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现代性”视域下丝路审美共同体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m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发展,共同体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代理论家、思想家关注的重点。鲍曼以其“流动的现代性”的独特视角对如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省与批判,从对全球化、个体化、共同体主义的思考中形成了批判性的共同体理论,分析了共同体范式的转型,指明了个体的不安、认同的离散、共同体间的隔阂、两极分化、以及全球性共识的缺乏等流动性带来的严重问题。从鲍曼批判性的理论视域出发,“共同体”有着诸多张力与问题:放大共同体的“同一性”会导致极权主义的危机,而将“差异性”的绝对化则会窒息个体、共同体之间的交流;“自由”与“安全”的矛盾,使得共同体在以邻为壑与散乱无序之间摇摆;消费者社会以审美感知构建了“审美共同体”却无法让其持久与稳定,碎片化的经验与瞬时的感知无法完成共识与责任的构建;大量“新穷人”“废弃物”和“陌生人”成为游离于共同体边界之外的存在。以鲍曼的批判视域为参照,通过对丝路审美文化属性的拓展,“丝路审美共同体”将不同文化动态、间性地整合,通过对话、交流、谈判的平台达成共识,调和同一与差异的难题;以包容共通的原则,以审美共通形成情感结构的相通,形成基于审美感性的“公共领域”,来联合不同个体、不同共同体,平衡自由与安全的矛盾;以敞开生成的特点,通过审美文化的旅行而跨界生产,通过审美的否定性力量与文化的融通生产摆脱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平等开放的态度,将“陌生人”与“废弃物”作为异质性存在纳入共同体中,成为丝路审美共同体不断完成自我更新的动力。在此意义上,将鲍曼对于共同体的批判反思与“丝路审美共同体”研究相结合,为共同体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结合点和实践生长点;而在“丝绸之路”这一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全球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物质、行为不断互动的活态场域中,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下纵深推进“丝路审美共同体”的研究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其他文献
地名作为一个地域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的映射,具有丰富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对旅游汉语学习者或在华留学生来说,地名是其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论文旨在从中国地名这一文化符号入手,探讨旅游汉语中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研究。论文按照“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思维逻辑,依次论述了中国地名与旅游汉语教学的关系、“地名-汉字”教学、“地名-文化”教学、“地名-汉字-文化”融合教学四个部分的内容。在综述论文
学位
《自邇集平仄編四聲聯珠》(1886)(以下簡稱《四聲聯珠》)是晚清時期一部“問答體”式的域外漢語教科書,由日本軍官和滿族漢語教師合作編寫。全書涉及內容極爲廣泛,真实地反映了當時的北京话口語以及部分語言接觸現象。本文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其中的词汇进行穷尽性分析和描写。主體部分內容如下:緒論部分介紹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現狀與選題緣由、研究意義與方法。首先對該文獻的編寫背景、語料情況作了說明;其次圍繞“
学位
对外汉语行业的发展给对外汉语教师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留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古风”歌曲具有独特的中国式美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首先对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其次对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再进行
学位
本文以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与Tobias“三阶段”模型为理论依据,研习前人汉语课堂焦虑量表,以自制《线上汉语听说课焦虑量表》和《线上汉语听说课焦虑应对方式调查表》为研究工具,利用SPSS26.0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研究了泰国菩提善中学高中生线上汉语听说课整体焦虑水平,以及在输入阶段、加工阶段、输出阶段焦虑程度;在对学生的焦虑状况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引起学生焦虑的原因分为两个方
学位
如何将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下的国际大环境来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中,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一步。本文以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为立足点,以在咸阳师范学院实习期间对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研究为具体教学案例,通过一学期对贾平凹文学鉴赏课堂的课堂观察,有序开展以贾平凹文学作品为主体材料的语言教学分析,同时以陕西部分高校为调
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专业的学科性质、热点领域、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也能体现出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切入点,从选题主要视角、选题主要类型和选题研究内容三个层面,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近十年甘肃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总体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了分析,且将其与京沪地区高校的论文选题进行了横向比较
学位
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歌德学院和孔子学院一样都是非营利性教育公益组织机构,由歌德学院总部、国内分院和国外分院三大部分构成。歌德学院总部负责为各分院的前期发展制定规划和做出布局,提供部分资金和技术支持;各个分院有充分的课程设置、师资
学位
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动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空间视角按照位移功能对动词进行语义语法研究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具有现实空间属性的动词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辨析动词的空间性质、空间特征,描写并解释现实空间动词常规空间特征和非常规空间特征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旨在寻求动词空间视角的分类系统,探究动词的现实空间属性与其他成分存在制约关系的深
学位
在丝绸之路宏大的历史地理空间中,包含物质、图像、文本、行动的审美文化在其间往复流通。审美文化在丝路沿线的传播和交汇展现和促生了人们共通的审美情感,在传承深厚文化积淀的同时不断孕育新的审美文化形态。异质性审美文化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使得这一审美场域成为不断熔铸生成的民心相通、人文化成的审美共通体。论文以让-吕克·南希的“与在”思想为研究视阈,发掘其对建构丝路审美共通体的理论价值。南希重
学位
作为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问题早在生态批评发展之初就进入生态作家们的写作视域中,动物的形象表征、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保护等都是其关注的要点。生态批评在自身的理论发展中不断吸纳有关动物研究的理论,如动物书写、动物伦理、动物符号、动物想象、动物权利、伴侣动物等,逐渐形成独立的批评范式。论文试图梳理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过程中动物问题的不同向度,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二者新的意义联结。论文主要包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