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机制——基于社会身份理论的视角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商业已经步入VUCA时代,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组织更加动态,让个体的工作更加流动。“打工人”、“社畜”等网络热词同样影射了当代年轻人组织身份的缺失感和对未来自我的迷茫。身份,能够指导个体人生的道路和决定,让人们从他们与集体的联系中汲取力量,更能够提升一个企业和国家的内部凝聚力。在组织动态变化、个体工作流动的今天,个体如何在追求理想自我的路上找到归属,组织如何促进员工从“我”变成“我们”,是个体和组织面临的重要议题。身份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社会行为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身份是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也是理解组织过程的核心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组织是其基本的生活领域,也是意义和自我定义的重要来源。因此,员工组织身份是将个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核心概念。身份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员工组织身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那么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是如何展开的?个人与组织如何影响这一建构过程?员工组织身份的演化机制又是怎样的?过往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员工组织身份的前因与后果,为我们理解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过程及其演化机制有一定帮助,但还不够充足,且研究结论尚不一致,因此,员工组织身份建构机制这一课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究。本文首先就员工组织身份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做了介绍,并对员工组织身份文献和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文献进行了回顾,并确定了本文将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待员工组织身份。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研究问题,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往研究探讨的员工组织身份是一种相对静态稳定的状态,短时间内没有变化,与员工组织身份的动态性假设不一致。第二,组织内身份建构的相关文献关注的是企业的管理者或领导,对于组织内最重要的基础单元——员工的关注度不高。第三,对于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的研究大多是分别讨论个体或组织在建构过程中的策略与实践,忽略了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协同作用。员工组织身份是通过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的,因而需要探讨个体与组织对员工组织身份的共同影响,以更好地揭示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机制。结合文献综述的相关内容,本文在社会身份理论视角下整合社会身份理论、自我分类理论与角色身份理论的理论观点,进行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的理论建构。该研究提出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理论路径,并针对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不同阶段整理理论观点,揭示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核心个体过程,即身份动机、身份运作、身份认知及身份确认。其中,情境刺激能够激发个体的身份动机,身份动机驱动个体进行社会分类与社会比较,并通过去个性化与自我验证的认知过程形成社会身份与角色身份,最终确认员工组织身份。为了更好地探索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过程,本文关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个体微观层面的行为与组织宏观层面的特征之间可能的联系。本文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得到的员工组织身份过程模型表明,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是受个体动机驱动,经过个体身份运作及组织身份校准过程的相互作用形成身份,共经历身份动机、身份建构、身份评估以及身份确认四个阶段,揭示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中个体与组织及其成员的互动过程。基于上述质化研究得到的过程模型,结合现有文献证据,本研究提炼出与过程模型相对应的量化理论模型。本文将量化理论模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验证。第一,本文基于社会身份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自我提升动机如何驱动员工进行组织身份建构,员工身份运作行为和员工学习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组织实体性的决定性影响,验证了扎根理论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一次三阶段的问卷调查收集338份样本以及一次两轮交叉滞后问卷调查收集224份样本的纵向数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提升动机会正向影响员工的身份运作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角色学习结果及社会学习结果,最终影响员工组织身份;(2)组织实体性正向调节这一连续中介作用。本研究结合社会身份理论探讨了个体层面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具体过程,明确了驱动个体持续建构组织身份的内在动机——自我提升动机。本研究明确了在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组织特征——组织实体性,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组织特征的影响结合起来,共同探讨并验证,揭示了员工与组织在组织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身份运作和角色学习结果及社会学习结果阐述并证实了员工组织身份的建构过程,明确了身份运作的两个行为维度——信息寻求行为及关系建立行为,共同促使员工分别从角色和社会两个方面提升自我,最终促进自身组织身份的形成。这一结果将身份建构过程中社会有机的和角色机械的身份形式结合起来,从角色和关系的视角同时考虑个体的组织身份建构过程动态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学者对员工组织身份建构机制的理解,并验证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的四阶段模型。第二,本文重点关注人际过程在员工组织身份建构中的关键作用机制,探讨员工与组织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员工组织身份。本章利用社会身份理论论证员工的关系建立行为可以提升员工连结的自我,进而影响他们的组织身份。这一影响在经常进行社会比较行为的员工身上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对社会影响更敏感。本文采用了两阶段问卷调查收集338位员工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关系建立行为与更高水平的连结的自我相关,对进行更多社会比较行为的员工更是如此,而更高水平的连结的自我与更高水平的员工组织身份相关。本研究整合了社会身份理论中的社会分类过程及社会比较过程,扩展了社会身份理论。本研究通过引入连结的自我作为中介变量,揭示了自我概念作为员工组织身份建构中的关键机制。最后,本文总结了整篇文章的理论贡献、实践意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针对这些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的展望,并给出最终的结论。整个研究发展了对员工组织身份建构机制的认识,为组织身份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具体的理论贡献包括以下三点:(1)对员工组织身份动态研究的贡献。结合社会身份理论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视为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将其分为身份动机、身份建构、身份评估及身份确认四个阶段进行重复迭代,将意义贯穿于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之中,充实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的内容。