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与回归——苏童小说逃亡主题分析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逃亡是苏童小说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苏童小说作品中有关逃亡主题的文学叙事有着极为丰富的、个性特征突出的表现方式和典型的总体特征,遵循文学评论与相关学科理论框架为支撑,将苏章小说中逃亡主题的文学叙事进行了归纳和分类。总体上,苏童笔下这种逃亡主题的表象特征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即逃亡方式、结局以及逃亡的内在原因。逃亡方式主要有:逃亡主体面对灾难的俗世逃亡,重在体现逃亡者身处灾难、战乱之类的现实困境之中,努力寻求生存自救、个人发展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求索过程,这一类的逃亡行为有较明显的主动性;寻觅认同与归依感的精神性逃亡,重在体现逃亡者对内心信仰与生活理念的执着坚守与隐忍自闭,在逃亡行为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大多表现为委曲求全不成才被动寻求突破自救。逃亡结局表现为:逃亡历程的不断失败。体现为逃亡——回归——再逃亡这一悲剧性的回环失败却又不断执着抗争;逃亡主体的宿命死亡。众多的逃亡者都在不断地演义着生命耗尽而死的历程,这是对生命存续现象的再现,而苏童的着重强调死亡更侧重于叙写以死对抗现实,以死的结局反观生的过程之重要。在分析其逃亡的方式与结局的基础之上,研究得出其逃亡的内在原因:逃亡者直面恐惧采取不断地逃离与抗争;逃亡者主体欲望的驱使与角逐。这两类原因呈现为一定的递进关系。最后,在苏童小说文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思潮与社会现实,通过对作品表现出来的逃亡主题进行个案研究与整体把握,发掘出苏童小说逃亡主题的深远意义——无家可归的失落和回乡之路的执着寻找。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寻根文学的痕迹——文化寻根;梦想中的快乐乡村与对城市生活的厌恶逃离;还乡感——寻找心灵的家园。
其他文献
城市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性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城市具有相通之处,而分开独立地来看,每一座城市又可被视为所在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储藏所。因此可以说城市是一种多元
“七七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难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变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坛涌现了一批直接表现该事变及其引发的中国抗战现实的文学
当一个收藏家面对平生见过的最美丽天平的时候,他会怎样做?当四个收藏家围绕在这个最美丽的天平周围,但却不知应该怎样使用它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做?尝试着试图移动各种手柄。
韦利(Arthur Waley,1986-1966)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翻译家之一。《中国诗一百七十首》是韦利第一本英译中国古诗集。本文以《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为研究对象,认真考证
论述了现浇框架结构工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分析了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The main qual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cast-in-situ frame s
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基本活动经验”作为课程目标被明确提出,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数学活动经验不像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思想那样客观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达的主观态度。汉语中,情态动词是表达情态意义的词汇手段。“必须、得、应该、要”这四个情态动词在语用上表示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仅为中国戏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之源,更以传承至今的忧患意识、史鉴意识和伦理观念为之孕蓄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华夏历史长
新课程传达出的理念是既要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改进物理的复习课教学,把握高考物理命题走向、提高物理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