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拒谏行为的构念、形成机制以及作用效果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蔓延,加剧了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应对变局,企业需要充分吸收员工的智力资源,以准确识别风险和机遇,并快速做出反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组织发展。于是,愈来愈多的组织不断完善谏言渠道(如美国IBM、中国招商银行),鼓励员工踊跃谏言献策,并帮助谏言孵化落地。但随着员工谏言频率的增多,大量无效谏言将管理者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阻碍了有效信息的传递,不利于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合理拒谏成为管理者的一项新管理任务。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领导谏言反应研究大多将目光聚焦于领导纳谏行为,而关于领导拒谏行为的研究较少,且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学者们仍未对“领导拒谏行为是什么”“如何有效测量领导拒谏行为”“领导做出拒谏决策时会经历怎样的内在心理过程”“领导拒谏行为会对员工后续的行为选择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做出一个明确的解答。而领导拒谏行为作为组织进行谏言筛选的核心环节,厘清领导拒谏行为的形成过程以及领导拒谏行为的作用效果对于未来管理实践中优化领导谏言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构念探索→机制探究→结果探讨”的逻辑思路,开展了以下研究:(1)领导拒谏行为的构念探索和量表开发。通过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法收集文本数据,结合扎根理论方法的编码技术进行编码,从而探索领导拒谏行为的内涵、厘清领导拒谏行为的结构维度、提炼出领导拒谏行为的测量条目,并采用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结合定量分析验证领导拒谏行为量表的信效度。(2)领导拒谏行为的形成机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集员工-领导的配对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分析等技术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考察领导-领导交换关系和角色负荷对不同形式的领导拒谏行为的影响、变革效能感和情绪耗竭的效应传递以及角色负荷的干预机制。(3)领导拒谏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系列实证分析过程,探究了领导拒谏行为对向上组织公民行为的认知-情感双元影响路径,并检验了拒谏积极归因对不同形式领导拒谏行为影响效应的调节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领导拒谏行为是一个三维结构的构念。在梳理领导拒谏行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探索了领导拒谏行为的内涵,发现领导拒谏行为可以定义为管理者基于保证权威、指导员工、维持关系等方面的考虑,采用解释、无视、否决等负面反馈方式应对员工谏言的领导行为。该构念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拒谏、回避性拒谏和防御性拒谏三个维度。其中,建设性拒谏是指领导采用说明、解释、规劝、指正等形式向员工委婉含蓄地传递出不能采纳谏言的信息;回避性拒谏是指领导通过忽视、回避、拖延等方式搁置员工的谏言,以表现出领导对谏言的回绝态度;防御性拒谏是指领导直接当场表示拒绝员工想法、意见和建议的行为,传达出领导对谏言的否定与不认可。第二,子研究1所开发的量表适用于中国情境下领导拒谏行为的测量。首先,通过对定性分析所获取的领导拒谏行为条目进行优化,并提取各维度的主要特征,从而归纳整理出领导拒谏行为的初始量表。其次,邀请了多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对初始题项进行讨论与修订,进一步提炼与优化领导拒谏行为测量量表的初始题项。随后,基于4组有效样本对测量量表进行了定量检验,具体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检验、区分效度检验和诺莫网络效度检验,证实了子研究1所开发的三维度12题项领导拒谏行为量表信效度良好,适用于中国组织情境。第三,存在两条平行路径影响领导拒谏行为的形成。子研究2借助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从工作资源与工作要求的双重视角考察了领导拒谏行为形成的双路径。第一条路径为“领导-领导交换关系→变革效能感→领导拒谏行为”,展示出领导-领导交换关系为团队领导提供了丰富的组织资源,增加了团队领导变革的信念与信心,促使其更多采取建设性拒谏行为,更少采用回避性拒谏行为与防御性拒谏行为。第二条路径为“角色负荷→情绪耗竭→领导拒谏行为”,解释了在高角色负荷的条件下,领导资源损耗速度加快,容易进入情绪耗竭状态并感知到谏言的威胁性,从而倾向于采用回避性拒谏和防御性拒谏,而不是建设性拒谏。第四,领导-领导交换关系可以有效缓解角色负荷带来的资源损耗。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缓冲假设提出,工作资源能够缓冲高工作要求对个体的损耗。子研究2据此探讨了领导-领导交换关系在角色负荷与情绪耗竭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并发现与高层领导发展出高质量交换关系的团队领导更有可能获得来自上级的情感支持和资源支持,并被赋予更广泛的谈判空间,允许个体减少任务的数量或降低任务的难度,或灵活调整自己的任务安排与角色期望,这能有效减少高角色负荷带来的能量损耗,抑制了从角色负荷到情绪耗竭的效用传递。第五,领导拒谏行为会通过认知-情感双元路径影响员工向上组织公民行为。子研究3考察了领导拒谏行为对员工向上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并发现了“外界刺激→认知反应→行为反应”以及“外界刺激→情感反应→行为反应”两条作用路径。其中,前者反映了领导拒谏行为使员工知觉自身的谏言是否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形成领导是否公正评估谏言的认知,从而影响员工向上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后者反映出领导拒谏行为会影响下属对领导情感判断,而这种情感评价作为一种解释模式,会作用于下属后续的行为选择,影响着员工采取向上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力。第六,拒谏积极归因能弱化防御性拒谏与回避性拒谏带来的消极影响。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图式会影响个体对刺激信息的解读,从而形成差异化的认知和情感判断。当员工进行积极归因时,员工会更强烈地将领导拒谏行为背后的动机解读为善意的。于是,子研究3据此考察了员工的拒谏积极归因在不同形式的领导拒谏行为与管理开放性感知/喜欢领导间的调节作用,发现拒谏积极归因显著负向调节了防御性拒谏与管理开放性感知/喜欢领导间的关系,并显著缓解了回避性拒谏与喜欢领导间的负向作用传递。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本文探索解读了领导拒谏行为的内涵,并开发验证了领导拒谏行为的测量量表,强化了对领导拒谏行为的理解,并为后续领导拒谏行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工具。其次,从工作特征的视角对领导拒谏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索,深化了对于领导拒谏行为成因的认识,也扩展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适用范围。再次,对领导拒谏行为的认知-情感双元影响路径的讨论丰富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的应用场景,也加强了我们对于领导-员工互动中员工内在心理过程的理解。最后,验证了领导-领导交换关系以及拒谏积极归因的调节作用,拓展了对领导拒谏行为前因后果机制的边界条件的讨论。本文的管理启示在于:其一,组织应加快推进领导拒谏行为评价体系的建设,以正确引导团队领导拒谏行为的实施;其二,高层领导者需要给予团队领导更多的资源支持,使其能更好地执行谏言管理者角色;其三,组织应为团队领导“减负”,优化其管理任务;其四,团队领导要灵活运用建设性拒谏,审慎使用回避性拒谏与防御性拒谏;其五,团队领导应加强与团队成员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强化其积极认知。