(2)对社会身份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以往研究都是单独探讨个体主体内的认知过程,本研究通过整合个体身份运作与组织身份校准,拓展了社会身份理论的解释边界;此外,本研究基于社会身份理论探讨了人际互动对员工组织身份的影响,利用社会身份定义中的核心内容——自我概念,解释了人际互动对员工身份的影响机制,区别于以往社会身份理论文献中去个性化的身份认知过程,本研究利用联结的自我从自我概念扩张的角度重新解释组织身份建构机制,拓展了社会身份理论对个体身份建构过程的解释路径。(3)对身份和自我概念研究的贡献。本研究将身份建构过程与自我概念流动性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员工组织身份建构的复杂和动态过程。由于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属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个体的自我概念是流动的,因此本文将员工组织身份建构过程视为进行关系建立的员工“我”通过扩展自我概念包括与他人的联系从而发展自身的组织身份,形成“我们”这一集体自我,通过引入连结的自我这一构念,揭示了员工自我概念的转变过程,将员工的自我概念从“我”转变为“我们”的过程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强调个体在自我概念转变过程中的能动性,揭示了员工自我概念的关键机制,丰富了自我概念和身份的转变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发生巨大变化,国家间不再以“以布换葡萄酒”,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解释了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相对优势之后,现代世界在经济上已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国际贸易已经扩大,贸易协定的复杂性增加了。产品与服务可细化、分割和分阶段进行,以原材料、零部件、资本品和服务外包等中间品可以在各国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次跨境流动,这种复杂的分工模式带动了全
学位
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以下简称“FHC”)是金融领域创新的一种微观企业组织形式,相比于单独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态,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更能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对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巨大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兴起,FHC发展迅速,并成为国际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FHC起步较晚,但通过FHC探索混业经营的路径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
学位
虽然在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已经终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相对贫困成为我国贫困的主要形态,并且呈现出复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贫困治理也相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村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生存环境脆弱,致贫因素较为多元化,在绝对贫困解决之际依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的基础还
学位
个体主义是指一系列强调个人自主、独立、自我依靠、个体成就的文化、价值观、目标和行为,而集体主义是指一系列强调内群体合作、和谐、相互依赖、群体成就的文化、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重要的经济学主题,个体主义文化通常被认为比集体主义文化更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个人竞争偏好,而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体主义文化更能促进社会危机情境中的社会遵从行为、鼓励私人提供公共品、促进民众的幸福感。鉴于个体主义和
学位
传统经济学分析范式中往往以金融中性论为假设前提,推论货币数量在长期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但随着各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的迅速发展,金融部门发生扭曲或大幅波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其中我国经济增长率跌幅更是超过30%。现有方法对经济金融危机预测的失效,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忽视了金融部门规模的不断扩张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的持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与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具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期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与当前环境污染现状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研究绿色税征收能否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学位
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以生产工序为主的产品国际分工体系在全球迅速重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成为当前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更是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对研发设计和零部件制造等战略环节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全球范围实施采购战略、构建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以获得高附加值,一直主导着“微笑曲线”的上下游,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尽管能通过承担外包参
学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形成跨境错位控制。跨境错位控制是指最终控制人与直接控股股东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中国作为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跨境错位控制现象也日益凸显。跨境错位控制对公司自身以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逐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因此,研究跨境错位控制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引导外资合理发展的着力点,并为公司制定跨境发展战略提供衡量标准,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热”虚拟经济和“冷”实体经济的“脱实向虚”现象,以制造业和重工业等基础产业为首的实体经济出现了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增速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的趋势,而同时期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却呈现出明显的逆周期上扬态势。在资本逐利动机的驱使下,众多实体企业为了赚快钱,无视所在主业的资源优势,一窝蜂地涌向房地产、金融等暴利行业,导致实体企业金融资产和经营资产的配置结构失衡,给我国
学位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行业变革与融合进程开始加速,一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试图扩大市场占有率、拓展业务版图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延展程度;另一方面,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也急于打破发展僵局,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机会。同时,中美“脱钩”与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叠加,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大量优质资产价格不断被低估,通过对这类优质资产的处置可以修正风险水平并通过市场化退出机制获取可观的收益。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