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实践与道德生活的可能性——杜威伦理学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备受哲学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意义上,实践变成了一种问题,这是我们通过日常经验的观察难以做出厘清的。或许可以说,当实践被人误解或误用时,它就成为一种问题,譬如,实践本是人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某些人却仅从抽象道德或技术生产层面将实践视为实现自我理性预设或获得自我欲求满足的手段,这种仅从道德或技术单一视角对人类行为的解说,仅在纯粹理性或感性基础上寻求人类存在的方式显然是对实践的误用。那么,为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实践,还给实践以其本真面目是我们应该做的努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当技术性实践处于主要地位,技术实用思想成为人们生活与行为的主要信条时,如何避免高技术产生的不道德现象,如何处理技术性实践与道德性实践的关系,进而如何正确地实践才能获得好的生活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情境下,对实践的理论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实践”这一概念为主线,通过研究杜威对功能实践的哲学解说,试图从人之特定功能的视角对实践做出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功能实践与道德生活的可能性。这里,功能实践不再被仅仅视为伦理道德层面的活动、劳动生产层面的活动,抑或技术实用层面的活动;而被视为人的特定功能之展现,它通过行动连接自我与对象,将自我特有的实践能力与相对于自我而言的实践环境达至最佳状态,以促进个体性与共同体之实现。功能实践论是在对以自然满足为出发点的效用主义、以道德之善为出发点的道义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性与共同体之实现的道德目的的重构。
  然而,在杜威71年的漫长哲学生涯中,关于功能实践的解说与阐释并非始终如一,尤其是在37卷全集中,其早期、中期与晚期著作对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性与共同体之实践路径做出不同的解说。因此,本文从功能实践论之重构的视角对道德生活进行解说主要基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对实践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路向做出厘清;二是以杜威文本为依据,对杜威关于实践意蕴的重新解说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杜威从人的特定功能视角对实践做出新理解的价值,以及这种功能实践对于获得道德生活的可能价值。具体而言,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引论部分通过阐释作为道德或技术意义层面之实践的展现方式及其存在问题,指出研究杜威的功能实践观念之缘起及其重要意义,并表明本文的写作思路与主要观点。
  第一章,鉴于杜威的实践观念直接源于实用主义的开创者皮尔斯,并深受黑格尔实践观念之影响,而皮尔斯对实践的理解又源于康德对实践的二分,即皮尔斯及其继承者詹姆斯抛弃了康德语境中那种应用于道德法则层面的实践,借用了应用于技艺规则的实用,又因康德从道德层面解说实践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性实践的理解。故而,本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以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皮尔斯与詹姆斯对实践的解说为代表追溯杜威实践观念得以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在厘清杜威所处时代其面临的实践难题,以及先前实践观念之内在困境的同时,指出杜威的实践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并阐释这种实践观的生成论转向所内含的深刻哲学意蕴,在此基础上,指出实践观念之重构的必要性。
  第三章,梳理并分析了杜威从三个层面对实践观念之意蕴的重新解说,并从人的存在与实现的视角,引出作为道德目的的功能实践,进而,对功能实践的内涵及其表现做出哲学分析。在对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性之自由与共同体之道义阐释之后,指出功能实践论使得实践观念之重塑得以可能。
  第四章,从功能实践的视角探讨道德观念之改造的理论依据,以及道德观念的新转向,以此确证功能实践对于道德哲学理论发展的价值。通过杜威对以自然满足为基点的效用主义和以道德之善为出发点的道义论的批判,点出杜威功能实践论之重构的内在伦理意蕴。进而,从更好与更坏、目的善与手段善、个体善与公共善这种相对可变的视角指出功能实践对人获得具体活动之善的可能性。
  第五章,基于前面对功能实践的伦理意蕴的讨论,本章就紧接着从具体层面探讨功能实践如何使道德的生成得以可能。通过对实践活动所蕴含的道德性、实践与道德的生成、功能实践与道德生长之关系的阐释,指出功能实践使得道德得以生成的可能路径,即对自我的兴趣、对他者的兴趣、对物的沉思的兴趣、对物的生产的兴趣,并从道德情境与探究、道德判断与选择、道德检验与评价等具体层面指出功能实践之方法。
  第六章作为文章的最后部分便指出功能实践作为道德生成之路径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一方面,从功能实践对伦理学理论、道德教育观念、自我德性成长的影响,阐释基于实践的道德哲学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又指出实践自身、兴趣对于功能实践、外在善对人获得好生活的有限性。针对这些局限性,进而从对道德地实践与技术地实践、实践与实用、具体实践的善与总体的好生活之关系的阐释,试图探寻走出功能实践之局限的可能出路。
其他文献
审美趣味产生于审美经验和环境之中,并且随着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审美趣味具有随着审美经验和审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形成新结构的可建构性特征。根据审美趣味建构双方--审美主体与审美环境二者在审美建构过程中关系的不同,审美建构在静态理想状态可分为三种模式:模式Ⅰ“吮吸”,模式Ⅱ“追逐”,以及模式Ⅲ“释放”。不同的建构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建构方式、特点和结果。而对三种模式间动态互动的分
