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实现了小康社会,在国家政策、资金等一系列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还存在消费动力不足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有较大的差距等一系列短板。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农村发展方面,我国新的任务是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镇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低下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教育资本的投入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下,财政农业支出是国家在农村农业方面的重要调控手段,能够稳定农村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控制其他可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变量的基础上,从财政农业支出的角度探索其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
  本文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面对的市场失灵使其无法良性长远的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得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在对财政农业支出如何影响农民收入的作用机理中,分别从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通过以上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的分析,为财政农业支出影响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法对财政农业支出及农民收入的现状进行整理。在财政农业支出的现状分析中,主要从绝对规模、相对规模、支出结构、央地间的支出占比以及区域间的支出差异五个方面具体展开。虽然每年的支出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在财政总支出的占比还是较低,支出结构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且中央在财政农业支出中的占比低,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很大的支出负担,使得各个区域间的支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中,主要从农民收入与城镇收入的差距、农民收入的构成及分地区农民收入的情况三个方面分析,目前来看我国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农民收入包含四个方面,东西部收入差异较大。
  在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方面,其总体规模是偏低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求,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性,在农业发展中的事业费支出占比较多,挤占了资金的使用,同时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提升科技水平的投入是不足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也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下放和监督管理的不到位,使得资金不能很好地有效使用,在投入上产生了问题,最后在农产品的支持制度上,由于对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强制性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农产品竞争力不足。
  为了研究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2007-2019年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能够正向的影响农民收入,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且在中介效应分析中,中介效应也较为明显,通过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影响进而可以影响农民收入,这进一步验证和支持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果。
  最后,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财政农业支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应进一步增加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同时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优化财政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增加农业的基础设施等投入,引导农民提高自我创收的能力。合理划分央地政府间的涉农事权和财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缓解供需矛盾和产销矛盾,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他文献
在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意义上,共产主义的道德合理性即社会正义超越于资本主义。论文将分析、比较和辩护这个观点。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的批判,揭示出这种理论仍然是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它并没有消除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存在的私人和公民之间的内在对立和冲突,它往往以道德的自律和他律、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形式困扰着人们的生存。黑格尔认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精神的外在化。家庭和市民社会
学位
本文以探寻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的基督教思想观为切入点,利用所能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考察傅兰雅的实践活动,力图发现基督教思想对傅兰雅一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傅兰雅在清末因传教的目的来到中国,在教会里未谋得职位,后在洋务运动中,到江南制造局工作,翻译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并在中国同事和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成功刊行了《格致汇编》,传播科技知识;他还参与格致书院的建设与管理,普及科
学位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但是,一直以来,这一部分都因为包含着太多的重要概念与复杂论证而引起研究者们的诸多争论。总体而言,这些争论主要围绕着先验演绎的主旨、结构与概念而展开。在本文中,我们就将从第二版的结构入手,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加以重构。同时,对于其中充满争议的基本概念以及先验演绎的主旨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阐明。  就先验演绎(第二版)的结构而言,本
学位
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转向语言,使得语言继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成为哲学家们思考的主题。本论文旨在探讨在此哲学思潮中所发生的有关语言意义观的一个根本转变,也就是从传统的意指思路转向意义生成论。  传统语言观在考虑语言意义来源的时候,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意指关系来解解释语言如何有意义,也就是认为语言是通过意指某种外在于语言的东西(可以是观念、对象、事态、体验等等)来获得其意义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
学位
本论文以王阳明高弟邹东廓(1491—1562,名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思想内涵和结构,并将对其个体哲学思想的研究纳入到整个阳明学分化、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来确定其个体的思想史定位,借以考察其个体的思想特色和整个阳明学在中晚明的发展特点。正文共分四章,现概述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明代的社会变迁与学术变迁的历史概貌以作为东廓之学乃至整个阳明学兴起、成长、
学位
宗教多元并存的事实引发了信仰者在信念合理性方面的知识论问题。本文旨在勾勒这些问题所展现之研究面貌,它将力求阐明:(1)它们是些什么样的问题;(2)如何从知识论上对它们作出思考和回答,毕竟,不少学者为这些问题所吸引,提供了不少有意思的思考。它还包括,(3)有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与论证分析。  宗教多样性的这些知识论问题是在以下“宗教多样性情境”的三点约束条件下引发的,这三点条件同时也是该情境的三点基
本文以研究《庄子》之“道”、“言”、“艺”理论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庄子》其它相关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为主题。全文分为“道”、“言”、“艺”论三个部分。  本文主要以《庄子》三十三篇文本中各重要概念的不同思想语境和逻辑关系梳理《庄子》以本原为中心、以知、心、形、言、艺等概念为骨干的“道”的体系。在此体系下较详细考查与论述:《庄子》所谓“本原”(即狭义的“道”)是生归万物、超越万物、内在于万物又包容万物的
学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美学的名义对《庄子》的研究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兴起,并且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庄子》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得到深入讨论。《庄子》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庄子美学”已经成为一个被学术界接受的术语。纵观这些研究,我们会发现《庄予》中几乎所有重要思想都可以与中国艺术关联起来。它们都能被称作“美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庄子美学”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得到澄清。在什么意义上我
学位
近年来养老金待遇的连续提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养老保险事关我国2.64亿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养老事业是我国政府和民众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改革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变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养老金待遇水平也不断提升,从总体上来看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跨省市进行流动,导致地区间的养老负担产生巨大差异,目前实施的省级统筹并
学位
我国经济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长是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习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