其他文献
技术创新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动力,是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推手。目前我国整体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某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为此,国家相继提出一系列发展规划,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是创新中活动中的主力军,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创新要素。而
学位
全文由导论、本论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论的内容又由五个子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重在提出问题,同时对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意义进行了介绍。国内学者对于侦讯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侦查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侦查学对侦讯语言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侦讯策略的侦讯语言,侦讯语言是侦讯策略的体现和载体,即运用侦讯语言,表达侦讯策略,实现侦讯目的。二是侦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合法性问题。主要是基于正
学位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开启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不仅通过直接的产业形态促进经济增长,更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随着其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张,数字经济已迅速成为拉动产业结构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传统经济模式迥异,数字经济下的生产要素构成中,具有鲜明流动性、无形性及分散性特征的数据成为重要的价值创造来源
学位
价值链是指基于“碎片”化生产模式,将各生产环节相分离,由不同生产者所进行的专业化共享生产模式。价值链涵盖了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生产流程,反应了供应链上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价值链的发展伴随着产品生产链条的不断拉长,生产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增值税税负转嫁次数随之增加,这也就决定了增值税政策不会仅对特定行业产生影响,其作用效果也会随着生产
学位
在新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温室效应、大气污染、雾霾污染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都相应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兼顾对环境的保护,离不开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化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正是实现这两者双赢的最优之选。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面临诸多
学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监管部门和理论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问题的高度关注。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产融结合的持续深化,金融成分已充分渗透至经济体系中的各个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呈现出跨行业传染的新路径和新特征。系统性金融风险跨行业传染既会受到技术关联、商业信用关联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又会受到信息关联、情绪关联等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同路径下的影响存在着期限差异,商业信用
学位
自1946年人类发明第一台电脑以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引发了全球的经济数字化转型。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数字经济第二大国(UNCTAD,202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数
学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银行沟通成为“前瞻性指引”等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中央银行实行预期管理政策的重要工具。央行沟通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传递货币政策信号、对已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事后解释等等。通过对市场预期的有效引导,使政策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强调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对中央银行预期管理政策提出了更高的
学位
实现恰当的激励是确保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的关键,分税制改革后,以财政分权为核心杠杆的纵向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汲取收入的积极性,实现了多年的GDP和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然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激励依然存在激励不足和激励扭曲的问题。在地方主体税种缺失以及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进一步增加了激励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必要性。地方政府税收努力激励机制的优化涉及地方税收
学位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蔓延使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转型背景下面临多重挑战: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增加、国际政治博弈环境日趋复杂、海外国家形象分歧拉大,如何继续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化解国际政治博弈风险、全面立体展示国家形象成为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国际发展援助是中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方式,援助过程中建立的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中国继续参与全球竞争与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