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及RFA/IL-6/STAT3/PD-L1信号通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的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病灶解剖位置限制,病灶多发,肝功能储备不足,肝外转移或其他合并症,很多患者并不适合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而最常用的替代性治疗为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治疗在通过加热使肿瘤产生原位凝固性坏死的同时,还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对肿瘤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对远处转移和复发的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RFA诱导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激活的时间有限,射频消融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仅可以短暂抑制远处肿瘤的生长,很快肿瘤又恢复原来的生长速度,甚至生长速度加快,不足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目前对RFA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的评价和免疫减弱的机制研究较少。本课题利用超声造影(CEUS)对RFA治疗后远处肿瘤的不同免疫状态进行评价,并探索远处肿瘤内RFA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减弱的发生机制,为RFA联其他治疗提供更好的时机和更多的药物选择靶点。研究方法:1.根据RFA后右侧腋下肿瘤生长曲线确定研究时间点:将24只双侧腋下皮下H22肝细胞癌种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实验组(RFA组)消融左侧腋下肿瘤而保留右侧肿瘤,对照组(Non-RFA组)不进行治疗,各组均将右侧肿瘤作为观察对象。RFA后每天应用超声测量两组小鼠右侧的肿瘤大小,并绘制肿瘤体积的生长曲线。根据肿瘤生长曲线,分别选择RFA组右侧未消融肿瘤停止生长和恢复快速生长的两个时间点进行研究。2.超声造影评价射频消融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第二批24只小鼠模型,分别于上述实验确定的两个时间点对两组小鼠的右侧肿瘤进行CEUS检查和病理组织学分析。通过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各造影增强参数的变化;CD8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的数量,来评价RFA后肿瘤内的免疫状态;TUNEL染色分析肿瘤内细胞凋亡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微血管密度;CD31+PAS双重染色分析血管生成拟态(VM)变化。并分别评价CEUS各个参数与VM数量的相关性关系。3.RFA后IL-6/STAT3/PD-L1通路抑制远处肿瘤免疫状态:实验对象为第三批24只小鼠模型的右侧肿瘤组织和预先用IL-6和BP-1-102(p-STAT3抑制剂)刺激的细胞,CD8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CD8+T细胞的数量,来评价RFA后肿瘤内的免疫状态;PD-L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肿瘤内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TUNEL染色分析肿瘤内细胞凋亡情况;ELISA分析各组小鼠血清IL-6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分析肿瘤组织和各细胞处理组PD-L1的m 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各组肿瘤组织和各细胞处理组的PD-L1、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RFA/IL-6/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作用。CKK-8检测体外四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RFA治疗后第3天实验组小鼠右侧肿瘤生长轻度减缓(P=0.038),经过短暂抑制后,第6天恢复与对照组组相同的生长速度(P=0.665),根据肿瘤生长曲线,分别选择消融后第3天和第6天两个时间点来进一步研究。2.CD8+T细胞:在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肿瘤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没有差异;然而在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CD8+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第6天肿瘤内CD8+T细胞数量的浸润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组内第3天肿瘤内CD8+T细胞明显高于第6天(P<0.001)。CEUS:CEUS所有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均表现为“快进”和“慢出”。TIC参数分析显示,第3天,实验组肿瘤内的血流灌注减少,表现为PI,TTP,AWI和AWO下降,而第6天,实验组肿瘤内的血流灌注增加,表现为PI,TTP,AWI和AWO升高,二组之间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17,0.005,0.002);与对照组相比,第3天实验组TIC参数轻度降低,第6天轻度升高,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UNEL:第3天,RFA组远处肿瘤内细胞的凋亡率高于对照组;第6天,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第3天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第6天(P<0.001)。MVD: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VMD:在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VMD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VMD较对照组轻度降低,第6天肿瘤内VMD比对照组轻度升高,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995);实验组内第6天肿瘤内VMD明显高于第3天(P=0.003)。超声造影的TIC参数与VM的相关性:肿瘤超声造影的TIC参数(PI,TTP,AWI和AWO)与VMD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I:r=0.75,P<0.001;TTP:r=0.56,P=0.005;AWI:r=0.77,P<0.001;和AWO:r=0.48,P<0.001)。3.PD-L1:对照组,第3天和第6天PD-L1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第3天肿瘤内PD-L1较对照组轻度降低,第6天肿瘤内PD-L1比对照组轻度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内第6天肿瘤内PD-L1明显高于第3天(P<0.05)。