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反思——以Z大学帮扶武陵山区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ange0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赴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并明确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在后续提出的一系列扶贫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扶贫发力精准的关键是教育先行,要认识到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先导性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扶贫在整个精准扶贫体系中的重要性。其后,教育部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直属院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将高等院校动员起来加入到精准扶贫的大军中去。高等院校作为全社会人才科研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应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承担好自己的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就高校参与精准扶贫这一课题,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院校——Z大学帮扶武陵山区为例,试图从Z大学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总结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经验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充实现有关于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本文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我国的扶贫工作概述,主要从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意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这几个部分展开叙写。第二章主要内容为 Z大学参与武陵山区精准扶贫的实践,首先介绍了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其次对 Z大学参与武陵山区精准扶贫实践展开详细叙写,介绍了相关的扶贫工程。第三章主要内容为Z大学参与精准扶贫的成效和经验。第四章主要内容为结合Z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并相应提出路径优化。
其他文献
在素有“以歌为媒”的黔东南苗族社会中,至今仍保留着被称为当地苗族婚姻“活化石”的“刻道文化”。在当地苗民看来,“刻道”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中舅权突起的见证,舅父所拥有的干涉外甥女婚姻选择的权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而这一“姑舅表亲”的婚姻习俗通过刻符记事的形式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这一压迫性质的婚姻习俗不断受到当地民众的反抗,“刻道”正是这一婚姻习俗的呈现及苗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国家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先后出台多部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实践主体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新乡贤作为时下新兴产生的实践主体,在基层社会在文化引领、文化解释、文化创造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以湖北省来凤县为田野调查点,笔者运用参与观察法
学位
“十八龙神”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特有的民间信仰,保留了一整套独特的祭祀活动及相关的民间叙事。长期以来,“十八龙神”民间信仰的产生,被普遍认为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功臣的敕封,或汉族江淮移民对明初将领的纪念。许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以此为依据展开工作,但对于这一核心问题却始终缺乏详细、系统的论证加以证明。  本文以“十八龙神”之一的“五国爷——安世魁”为线索,对这一汉族民间信仰进行了重新的调查和解
学位
本研究立足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视角,引用R.G柯林伍德在《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一书中提出的精神镜像理论,尝试将人与文化视为平等交互的两个主体,并在这种主体间的交互性下探讨那些成为“鬼师”的歪梳苗族人是如何对“鬼师文化”形成文化认同的。为此,笔者通过记录、分析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下坝组的曹氏苗族(歪梳苗)两代“鬼师”的人生史,以其鲜活、真实、差异巨大的生命体验为田野材料,论证精神镜像理论在民族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贯穿在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文化被人类学家划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传统社会,“大传统”是由国家与士绅及市民们所掌握和书写的文化传统;另一种存在于乡村之中,乡民借由口传等方式流传的大众文化传统,被称为“小传统”。通俗地讲,“小传统”是具有草根性的,在时间影响面上它是与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在空间覆盖面上它是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鄂州雕花剪纸正是这样一种“小传统
打造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国许多传统村落正经历着剧烈的文化变迁。“环州大村”的个案表明:村落的建筑、火塘、饮食、婚丧、宗教等变迁和社会变革、生计方式变迁和文化传播影响有关。  随着传统村落社会结构和意义系统的改变,传统村落文化发生了系列变迁。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现代媒体在环州大村不断发展,电话、QQ、微信等新型通信技术加速了彝族传统村落语言文字、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回汉民族是我国民族交往中较为密切的两个民族,张家川又是回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我国以及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加强我国民族关系的紧密团结,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
族际通婚在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话题,族际通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族间的平等交流,族际通婚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关键因素。摩梭人的母系家庭被称为人类史上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备受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摩梭人的族际通婚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族际通婚导致了母系家庭的消亡,影响了摩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通过对永宁乡的两个村的调查—落水村和八七村的调查,归
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未能以物质形态固化的文明,它是人类创造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它趋于无形,但却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它蕴藏了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展示着人类缤纷多样的文化。从历史空间的角度和存在的形态来看,它也包含了更多的历史记忆。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分布十分广泛的非遗资源,通过对其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
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个纯回族村庄的清真寺为研究对象,以其它地区的清真寺的运作和管理状态作为参照,主要论述了清真寺在自身管理、大型宗教活动、参与当地穆斯林群众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运作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来源于伊斯兰教法并结合了当地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对清真寺自身的管理和在当地穆斯林的日常行为有内在的强制约束力和指导规范作用。这些习惯法影响下当地清真寺管理基本规范、宗教活动正常进行,但也在财务管理等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