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完善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iao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愈发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物种锐减、河流干涸等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峻。如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为各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国也不例外。然而,中国的环境立法焦点更多集中于污染环境致人权益受损的问题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本身的救济。因此,2015年底我国创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以下简称“磋商制度”),并在七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之后于2017年底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当前我国的磋商制度方兴未艾,较为笼统的规定使得该制度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磋商制度优势的发挥,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所以有必要对该制度作进一步探索。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同类对比法来研究磋商制度。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文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磋商制度的内涵逻辑。首先对当前与生态环境损害有关的表述及其含义进行辨析,主要有“环境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生态环境损害”,并明确本文所指的“生态环境损害”仅限于对生态环境这一公益本身的损害,无关私益。在此语境下,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和政策文件,对磋商制度的概念作个初步界定。其次,分析磋商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加强对该制度的整体理解,主要包括必备要素和可选要素两个方面。最后,从涉及公共利益、程序前置性、需被实时监督三个维度来分析磋商制度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检视磋商制度的现状和问题。立法缺失、政策性文件效力低等现状使得磋商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找出这些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主要体现在:其一,在磋商的法律性质方面,究竟属行政性质、还是属民事性质、又或者是复合性质,当前并不明确。其二,磋商主体范围的设定比较局限。其三,磋商程序从启动到终止再到后评估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之处。其四,磋商运行时公众监督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作用受限、磋商信息公开规则笼统。第三部分从理论与现实基础两个层面来对磋商制度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生态公共产品理论、环境法利益衡平理论分别为政府行使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磋商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传统环境行政执法的乏力以及环境诉讼的高成本低效益则为磋商制度的完善奠定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介绍并借鉴域外相似制度的经验。对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相似制度的立法和实践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完善我国磋商制度有益的经验启示。第五部分是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建议。具体建议有:在磋商的法律性质界定上,应突破“非公即私”的思维,将其认定为融合公法与私法的复合性质说。在磋商主体方面,应考虑将省、市级政府下设职能部门、检察机关纳入赔偿权利人范围;将间接行为主体、环境责任保险人、环境修复基金组织纳入赔偿义务人队伍中。在磋商的程序问题上,主要从磋商启动与终止、次数和期限、后评估、磋商协议履行诚信评价五个内容予以规范。同时建议增设公众参与程序、细化磋商信息公开规则来加强公众对磋商运行的监督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以空前规模在网络世界被获取、储存、传播乃至分析,这使得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大大提高,还可能为其他下游犯罪创造犯罪条件,严重危害社会稳定。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响应中央、省、市的部署要求,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姓名、联系方式、住址、行踪轨迹等公民个人信息的排查与登记工作愈加频繁,全体公民的个人信息以空前规模被记录于各
学位
行政惯例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也是一种不成文法规范。在行政诉讼活动中,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法院适用行政惯例的案例并不少见。通过研读司法裁判文书,发现行政惯例在司法适用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法院适用行政惯例的积极性更高;司法参与主体适用行政惯例时,有的将行政惯例作为事实证据来适用,有的将行政惯例作为规则来适用;行政惯例以行政程序性内容为主导,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法院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对行政
学位
“适当引用”的判断标准是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领域的重要课题。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并没有对“适当引用”的判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著作权合理使用中“适当引用”判断标准亦存在分歧,裁判者难以对作品引用行为是否构成“适当引用”做出统一的具体解释规则。鉴此,本文围绕著作权合理使用中“适当引用”判断标准这一核心问题,在明确“适当引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适当引
学位
环境利益是环境危机时代新型的法律利益,应得到整个法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其中刑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刑法学界学者从“环境犯罪的法益”角度对“刑法的环境保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所持的生态观不同,学界就“环境犯罪的法益”这一问题的争议较大,未达成统一清晰的认识,出现上述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学界尚未厘清“刑法展开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为何?”以及“环境利益的内在机理为何?”等相关
学位
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允许违约方解除合同之案例后,学界对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之争议日渐激烈。本文认为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为破解合同僵局之最佳路径。故以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为选题,于实践层面可解决合同僵局问题,于理论层面可发展我国合同解除权规则,于立法层面可解释并衔接适用《民法典》相关条文。本文旨在论证违约方合同解除权之命题为真,并探究其权利属性及适用规则。首先,应明确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命题提出之缘由。本文梳理违
学位
药品作为一类特殊的产品,事关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世界各国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做了严格的规定,起初药品主要是由专利制度进行保护,随着药品专利保护制度的成熟,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作为一类新型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应运而生。一方面,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激励着药品研发企业研发新药,不断研发的高质量新药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用药需求,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而另一方面,药品研发企业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关键的药品
学位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贸易活动频繁地发生,债权的重要地位日趋显现。过去对债权的保护限于合同法范围,如今已难以适应实际需要。有鉴于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债权,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立法上看,当前《民法典》删去此前存在的争议条款,为侵权法保护债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在实践中适用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三人侵害债权由何种要件构成以及行为人如何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尚有争议。针对当前
学位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担保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其效力得到了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普遍承认。但近年来公司越权担保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公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对外担保制度,但因该款的性质存在争议,相对人是否负有审查担保文件的义务未予以明确,不利于对公司及其股东利益的保护,司法审判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影响了担保合同的效力。为完善越权担保中相对人审查义务理论,统一司法裁判,提高法律公信力,笔者
学位
在建设体育强国,依法治体背景下研究运动员形象权保护,对维护运动员正当与合法权益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没有形象权制度,已有的法律规定也拘泥于调整范围不能提供全面的保护,利用无限制产生归属不明、收益分配不平等问题。因运动员形象权具有财产属性,且信息公共属性突出,现有的人格权、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覆盖面不足,“知情同意”机制的实际效力也存疑。因此,拟在运动员形象权保护范围、利用限制、保护方式上作出安排,完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慢慢被嵌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分析框架。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范式从“保护竞争者”向“保护竞争”转变。为适应市场竞争发展需要,2017年我国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引入独立的消费者利益标准,并增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互联网专条”。但由于缺乏具体规则指引和相关理论指导,在涉及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背后的利益权衡时,司法机关对于是否应当考虑消费者利益以及如何考量消费者利益仍存在分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