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区的宗教可以分为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两大部分。其中本教就是藏地土生土长的藏族人的本土宗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教文化最能反映藏族人及藏族文化的特点,本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梳理本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本教的特点是藏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纵观本教发展历史,整体而言,本教可以分为早期的斯巴本和后期的雍仲本两大部分,早期的斯巴本与汉族道教、羌族释毕、彝族毕摩、纳西东巴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后期的雍仲本又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岷江上游地处康藏多民族、多宗教接合区,即都江堰至松潘的国道213线之岷江流域、2008年“5.12”汶川震灾区。自古以来,都江堰至松潘是中原通往西北的主要通道,沿途有映秀、汶川、茂县、松潘等历史古镇,有藏族、汉族、羌族等诸多民族,他们有些信奉本教、有些信奉道教、有些信奉释毕等。多少年来,那里的人民为边区稳定、国家建设做出过积极贡献。都江堰至松潘全程与滔滔岷江为伴,这条线风景优美,文化灿烂,被誉为藏彝走廊、大禹故里、川西门户、成都平原的后花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正确处理全球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的需要;是进一步阐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之特点的需要;是推动藏羌汉等多民族、多宗教关系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需要;是为“5.12”灾后重建工作中如何抢救、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为“3.14”以后如何加强各民族文化关系研究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之需要。
   富有远见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本教对各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如十八世纪图官·洛桑却吉尼玛关于本教与道教的关系研究(《宗教源流史》,第三章),以及后来王尧的《汉藏民族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吴均的《论本教文化在江河源地区的影响》、潘显二的《黄龙地区宗教文化初探》、朱越利的《藏传佛教和道教》、卡尔梅的“洽龚宰楞美与孔子关系研究”等。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涉及岷江上游本教文化研究的史志类有二十余种,文献类和论著类各有十余种。史志类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松潘县志》、《阿坝州志》等。论著类如卡尔梅“藏人的祭山习俗研究”等。文献类如“川西本教现状调查”、《雪宝鼎》(藏文)等。论文类仅就本教与道教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就达十余篇。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间有数千年的渊源史。然而,迄今为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站在边疆稳定、科学发展的高度,从民族渊源的角度、地缘因素的角度、宗教关系的角度直接研究岷江上游本教之历史与现状者几乎为零。
   本课题以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为切入点,面对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自己身为本地人的贴身体验,利用民间专业人才和民间文献资源,挖掘岷江上游古藏文文献、新近考古发现、濒危口碑资料等,运用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翻译学等诸学科交叉的方法,置身于岷江上游藏羌回汉诸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系统梳理了岷江上游本教传承的历史背景、明确了岷江上游本教文化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勾勒了岷江上游本教历史的发展进程,归纳了岷江上游本教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本教、佛教、道教、释比文化等关系研究,揭示了岷江上游本教的特点及其深层成因,证明了加强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对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填补了通过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等多维视角,系统研究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空白。
   研究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由分割走向一体化的文明整合和创新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民族文化间交流的频率日趋提高,交流的领域日趋扩大。所以,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通过新的参照系、新的语境、新的视域加强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研究。
   在传统的藏学研究中大多认为,藏古文明源于古印度、或源于古波斯、或源于中原。然而,大家知道,本教是藏族的本土宗教,其历史理应与藏民族的形成历史同步。自古以来,岷江上游是本教的大本营,通过对岷江上游本教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发现,从本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岷江上游的本教可以分为斯巴本和雍仲本两大类,斯巴本从是否可以牲祭的角度又分允许牲祭的斯巴本与禁止牲祭的斯巴本两大类。允许牲祭的斯巴本可以分为藏族本土的斯巴本和藏族以外的斯巴本等。禁止牲祭的斯巴本又包括非典斯巴本和入典斯巴本两大类。通过对三星堆出土文物和天师道形成历史的的藏文化解读,发现岷江上游藏文化的传播历史可以上溯到4740+115到4075+100年之间。雍仲本教在岷江上游的传播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安多三圣人时代。十一世纪的安多三圣人到十六世纪的琼擦·雍仲丹贝坚赞(1517-1568)时期是注重个体修法、传播抑恶扬善等基本法门的阶段,十六世纪的琼擦·雍仲丹贝坚赞到十九世纪的格西丹增罗珠(1889-1976)时期是提倡严守戒律、研修结合的高峰时期,十九世纪的格西丹增罗珠到二十世纪的格西噶让达尔基(1926-1989)时期是岷江上游的本教继往开来走向世界的时期。
   从文化关系的角度看,本教与道教、佛教、释比文化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中,从本教与道教的关系来讲,巴蜀自古系藏彝走廊,那里盛行本教,巴蜀是天师道的发祥地,本教是天师道重要的思想渊源。本教对天师道的影响早于道教对本教的影响。古代的藏汉民族在崇尚天界,追求长生不死,相信肉体可以升天的思想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本教与释比文化关系的角度讲,释比文化深受斯巴本影响,同时目前藏区遗存的斯巴本与释比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斯巴本与释比文化比较研究对重构斯巴本,阐释释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教与佛教的关系来讲,如果岷江上游存在有别于汉传佛教且叫藏传佛教的东西存在,那只能是佛教化了的雍仲本和本教化了的佛教,换句话说,岷江上游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佛教和本教的相互影响,相互影响越深、其特点越突出,其特点越突出定冠“藏传”二字的必要性就越显强烈。如果说,岷江上游所谓的雍仲本与钵第教统称为藏传佛教,那么未曾被雍仲本与钵第教规范,却又普遍存在于藏人或与藏人相关民族中的不知名的民间宗教理应就是世称斯巴本的远古本教。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雍仲本是藏传佛教最典型的代表。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岷江上游的本教具有自然的原始宗教的特点,又有人为的神学宗教的特点。岷江上游本教自然的原始宗教的特点主要集中于斯巴本,即斯巴本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藏文化原始性的一面和被藏化了的汉文化的一面。岷江上游本教人为的神学宗教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雍仲本,即雍仲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信仰素质、文明素质、组织素质等特点,究其成因主要缘于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从岷江上游本教的信众及其信仰的角度看,信众主要以藏族、羌族以及少量的汉族和回族构成,但主体是藏族,羌族只占有近千人。大致讲,岷江上游本教信众最普遍的价值观涉及临时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两大方面,临时价值观是相对于终极价值观而言的,临时价值观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信众自尊自立自强不息、和谐共荣爱国爱教;终极价值观承认佛本无别、抑恶扬善、追求涅桀。
