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视角下《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维尔纳和玛丽洛尔的成长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尼·多尔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青年作家之一,2015年他凭借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学者已从神话原型、生态批评、创伤叙事、成长主题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但作品中的空间特征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论文基于加布里尔·佐伦和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叙事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小说的儿童主人公维尔纳和玛丽洛尔的成长过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通过关注两位主人公所处的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论文试图揭示作者如何通过空间叙事来反映两个儿童的成长历程。鉴于儿童所处的地志空间、社会空间等外部因素都会对其心理发展有所影响,而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自身心理空间获得成长的决定因素,论文分析认为安东尼·多尔对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多层次空间叙事建构最大程度地容纳了二战所激发的创作上的丰富想象力,拓展了小说艺术的错综复杂性,探索了儿童个体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密切相关性。论文第一章在介绍了作家作品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阐述了空间叙事理论及其与主人公成长研究的相关性,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中分析了维尔纳和玛丽洛尔在战争环境下成长的地志空间。地志空间的变换使孩子们失去了稳定的生活,颠覆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原有认识。维尔纳为了追求梦想离开生活的矿区却被迫走上战场,最后在圣马洛找到了救赎之光。玛丽洛尔为了躲避战争的侵袭被迫逃往圣马洛,祖父的房子见证了她的成长。第三章聚焦主人公们成长所处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中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维尔纳的思想虽然受到社会空间中纳粹意识形态的侵蚀,但与妹妹尤塔和朋友弗雷德里克的相处为他看清纳粹的邪恶本质以及实现自我认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玛丽洛尔则在亲人的亲密陪伴和引导中思想日渐成熟,主动承担起传送情报的责任。在这样的基础上,第四章继续从心理空间探究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维尔纳在经历了自我麻痹和内心挣扎阶段后终于迎来了良知的觉醒。玛丽洛尔则从一个脆弱的盲女成长为内心强大和勇敢的独立个体。最后论文在结论部分重申维尔纳和玛丽洛尔的成长空间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但是他们最终依靠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并获得了心理上的成长;安东尼·多尔对二战背景下儿童这一社会群体成长主题的空间叙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战中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艺术表达和思想认识上所取得的较高成就。
其他文献
本文以儒家文化为切入角度,揭示唐浩明历史小说的丰富内涵。围绕唐浩明历史小说“书写了什么样的近代儒家文化转型”、“如何书写近代儒家文化转型”等问题展开探讨。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呈现了近代儒家文化的转型,在文本的张力中彰显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这种文化转型的呈现并非是全景式的,而是片段式的,给读者见微知著的窥视角度。它具体表现为近代儒家文化观念内涵的嬗变,有传统道器观念的变革、中体西用理论的出台、君主观念的
学位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一位真切思考人类命运的写作者,他的小说不仅洞悉繁芜的生活现实,而且表露出对人类生存这一本源问题的关怀。冯内古特看到人类生存现状的尴尬不堪,以其特有的道德眼光描绘了后现代社会中恐惧不安的人类主体。在对冯内古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对冯内古特小说中人物主体性危机进行探讨,提炼冯内古特文本世界所展示的后现代人类的主体性多维度裂变
学位
美国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因其作品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和阿富汗地域特色,而被认为是阿富汗的代言人。虽然其笔下的异域书写是他作品畅销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作品最成功之处却在于他对人之存在的思考。在文本中,胡赛尼并非单纯界定存在,而是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社会)、人与国家三个关系维度来为存在圈定活动范围,在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中寻找人的本质特性及价值意义。人与自
学位
谷崎润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1886-1965)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本文以美学视角分析谷崎作品,从风格入手剖析不同时期的美学特质及背后潜藏的美学思想,并从文本出发研究谷崎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特征及成因,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谷崎的美学思想。纵向来看,本文认为谷崎美学思想呈现出从“恶魔美学”到“古典美学”再到“死亡美学”的动态发展过程。谷崎的“恶魔美学”受到西方唯美主义和日本传统女
学位
华莱士·斯蒂文斯的诗极为强调人类的经历与体验,他的诗沉迷于感官世界的美并将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使诗歌具有了听觉感受性与视觉想象力,表现出鲜明的感官体验性。斯蒂文斯的诗对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极具表现力与想象力的诗歌语言能把藏匿的现实揭示出来从而创造一个新现实,想象力的创造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能够赋予世界以秩序和意义。斯蒂文斯对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看法使其诗歌具有了一种虚实和谐
学位
作为20世纪的西方现代诗人之一,威斯坦·休·奥登是一位智慧的旁观者,对视觉艺术有着独特的审视和解读,并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格敷词性质的诗歌。这类诗歌连结了语言与图像两个维度,具有跨媒介、跨艺术的性质,然而在以往的奥登研究中他诗歌中的艺格敷词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选取奥登的《美术馆》《阿喀琉斯之盾》《夜邮》《寓意之景》等11首短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系统分析这些诗歌对绘画、雕塑和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转化或改
学位
身为女性作家的苏珊·桑塔格在现实社会中对女性的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大关切,这一关切在其具有半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中得以体现。用创伤理论视角对桑塔格短篇小说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聚焦女性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桑塔格在不同时期对女性生存的思考。本文以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为基础,对桑塔格短篇小说《朝圣》《中国之行》《心问》《宝贝》《旧怨重提》和《美国魂》进行详细解读,通过分析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中所经受的创伤和治
学位
《敌后武工队》是河北作家冯志所著的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在同类革命历史题材中具有代表性。这部小说出版后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并且《敌后武工队》也曾被译成英、俄、日、朝鲜、哈萨克等多国文字出版,其英译本Behind Enemy Lines于197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敌后武工队》是中国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但是在国内暂时还未发现关于《敌后武工队》
学位
“国才高端”焦点辩论任务主要考察考生在理解所给材料观点基础上进行辩驳的能力,其所考察的能力在新近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中已经被定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考生认知过程是否体现了这一能力的综合考察需要从其在考试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行为进行探究。考生策略行为是指考生为了改进语言使用,提升作答表现,采用有意识的想法和行为去处理信息以及管理认知过程,这一行为反映了考
学位
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凭借《狼厅》《提堂》《镜与光》这三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声名大噪。希拉里·曼特尔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作家,她的三部小说中服饰细节贯穿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在《狼厅三部曲》中,作者以托马斯·克伦威尔的视角讲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生动地还原了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都铎王朝。本文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了三部作品中的服装符号。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不仅是个人遮盖身体的日常必需品,也是个人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