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将通过微生物培养试验、体外模拟发酵试验和饲养试验,研究酵母菌、乳酸菌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产奶性能的影响,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复合益生菌制剂在室温存放过程中活菌数变化规律本试验用的微生态制剂由乳酸菌、酵母菌复合而成,其中乳酸菌数不少于106cfu/g,酵母菌数不少于1012cfu/g。每隔一个月测一次活菌数,持续7个月。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合益生菌活菌数量下降速度逐渐变缓,维持在1.0×1011cfu/g左右。2复合益生菌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分为4组,分别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发酵底物为羊草,每组发酵72h。Ⅰ为对照组,不添加复合菌,Ⅱ、Ⅲ、Ⅳ为试验组,分别加入0.02g、0.2g、2g的复合菌,其中活菌数分别为108、109、1010,每组3个重复,每个瓶中放3个尼龙袋,每个尼龙袋放2g羊草。分别在发酵6、12、24、36、48、60、72小时取一个发酵瓶测定瓶内发酵参数,研究复合益生菌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Ⅳ的平均pH值与对照组Ⅰ相比降低了5.44%,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Ⅱ、Ⅲ平均pH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组Ⅱ、Ⅲ在发酵24小时后,试验组Ⅳ在发酵6小时后,各时间点NH3-N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Ⅱ在整个发酵过程中BCP浓度与对照组Ⅰ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Ⅲ在发酵24小时后,试验组Ⅳ在发酵12小时后,各时间点BC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5);试验组Ⅲ、Ⅳ的乙酸、丙酸和丁酸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在体外培养72小时后试验组Ⅲ、Ⅳ的DM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Ⅰ(P<0.05)。结果表明:添加活菌数1010的实验组Ⅳ能够改善瘤胃体外发酵功能。3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头体况、胎次、泌乳日龄、产奶量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组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添加复合益生菌的日粮。试验期为70d,其中预试期10d,正式期60d。在试验第0d、30d、60d采集乳样测定初始乳成分,共采集3次。比较和分析2组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提高了4.67%,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干物质和乳脂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2.8%、13.8%,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体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而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乳蛋白率差异不显著(P>0.05)。4复合菌对奶牛后肠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在饲养试验第0d、第30d、第60d,采集粪样进行酵母菌和乳酸菌培养,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奶牛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60天后,试验组后肠每克粪中乳酸菌的数量明显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后肠每克粪中乳酸菌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