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干旱指数的华北平原干旱变化特征及致灾危险性分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干旱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全球每年由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60—80亿美元。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干旱是影响农业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干旱作为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采用适用性较强的四种遥感干旱指数: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rought Severity Index,DSI)、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Supply Water Index,NVSWI)和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从不同时空尺度上探究了各干旱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典型干旱事件,评估了各干旱指数的适用性;基于优选的干旱指数(CWSI),分析了华北平原干旱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指数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评估了华北平原干旱致灾危险性以及干旱和高温热浪复合型致灾危险性的时空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在时间和空间上,CWSI与华北平原土壤相对湿度相关性最高,各季节都表现出较为同步的变化趋势。从与SPEI的相关性、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偏差来看,CWSI表现突出。此外,CWSI对部分重大干旱事件的监测效果较好。(2)2000—2018年华北平原干旱强度除了春季(-0.04/10 a)呈下降趋势,其他季节都呈增加趋势(0.02-0.08)/10a。干旱频率各季节均有增加趋势(0.13—1.74%)/a。除春季以外,其他季节的干旱覆盖面积比均呈缓慢增加趋势(0.49—2.80%)/a。全区呈现北部干、南部湿的态势。(3)空间上,平均降水与CWSI的相关系数为-0.41(P<0.05),高值区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和山东省,且通过了 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时间上,降水与CWSI的相关性更高,尤其是秋季的相关系数高达-0.78(P<0.01),这表明降水对干旱的影响更大。(4)19种气候指数中,西半球暖池(WHWP)和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与CWSI的正相关性最大,达到0.62。而东大西洋俄罗斯西部(EAWR)与CWSI的负相关性最大,为-0.61。由此可见WHWP、AMO和EAWR是影响干旱的主要气候指数。(5)2000—2018年华北平原的干旱致灾危险性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南部的地市危险性逐渐增加,增速达0.13/10 a,而北部的部分地区的危险性呈不显著减小趋势。(6)2000—2018年,华北平原高温热浪的频次和强度逐渐增加,速率分别为0.02次/a和0.10℃/a。其中西部的河南省各市、山东省的德州、济南和菏泽市的高温热浪频次呈增加趋势,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呈显著减小显著(P<0.05)。夏季的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分别以0.03次/a和0.16℃/a的速率不显著增加,且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南、山东等地,其中郑州和新乡市达显著增加水平(P<0.05)。(7)华北平原夏季的干旱和高温热浪复合型致灾危险性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速率约为0.01/10a。其中,西南部的河南各市、安徽和江苏北部以及山东南部的干旱与高温热浪复合型致灾危险性呈增加趋势,最大速率达0.14/10 a。西部地区的干旱致灾危险性较低,但复合型致灾危险性却较高,且增速更大,在干旱防灾减灾策略中易被忽视,应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产业系统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行为主体,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拮抗胁迫抑或耦合共生效应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产业系统生态化转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保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限制开发区国土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65.23%,其经济发展
学位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土地覆被发生了快速的变化,成为全球土地覆被变化的热点区域。基于遥感的土地覆被数据集为中国土地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然而由于传感器类型、解释标志和阈值等差异,数据集之间的可比性较差,不能提供明确的中国土地覆被变化趋势。此外,土地覆被的变化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方面的影响。但是,研究集中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单一要素的影响效应,缺乏数据源可比的多种生态环境效应对比分析。因此,明确中
学位
微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具有学习内容聚焦、实施周期短、便于师生操作等特征,被认为是项目式教学与常态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其与高中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科学地进行地理微项目教学设计是开展地理微项目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保障。因此,研究地理微项目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探索。目前,非遗传承班普遍以校本课程或者社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很多学校培养学生训练自身技能、参与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中职学校强化技能培养的教育氛围中,日渐显现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如今,有关非遗传承班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已成为一种热潮。峨山彝族歌舞是峨山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
学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思政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对于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旅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
学位
新时代教育政策要求关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重视教学中学科特点与思想方法的渗透。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助于发展学生地理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但目前其教学仍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基于此,围绕初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教学展开了系统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初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特点与价值,构建了初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认
学位
莒南弦子戏自晚清时期传入莒南以来已有百余年历史,象征着莒南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目前关于莒南弦子戏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渊源、曲牌等方面,针对莒南弦子戏的教学实践研究较为薄弱。文章以莒南弦子戏引进校园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育学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搜集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莒南县第六中学展开莒南弦子戏的初步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调研,笔者较全面地收集了莒南弦子戏现存剧目和曲牌等一手资料,对学校、老师、学生
学位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入海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黄河与渤海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过渡地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黄河的来水来沙密不可分,流域水沙对三角洲地区的形成与演化、流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格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利津水文站的水沙数据为依据,分析黄河三角洲流域来水来沙的变化规律;利用3S技术以及相关软件,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河口区、利津县、东营区和垦利区为研究区,首先使用ENVI软件
学位
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国际化趋势,我国在2013年启动对高中课程的修订,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各版本高中地理教科书在2019年相继投入使用。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指示性文件,是教科书编写、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而教科书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其编写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面对“一标多本”的教科书格局,新版教科书是否落实
学位
武城民歌题材丰富,种类繁多,通过搜集整理发现共有一百一十余首。涵盖了战争、生活、劳动、爱情等各种题材,是一代代武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于2018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民歌《唱秧歌》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起一直被传唱至今。中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让民歌走进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利手段。文章以武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