其他文献
积极的入世精神、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自觉的担待意识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儒家思想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可以概括为“名教之乐”或“内圣外王”,这是历史上的儒者们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儒家思想之所以是思想是因为它不仅有理想,而且还有理想赖以依托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则是儒家思想家们所普遍选择的用来证明他们的理想的超越性的切入点,儒者们希望通过将人事与天道相联系的方式,来证明儒家伦理理念的永恒性与超越性,《中
学位
民间信仰是一种为中下层民众所接受并信奉的具有一定民族性、地域性的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信仰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正统宗教不够发达的传统农村地区中,民间信仰是普通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作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文化载体的宝卷,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讲唱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对于了解元、明、清时代中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具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几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给政治哲学和政治哲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关系和正义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研究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国际政治的发展状况。现实主义者一直强调主权国家是国际交往行为的主体。但是,国家总处于一种国际无政府状态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安全困境”的深渊。理想主义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相信通过发挥道德的作用能够建立友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作为传统的理想主
20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高雅文化屈从于商品生产逻辑,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并逐渐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这种现象已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对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的反思。法国的理论家们则着手进行着对大众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批判,他们想利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来对大众文化中的符号进行分析和解码。反观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史,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如下结论
莫里斯·迈斯纳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国外“毛泽东学”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学术影响,以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表达而著称。本文介绍了他的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性于史上本就是一个诉说不清的话题,虽有诸多思想家不断投身其中,但由于人性自身所具之特性,因而难有彻底解决之可能,此正是其恒久魅力之所在。  往昔,诸学者一谈及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莫不以孔、孟、荀之“三段论”为要,且易以善恶之伦理范畴来界定之。然,随着上博简、郭店简诸出土材料的重见天日,再加上其中存有对于人性的新阐述,故而,近年来,诸学者便以此材料为基础与依据,对于先秦儒家人性论展开了新的研究,
学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办法。但是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能源等危机。受西方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影响,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生产力困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能够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困境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
学位
本文以自由问题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重要著作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把黑格尔的法哲学置入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上,并对其理论背景进行了学术上的清理,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课题是要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并重构自由原则。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真实动机,即揭示黑格尔法哲学中所表达的思辨自由观的内在理论缺陷,并为自由寻求现实的基础与道路。围绕这一主题,本文
本文主要研究以赛亚书40-55章(第二以赛亚)中四首“仆人之歌”(42:1-4:49:1-6;50:4-10;52:13—53:12)。普遍的观点认为第二以赛亚,与公元前587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的民族和国家灾难相关。第二以赛亚的产生,是对以色列被掳巴比伦处境的回应。以色列人的被掳,在以色列社会政治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美索不达米亚外邦的神学背景,以色列对自己的神学有着相关的溯源和反省,在神
学位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北宗”法脉,而又对“南宗”思想有着继承。他以儒入道,对阳明“心学”有较多吸收。他主张性命双修、三教一家,提倡以世间法修出世间、“道”“德”兼修、功行双践,其思想对清代道教的民众化有很大的影响。  在结构上,本研究分绪论、正文与结论。  在绪论部分,主要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现状、“信仰”与“教化”的概念分别作了阐述、综述与界定。  正文部分划为五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