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伐芦定在溶栓后转运PCI的STEMI患者中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往对于比伐芦定在PCI中的应用研究,大多数临床试验均将术前静脉溶栓的患者排除在外,而实际临床工作中这类患者并不占少数,而且这类患者面临着更高的缺血与出血风险。本研究旨在评估STEMI患者静脉溶栓后PCI期间应用比伐芦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找出一个最佳的抗凝方案,在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同时保护患者免受缺血性并发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21年07月期间,于基层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在24小时内行PCI的STEMI患者共210例。根据PCI术中抗凝药物的应用不同分为两组,其中比伐芦定组111例,肝素组99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及预后。主要评价终点是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和缺血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包括出血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以及出院后6个月MACE的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另外,在所有纳入分析的患者中收集到156例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根据静脉溶栓后接受PCI的时间窗不同,分为A组(静脉溶栓后至PCI时间间隔为6小时以内)共95例和B组(静脉溶栓后至PCI时间间隔为6-24小时)共6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MACE、支架内血栓及NACE的发生率。此外,进一步比较了在静脉溶栓后6小时以内行PCI的患者中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7±8.7岁,以男性患者居多。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双支血管病变、回旋支病变和术中血栓抽吸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这些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这些因素与出血事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术前与术后Hb及HC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Hb及H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Hb及HCT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Hb最小值与HCT最小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39),其中肝素组较低。3.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比伐芦定组11例(9.91%),肝素组15例(15.15%);其中轻微出血:比伐芦定组7例(6.31%),肝素组7例(7.07%);小出血:比伐芦定组4例(3.6%),肝素组8例(8.0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4.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比较:比伐芦定组2例(1.8%),肝素组3例(3.03%),均为心源性死亡,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住院期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比伐芦定组有1例(0.9%)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肝素组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6.住院期间NACE的发生率比较:比伐芦定组14例(12.61%),肝素组18例(18.1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出院后6个月MACE的发生率比较:比伐芦定组7例(6.31%),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1.8%),再发心梗1例(0.9%),卒中2例(1.8%),缺血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1.8%);肝素组10例(10.1%),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2.02%),卒中3例(3.03%),缺血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5例(5.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A组(静脉溶栓后至PCI时间间隔为6小时以内)与B组(静脉溶栓后至PCI时间间隔为6-24小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A组17.89%,B组6.65%;P=0.043);A组有4例(4.21%)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B组有1例(1.64%)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NAC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22.11%,B组8.2%;P=0.023)。9.在静脉溶栓后6小时以内行PCI的患者中,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在出血事件、MACE及NACE方面,结果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对于静脉溶栓后行PCI的STEMI患者,应用比伐芦定具有减少出血并发症的趋势,且不增加缺血并发症的风险,与普通肝素相比较为安全。2.STEMI患者在静脉溶栓后6-24小时行PCI与静脉溶栓后6小时以内行PCI相比,发生出血和缺血并发症的风险更低。
其他文献
目的:1.回顾性分析不同血清C1q和C4水平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特点,并探讨IMN患者血清C1q和C4与实验室资料的相关性,从补体途径角度进一步认识IMN。2.回顾性分析IMN发生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透明变性的危险因素,尝试通过一般及实验室资料预测IMN病理改变,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
学位
目的:总结和分析抗合成酶综合征(ASS)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加深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初次诊断为ASS-ILD患者64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肺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根据抗氨酰t RNA合成酶(ARS)抗体的不同,分为抗Jo-1抗体
学位
研究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主要治疗方法,能够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并恢复有效心肌再灌注。尽管如此STEM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沙库巴曲
学位
介绍某邻近已运营地铁区间隧道的深厚软土基坑工程围护结构选型、设计计算及相关变形控制措施,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通过数值分析与施工监测相互印证,有效控制了地铁侧围护结构变形,取得了良好效果,可在其它类似的深基坑工程中推广、应用。
期刊
目的: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临床上容易被忽视,本研究对MHE进行分析归纳,探求MHE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明确Encephal App Stroop测试在肝硬化MH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于MHE的认识,为轻微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
学位
目的:探讨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half-dose plasma exchange and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半量PE+DPMAS)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及不同病因对疗效的影响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
学位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癌患者与单纯COPD患者的吸烟史、吸烟指数、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肺功能特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为COPD中肺癌高危人群的确立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学位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腹腔镜下导管置入术与解剖法导管置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和长期预后。旨在探究何种置管术式更适合PD患者,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方面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接受PD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下导管置入组与解剖法导管置入组,按照P
学位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研究表明,全球AF的患病率在明显增加,且日趋于年轻化。由于AF能带来较高血栓栓塞及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风险,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对其加以防治极为重要。业已表明,炎症反应与炎症因子参与了AF病理过程。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是属于IL-1家族的炎症因子,它通过生长刺激表
学位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是一种复杂且持续发展的炎症性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最主要的病理基础,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传统危险因素。然而,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大部分患者CAS的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