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诠释考论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晚年自述其进学修身、成人成德的真实经历,也是晚年对自己人生各阶段的回顾与总结,是传世典籍中最能反映出孔子“即凡而圣”这一生命境界的文献。自古以来,学者们多将此章视为“圣人年谱”“修身心法”,蕴含着孔子丰富的思想内涵及价值理念。然而,具体到本章关键词的理解以及义理的阐释等,人们存在不小的分歧,甚至有些学者视本章为“伪作”。本章是“孔子自述”应当没有问题,只是在“是否为孔子真实经历”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争执,概括起来,产生此类争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对于孔子每十年(从“志于学”到“而立”为十五年)一个进阶周期的理解上过于僵化;其二,对于本章中一些关键词未能准确理解与把握;其三,对孔子“隐圣同凡”“生知安行”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有取整数的习惯与传统,若只因孔子的思想境界每十年(或十五年)进阶一次就否定本章的真实性,实属有些武断;其次,若对本章中一些关键词以及孔子“圣人观”的理解上出现偏差,自然会影响到对于整章真实性的判断。考究历代注疏后不难发现,历代学者在对本章注疏时既蕴含着探寻“真孔子”的意图,同时不免存有各自的心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此章的理解而言,汉儒多是侧重于对文本句义、字词的释读与梳通;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两种特征,一是体例上表现为魏晋注疏的“集解”化以及南朝注疏的“义疏”化;二是思想上表现为魏晋时期的“援道入儒”以及南朝时期的“援佛入儒”;宋明时期的注疏呈现出注疏的义理化;受文字狱的影响,清儒在注疏与义理阐释上带有明显的考辨痕迹。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是成德之学,是成己之学。孔子用一生的生命实践来体知与体证儒学的生命性特征。本章是对孔子进学修身生命境界的直接描述,蕴含着孔子的修身工夫、实践工夫以及成德工夫。孔子的思想智慧与生命境界皆是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学”也伴随着孔子一生的生命实践,这是理解本章必须时刻注意的一点。本章中“志于学”并非仅仅只是指学习,而是“志于道”,强调的是孔子崇高的理想抱负;“三十而立”中的“立”为“立身”之意,侧重于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生活上的“立”,二是学说德行上的“立”;“四十而不惑”强调对现实生活中所遇之事不迷惑的同时,对自身定位更有着清醒的认知;“五十而知天命”强调的是孔子在仕途不顺的背景下,既认识到自己的“运命”,也认知到天赋于己的使命;“六十而耳顺”强调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前后,即便受到他人的讥讽与嘲笑,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坚守道义,内心光明达到“中”的境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的是孔子已入圣域,达到主观行为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生命境界。孔子用生命为后世奠定了儒学的基本基调,同时也用生命向后世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形态,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理想的进阶典范,既对于传统士人的成人成德意义重大,也对当下的立德树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晚清是《尚书》学发展的转折期,以吴汝纶为首的桐城派文章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别于传统《尚书》研究,成为晚清《尚书》研究中一股独特的潮流。姚永朴是晚清桐城学派末期的代表学者之一,不仅在文史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而且兼治群经,在经学方面用力颇深。他早年寻求科举入仕,传承桐城派文学研究,后经萧穆提点,转向经史研究,著述颇丰。《尚书谊略》是姚永朴学术转向后写的第一本经学专著,也是唯一一本《尚书》
学位
君子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成为君子是无数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儒家是君子人格的主要推崇者和弘扬者,对中国古代君子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儒家君子思想发展大体呈现出道德性和政治性两个重要维度。在先秦儒学传统中,孔子最先确立了君子思想的道德之维,而对儒家君子思想政治之维的凸显又以荀子最为代表。在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他们共同奠基了儒家君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取向。孔子、荀子的君子
学位
写作作为一项语言表达技能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写作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师评价仍然占据着初中写作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评价任务重,且学生往往未能有效理解教师评价意见,造成写作评价效果并不可观。为此,写作教学亟需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改变当前现状。文秋芳教授于2016年提出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
学位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黄蓓佳持续关注儿童的成长现状,试图书写真正贴近儿童生活状态与生命处境的作品。她的儿童小说通过描绘各种儿童的艰难成长,审视儿童在成长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展现出当代儿童的成长困境,作家对儿童成长困境的书写体现出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因此,论文以成长困境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多重视角探讨和分析黄蓓佳儿童小说中的儿童成长困境。绪论部分首先概述了新时期以来
学位
赛艇项目作为奥运会金牌大项之一,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奥运会的潜优势项目之一,各参赛国家与地区的竞赛成绩可直接作为评定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依据。目前我国赛艇项目尚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实力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是我国赛艇运动获得更大突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3-32届夏奥会赛艇运动各单项前八名的参赛数据为研究突破口,运用文献资料法、
学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衔接,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在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中,存在教学目标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或脱节、教学策略方法单一雷同等问题,应当深入研究两个学段的教学差异,把握两个学段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衔接规律,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探索差异化的教学实施路径。
期刊
为了提高目标检测网络对远距离目标的检测能力,以及改善由单一视觉传感器的感知系统抗环境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的多源目标检测方法,视觉图像经由多个毫米波雷达获取的点云信息增强后进行检测。首先,对增强同一视觉图像的多个雷达点云进行数据拼接,通过坐标转换将雷达点云投影至视觉图像平面,并对超出雷达探测距离的异常点和经过坐标转换后位于视野外部的无效点进行剔除,生成雷达点云图像。
期刊
方宗诚(1818-1888),字存之,号柏堂,安徽桐城人,晚清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一生涉猎广泛,著述颇丰,有《柏堂遗书》76册,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学术成就突出。方宗诚治学严谨,学有所宗,曾拜桐城名儒许鼎和方东树为师,奠定了其谨守程朱理学的学术根基。后游历于山东、直隶、河南等地,与志同道合的吴廷栋、倭仁、曾国藩等人交往甚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读
学位
民国书法展赛伴随东西方文化交流而诞生,不再局限于古代小范围观摩交流的传统模式,具有书法公开展示与市场销售的特点,是民国书法运动与思潮、书法创作与展示、书法交流与经营的重要媒介与载体。本文以民国书法展赛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民国书法展赛兴起的背景。在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书法展赛的兴起既受铭金刻石、题壁书法、厅堂园林装饰等中国古代展示模式的影响,又借鉴外国美术展览形式。第二部分阐述民国
学位
中国古代的家训文献中蕴涵了丰富的教子箴言资源。教子箴言是用以教戒子孙,警示后人的重要箴戒资料,在这方面,明代嘉善袁氏家族的教子箴言堪称典范。嘉善袁氏家族是晚明著名思想家袁黄(号了凡)所在的家族,除广泛流传的《了凡四训》以外,《袁氏家训》《庭帏杂录》《训儿俗说》也是袁家教子箴言的重要载体,是对袁家教育智慧的直观呈现,在传统家训文化最为繁荣的明清时期,袁家独到的教子理念颇具家族特色。考察明代嘉善袁氏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