳定。越来越多研究利用人群集聚来理解城市背后错综复杂的秩序,如何在“以人为本”趋势下从人的视角探究空间影响机制、促进人群集聚、塑造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重要方向。大数据为人群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广州加快“老城市新活力”,打造活力全球城市,为中心城区带来新机遇。当前研究鲜有考虑人群分
学位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对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从中学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间的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实际上,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高中物理教学往
学位
移动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下,以在线消费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迅猛发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之一,也推动城市零售空间布局的重组。目前,学界针对在线消费的研究内容从网上购物逐步扩展为在线消费行为与意愿,从在线消费行为本身延伸至其空间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层次从区域逐步细化到个体研究。然而,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同,在线消费行为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在测度与结论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技术、空间等要素对居民在线消
学位
窗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重要性在于打破围合,建立开口,让建筑内外产生关系。窗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调节光、风、热、景等实用功能,又能构筑建筑造型和营造空间氛围,还主动回应地方风土气候、社会习俗、文化礼仪等。然而由于工业化生产中对标准和效率的追求,窗成为产品化率最高的建筑部件,逐渐去差异化、去手工化和去“人”化,原本诸多丰富的意义和设计妙想逐渐消解。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窗的讨论,重新挖掘窗的设计价值。
学位
在过往对历史民居的研究中,往往集中于对传统类型的挖掘,对其近现代转型过程涉猎较少,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短暂却突变的重要时期,对包括居住建筑在内的城市空间影响深远,产生了集合住宅这一新建筑类型。集合住宅作为民国时期产生的居住建筑的新类型,有其形态类型的独特价值,对其形态类型特征的解析,一方面能反映住宅发展的历史规律,另一方面能作为切入民国时期城市发展进程的窗口。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广州集合住宅为
学位
<正>Mayer-Rokitanskyl-Kuster-Hauser (MRKH)综合征的发生率在出生女婴中约为1/4 500~1/5 000,她们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卵巢功能和第二性征发育正常,是由于胚胎时期苗勒氏管发育异常导致的阴道和(或)子宫缺失或闭锁而导致的缺陷,成年后需要进行阴道重建以完成性生活和性角色的转换。阴道重建的方法包括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虽然非手术治疗是美国妇产科学会(A
期刊
规划是一个“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调查是规划决策的基础。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基本工具,决定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进而影响规划决策的合理性。对于湿地保护规划而言,湿地调查分类是界定湿地保护对象的基础工具。然而,由于我国湿地“二调”与国土“三调”分别采用不同的湿地调查分类标准,造成了两次调查湿地统计结果的巨大差异。如何确立“湿地”这个类别的总量作为湿地保护规划的基线,是实践中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湿地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