学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幼儿从其一出世起,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3岁儿童就队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
期刊
本文基于存在论的基础地位,要回答网络的虚拟特性对人的存在论的基本构成。通过对于存在论基本论域的分析,得出此在与他者的互构,其根本就在于此在本真可能性的敞开,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本质,因而也是一种面向世界、物、他者的一个超越过程。而此在的这种存在论本质,根本上就是此在的信息建构,此在所面临的各种存在论困境,也在于信息流通与建构方式的不完善。这些信息方式按照媒介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口语、文字和电力。然而这
学位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当代环境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的环境美学思想。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罗尔斯顿是否有系统的环境美学思想存在分歧,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体系,包括其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科依据、研究方法以及主体构架等主要内容。其次,本文将着力点集中在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荒野”以及荒野美学理论的分析与探讨上,指出“荒野”(或荒野自然)不仅是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研
学位
本文研究梁漱溟如何把从伦理关系中孕育出来的“理性”观念扩展性地运用到伦理政治之上。“理性”本诸伦理关系的根基,又碰触到新的形势从而开展出新的课题,这本身即是伦理思想的一种连续生长。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本文尤其关注的是这里面的机理。  导论部分将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放置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问题”、“作为一个问题的国家政治”、“作为一个问题的心之秩序”的观察角度之下,通过评述前人的研究,说明以“理性”视
学位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原初状态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如何在良序社会中发挥作用,就此引出稳定性问题。在前期理论中“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有两种逻辑理路:第一,政治(契约)导出道德;第二,道德与政治合一。面对社群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批评,罗尔斯认识到自己理论的某些不足,修正理论并作出回应。罗尔斯把“作为公平的正义”改造成“政治正义”,《政治自由主义》是对《正义论》的扩展和补充。
学位
摘要: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实验性很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经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对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学生对物理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从几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运用网络资源、微课实验。关键词:农村、物理实验,现状、管理、故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怎么样才能够提高
期刊
本文分四章对作者所认为的马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马氏六艺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及其学术定位问题。马先生的思想在成熟之前并非杂乱无统,不成体系。克己复礼,实为其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一阶段,儒学或义理之学的思维方式都贯穿其中,其对释道二家的认可,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借鉴,而非情感上的。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色进行了界定,以心性
学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做出探讨和研究。  增加收入、参与国事、与他人平等,无疑是农民需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农业人口就占全部人口的绝大比例。然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收入从来不高、远离政治,并且与其他阶层相比地位从来都没有平等过,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问题
学位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并呈现出新的面貌,促使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在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关注度增加,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教学问题频发,给学生写作水平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首先,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这通常无法满足现代化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特点。初中语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