PCR检测第6天实验组右侧肿瘤内PD-L1的m RNA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第6天实验组右侧肿瘤内PD-L1,p-STAT3蛋白表达增加;PCR检测经IL-6刺激的H22细胞PDL1的m RNA升高;Western blot检测IL-6+H22细胞PD-L1蛋白表达增加明显高于阴性对照H22组,H22+BP-1-102组和H22+IL-6+BP-1-102组。CCK-8检测IL-6+H22细胞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H22组,H22+BP-1-102组和H22+IL-6+BP-1-102组。结论:1.RFA可以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远处肝细胞癌的生长情况与肿瘤内浸润T细胞相关。2.免疫反应可以导致远处肝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凋亡,也可以导致由肿瘤细胞形成的VM数量减少,因此VM的数量可间接反映RFA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状态。CEUS可以无创性评价肿瘤内VM。这些结果表明CEUS与RFA后远处肿瘤的免疫状态相关,有可能成为监测RFA治疗后远处肝细胞癌的免疫反应的影像学方法。3.远处肝细胞癌的PD-L1增加可以抑制RFA激活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发现RFA可以通过IL-6/STAT3/PD-L1信号通路来抑制消融后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HPV16 E6/E7蛋白是主要的致癌基因并且只有长期持续感染才可能导致肺癌。癌细胞利用Warburg效应消耗更多的葡萄糖,通过有氧糖酵解获得能量,活化的GLUT1是该过程中的主要葡萄糖转运蛋白。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HPV16 E6/E7蛋白上调了肺癌细胞中GLUT1的表达。然而,该过程中E6和E7蛋白是否能促进GLUT1的葡萄糖摄取及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机制研究表明,细胞内GLUT1的过表
目的:女性随着围绝经期的到来,卵巢功能开始丧失,其体内性激素会发生巨大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下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绝经后的女性发生糖尿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以及各种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后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以上信息揭示雌激素与糖代谢之间有一定关联,但目前国内外对于雌激素的降低导致糖尿病风险增高的分子机制研究并不深入,没有确切定论,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雌激素
目的:肥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心脏60%~70%的能量供应来源于脂肪酸,严重肥胖的患者外周血中的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增加,加之FFA利用障碍,造成脂质氧化不充分,从而引起大量脂质及其中间产物在心脏沉积,致使心肌细胞的脂肪变性,造成心脏功能障碍或心肌肥厚,这一病理生理过程被称为心肌脂毒性。然而,目前尚无针对该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直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往往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若对早期CRC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得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90%,而一旦肿瘤发生转移,则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结直肠癌发病经过局
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著。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最常发生的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死于IHD的人数超过750万人。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但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心肌损伤加剧的情况,即发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
目的: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肿瘤之一,在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中居第九位。病因极其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是较明确的致病因素。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死亡率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透明
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肝癌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每年导致超过700,000例死亡,它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估计低于9%。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组蛋白甲基化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相互作用的锌指蛋白1(retinoblastoma protein-interacting zinc finger gene1,RIZ1)是一种甲基转移酶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全部癌症病例总数的1%~2%,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以上。虽然大多数的PTC病人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及术后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后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PTC病人对这种治疗无效,并导致死亡。因此,进一步阐明PTC在肿瘤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手术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等症状,并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程序相对固定,已经被作为常规手术各地广泛开展。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是它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公认的有效治疗措施是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但是由于翻修手术不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而且手术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