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据研究--从逻辑的观点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认识中的基础环节——历史证据。研究围绕如下问题展开:“为什么同样的历史证据可以得出彼此相反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本文发现:学者们往往将“历史证据”与“历史材料”相混淆,并且通过探讨历史材料的相关问题来回避/覆盖对历史证据的反思。这意味着不仅需要理清我们的概念,还需要重建历史证据与历史材料间的逻辑关系。由此,本文在第2章和第3章中对“证据”和“历史证据”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甚至是繁琐)的分析。通过使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本文力图清晰地揭露出论证语言(系统)背后所暗含的内容,即证据与本体论之间的相互承诺和相互塑造的互动关系。由此带来了两个直接问题:a.历史证据在认识中是否可以“脱离”历史本体论而存在(即必要性问题)?b.历史证据的真实性与历史本体论有何关系(即真实性问题)?它们指明了后两章的讨论方向。第4章前半部分以古希腊的历史证据观为案例,展示了本体论对证据观的影响;后半部分辅以一场思想试验,以反证的方式讨论了必要性问题。第5章从较宏观的层面讨论了历史真实性的问题(即从认知模型的角度梳理了史学思想史),并给出了在我看来较为合理的评判历史真实性的模型。在第6章中,我将本文前几章里涉及的思考方式及结论,应用到一个具体案例(即探讨戴维斯对一组证据的使用)之中,来检验本文理论设想的实际效用。理论对于普遍性的诉求,要求自身不仅要着眼于过去和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所以在最后部分,作为全文的总结,或者也可以说作为未来探讨方向的路标,我常识性地讨论了新技术在历史认识中的基础性问题。
其他文献
在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媒体都在推进以移动数字化传播为中心的转型发展。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报纸,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都市报,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更大,受众规模性流失更为严重,报业经营状况更为严峻,其融合发展的难度、困境更为凸显。这也决定了都市报融合发展研究意义更为重大。《大河报》无论是在整个都市报发展历程中,还是当前融合转型的实践上,都有着无可替
学位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使得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霸主。但是在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下,矿工的工人们却在哀嚎。他们的权益一直得不到保障,处境没有任何改变。最终,在社会改革家们的努力下,政府于1840年派出皇家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煤矿童工的工作状况。皇家委员会的第一份调查报告如实揭露了煤矿糟糕的工作环境,社会反响强烈。鉴于女工在矿
学位
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便是人类信息沟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电子及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也使得传播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都带来深深的影响;一方面国家领导人发出文化自信的号召,另一方面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碰撞频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媒体的身影;大学生作为中国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既如老师长者,带给大学生知识学问,又如窗
学位
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四库全书总目》可谓集大成者,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集部对历代文学发展情况进行甄选、探究、点评,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历代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对于唐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更是特点突出,成就颇高。是后世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渊薮。  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立足点,在对文本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于唐代诗学的论述,了解其渊源,分析其内涵,
赘婚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是嫁娶婚的补充,是父权制社会中无子家庭虚拟血亲的一种弹性运用。赘婚最初的产生时间已不可考,但至少自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发展延续至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赘婚经过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的发展,至明代时期,赘婚发生了一些变化。明律对赘婚作了明确的要求,再加上明代的社会风俗,赘婚有了一定的改变。那到底明代赘婚有何变化?有何特殊性?赘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赘婚中赘婿的地位如何?
学位
劳资关系,首先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表面上仅涉及劳资双方,但因其常置身于近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内,牵涉面颇为广泛,因此也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淞沪会战的爆发及其随后“孤岛”形势的确立,对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造成强烈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牵涉广泛的劳资关系必然表现出若干变化。本文即通过解析影响劳资之间冲突与合作关系的“变”与“不变”的因素,理清“孤岛”时期上海劳资之间关系的整体走势及基本特征
学位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南京便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1928年6月,南北统一后,北京被更名为北平。作为曾经的首都,北平如何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中,为自己重新计划、寻找、打造新的城市身份,是当时北平各界关注的焦点。曾经政治文化合一的故都,剥离了政治身份后,剩有的便是文化。于此,北平各界便借助于北平旧有的文化资源,以开始“文化城”的建设之路。而从此走上和南京迥异的发展道路。  国民政府为了完成全国的统
学位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管理更加倾向于村民自治,农村社会呈现出新变化、新气象。乡村社会变迁作为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一直是研究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乡村精英作为乡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参与者,其能力、资本、素养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济阳区南屯村为研究案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以乡村精英与乡村民众的互动为考察视角,并在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村庄事件入
自开埠以来,青岛被殖民主义裹挟而开始向近代化城市发展,慈善救济事业亦随之开始,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以官方力量为主、重视民间力量参与的特点。中间虽在日本第一次占领时陷入低谷,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青岛的慈善救济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根据内政部的《各地方救济院规则》,改组整合原有的育婴堂、习艺所和济良所等多个慈善救助机构而建立了青岛市救济院。虽然改组整合过程一波三折,但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
学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有三部周刊相继创刊,分别是《语丝》、《现代评论》和《猛进》。《语丝》倾向于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格的“语丝体”;《现代评论》兼容并包,涵盖了法律、经济、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猛进》言辞犀利,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大多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精神,同时也顺应了救国与启蒙的时代潮流。五卅惨案发生后,三部周刊的撰稿人纷纷发表文章,批判帝国主义的暴行,他们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