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荀子君子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子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成为君子是无数文人墨客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儒家是君子人格的主要推崇者和弘扬者,对中国古代君子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儒家君子思想发展大体呈现出道德性和政治性两个重要维度。在先秦儒学传统中,孔子最先确立了君子思想的道德之维,而对儒家君子思想政治之维的凸显又以荀子最为代表。在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他们共同奠基了儒家君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取向。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对孔、荀君子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有益于揭示先秦儒家君子文化奠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进程。以下我们试图主要从“德”论、“政”论、“学”论三个方面入手去比较两者君子思想的异同。为何一定要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认为,“德”论和“政”论体现了君子的道德性和政治性两个维度,而无论是修身养性、拥有道德以成为君子,还是入仕从政、兼济天下以成为君子都得通过“学”来实现。因此,“德”论、“政”论、“学”论无疑是孔、荀君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从这三个方面去比较孔、荀的君子思想非常必要。具体说来,孔、荀君子思想的共通和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聚焦于“德”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都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道德性维度,强调君子要修身立德;两者都提出了仁、勇、知等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格,并对君子身处逆境时的道德精神作了赞扬;而在如何修身立德上孔、荀都强调要注重内省。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的品格方面,孔子注重君子的道德表现,其所言的君子之知也主要从德性角度而言,而荀子在孔子对君子提出的道德要求基础上更凸显了“诚”的重要性,其虽也讲君子之知却主要侧重在知性角度立言;在修身方法上,两者虽然都提出了要注重内省,但相较于内省,荀子更讲求外助,更加注重环境的影响和礼法的约束;在义利观方面,孔子主张君子见利思义、以义为上,荀子则主张君子义利两有、以义制利。另外,荀子所讲的义虽属于德性的范畴,但常常跟“礼”合用,使其更具作为客观外在的制度规范的政治意义,因为“德性”在化为“德行”的过程中,荀子主张要靠外在的礼(礼义)来引导,而孔子则较为看重依靠人内心的仁德。聚焦于“政”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孔、荀都非常重视君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君子不仅应做到修己,更要做到安人、兼济天下;在为政主张方面,两者都讲君子应该行德政,都强调德政君子的重要性,主张为政以德。然而,荀子虽强调君子应该行德政,肯定德政君子的重要性,但他更重视的是礼法君子,他主张君子应隆礼重法,这又从外王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君子思想,这是孔、荀君子思想在“政”论视域下的差异所在。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的境界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更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综上可见,孔子主要开显了儒家君子人格的道德性维度,而荀子在继承孔子君子思想道德性维度的同时,又凸显了君子人格的政治性维度。他们从道德性(孔孟之间的思想关联主要在此)和政治性两个主要维度深化了儒家的君子思想,共同厘定了儒家君子文化的基本内涵。他们塑造的“君子”对后世知识分子的人格修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修身立德、养成人格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其他文献
伊哈布·哈桑是最早描述和理论化后现代主义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哈桑使后现代主义“有了较可辨识的身份”,创造了“不确定-内在性”(indetermanence)概括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说明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建的内涵。其“不确定-内在性”思想的阐发集中于《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本文集收录了哈桑从1967年至1987年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共计十篇,集中体现了哈桑对于后现
学位
《尚书》历来被认为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而《禹贡》作为《尚书·夏书》的首篇,记载了大禹依山川,划九州,辨土壤,定贡赋,画荒服诸事,兼具重要的地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禹贡图”,因其直接反映大禹治水所经历之行迹,因此又被称作“禹迹图”。“禹贡图”与经文互为注脚,因其中所蘊含的中国早期疆域划分、贡赋缴纳等诸多政治问题与九州地理要素,因此具有重要的研
学位
《书蔡传旁通》是元代经学家陈师凯流传下来的仅有的《尚书》学著作,它意在羽翼蔡《传》,疏解蔡《传》中不易理解的名物制度,勘订蔡《传》中存在疑误的字词言论,使人们在观《书》时更加清晰明了,能够更透彻地把握蔡《传》之意,对于蔡《传》本身以及《尚书》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书蔡传旁通》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阔,称之为全方位的“资料书”也不为过。文章先从《书蔡传旁通》的版本体例、引据资料、对蔡《传》一书的多
学位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特征,正处于审美价值观形成的起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语言自然流畅、结构灵活自由、情感真挚浓郁、意境深邃悠远、内涵智慧深奥,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富含美感,是教师开展审美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初中现当代散文的教学过
学位
俭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至今是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俭的本义为约、缠束,后引申为约束、制约。约束常指约束欲望、约束消费,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节欲、节约之意。在明代家训中,俭的内涵除包含节欲、节约外,还指非奢侈浪费之行或家中储积充足却不舍花费之吝,强调的是适度之俭,亦可称之为“制中”之俭。历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及至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积几代之韵,有了长足的发展,俭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厚、全面。这与明代
学位
王统照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身处动荡不安的年代,作家内心的责任担当与理想抱负使得他选择了一条同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共同奔赴的艰难的救亡图存之路。无论是前期文学创作中充满了“爱”与“美”的理想追求,还是后期敏锐地看到身边各个社会阶层面对黑暗现实的苦苦挣扎,王统照始终与广大民众站在一起,并力图刻画出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粗粝状貌进而揭露诸多问题与弊端之所以产生的原因。纵观王统照的文学创作历程,作家运用凝练的
学位
处所倒装结构是英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基本句式一般为:PP+VP+NP。自从非宾格假说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动词属性做了大量研究。由于此结构中的动词多为典型的非宾格动词,该结构也被看作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然而,大量语言事实表明,不仅非宾格动词可以出现在处所倒装结构中,部分非作格动词以及及物动词也可进入该结构。那么处所倒装结构是否还能被看作非宾格动词的有效诊断式?出现在处所倒装结
学位
竞技体育是助力我国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推动力,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是国家最重视的部分。在“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快速增长,竞技体育实力逐渐在世界舞台中站稳脚跟,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竞技体育开始出现商业化转型,这使得竞技体育中的公平竞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优先原则产生冲突,出现了部分违背体育道德,不
学位
汉代经学顺承了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为解决由时代改变而引发的新问题,经学需要做出解释。《春秋》是孔子对春秋晚期“礼坏乐崩”的回应和引导依据,“春秋三传”则是诠释“微言大义”的重要门径。郑玄是两汉时期经学的重要代表,结束了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实现了经学思想的“小统一”,一生著述达数百万言。以往对郑玄经学思想的研究更多关注到“礼学”“诗学”,但其在“左氏学”上的成就也值得深究。郑玄《六艺论》阐发了
学位
晚清是《尚书》学发展的转折期,以吴汝纶为首的桐城派文章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别于传统《尚书》研究,成为晚清《尚书》研究中一股独特的潮流。姚永朴是晚清桐城学派末期的代表学者之一,不仅在文史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而且兼治群经,在经学方面用力颇深。他早年寻求科举入仕,传承桐城派文学研究,后经萧穆提点,转向经史研究,著述颇丰。《尚书谊略》是姚永朴学术转向后写的第一本经学专著,也是唯一一本《尚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