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贝尔马克思学重新评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马克思学研究形成一股新思潮。吕贝尔作为西方马克思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马克思学历史进程中有极为重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关于吕贝尔马克思学,国外学界研究存在二重性,西方马克思学家赞同吕贝尔的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学者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的影响,国内学界早期采取简单否定的大批判,近些年批判的同时开始反思,但目前研究成果极为有限,专门研究甚微,虽总体上趋于认同其文献学贡献,但未见具体文本的研究,至于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重要问题更鲜有涉及。本论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掌握新资料的基础上,努力追寻一种新方法,即对吕贝尔马克思学采取“一分为二、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文献学研究——基本理论观点”两个层面。对于其文献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要充分肯定,努力借鉴;对于其打着“非意识形态化”口号提出的基本理论观点,则不要盲从,应注意分析批判,有所扬弃。与这种新方法相应,本文分为上下两篇结构,上篇主讲吕贝尔马克思学文献学研究成果,下篇具体分析吕贝尔马克思学基本理论观点。
  上篇分五章阐述吕贝尔马克思学文献研究两大成果:第一章关于马克思著作目录学编辑的缘由、内容、方式及历史评价,在当时西方极其缺乏马克思研究资料的背景下,吕贝尔第一个以比较周全的编排体系编制出版了较完备的马克思著作书目,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第二、三、四、五章关于马克思著作集四卷本编辑动因、特点以及文本体系概况、内容和评析,展现了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文本的体系和内容,从中判断出吕贝尔的贡献与局限。
  下篇五章论述剖析吕贝尔马克思学思想观点五个方面:第六章,他强调了马克思思想来源的多方位、多角度,主要论述了圣西门学说、英国政治经济学说和黑格尔学说对马克思的影响,问题是对马克思理论独创性认识不足。注意到马克思历史发展观、异化观和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渊源关系,但一些反黑格尔的看法有失偏颇。第七章,他提出1843年马克思离开黑格尔哲学,向政治经济学方向转移,1844年马克思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大体趋势看,这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思想中哲学、政治经济学难以完全独立分开。第八章,他正确强调了马克思“六册计划”创作构想一以贯之的连续性,有其深刻独特之处,但没有发现前后时期一些改变,否认《资本论》创作思想的发展变化,削弱了马克思的理论深度。第九章,他提出斯宾诺莎民主观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民主观的连续性,把马克思共产主义解释为人本主义,是有意义的,但未充分考虑马克思民主观与时代社会大环境民主气氛紧密相关性,自由主义民主观念与共产主义民主观念如何相融合,人道社会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根本转变,存在重大缺憾。第十章,他从空想社会主义、巴黎公社和市场经济角度,提出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问题有深层意义,但把马克思社会主义本质说成是乌托邦、否定市场经济,还认为巴黎公社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基础等基本观点,则是根本错误的。
其他文献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随着科技的兴起和信息媒介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开始通过经济领域渗透到文化、交往、道德等等日常生活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回避的责任。鲍德里亚则从社会历史进程角度置疑马克思主义回答这些新兴问题的可能性,宣判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已经过时,试图通过符号逻辑批判模式展开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批判,并构建超真实世
宇宙万物就是时空的展开,地球万物是时空时光的展现。以今本《易传》为切入点,发现《周易》经传的源头乃“大道性情世人时空整体论”。其性是“真”,其世是“备以和”、“通而不入”、“万物万性”、“爱亲尊贤”(“禅让”、“孝”),包括尧舜禹夏商周六代。其人是帝、王、后、贤、圣人、君子,其情是“象类”、“变通顺时”、“直正大”,其发展趋向是鲜活的现实在整体中相因消息“日日新”,不断开拓新的时空。“大道”是上古
学位
本文采用“焦点—视域”式的研究思路对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早期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中展示的空间现象学进行了论证性重构,重点考察了“现象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在《知觉现象学》中的诞生过程,并根据空间现象学的内在逻辑结构分别探究了现象空间的主要特征、存在论基础以及客观空间的现象学构成等问题。  通过将“空间概念”作为焦点放回到《知觉现象学》的思想视域中,本研究重构了梅氏空间现象学的三个关键论证:  (1
学位
本论文对于斯宾诺莎哲学的研究,将突出力量概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把它视为贯串其体系全体的核心要素,在这个基础上,以实体—属性—样态的斯宾诺莎形上学固有逻辑结构为纬,以及在此三重结构中的力量展开为经,说明斯宾诺莎哲学动力论(Spinozan Dynamics)观点的实质含意。此外,透过动力论观点的凸显,本论文将进一步阐明斯宾诺莎哲学中力量的本体论(ontology of power)和力量政治
学位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梁赞诺夫的研究都极其薄弱。这位在20世纪初期享誉世界的马克思学家,自1931被罢黜莫斯科马恩研究院院长之职、开除出党后,便完全脱离了学界的视野。作为我国第一篇对梁赞诺夫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本文主要揭示梁赞诺夫毕生的两大历史功绩:第一,梁赞诺夫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简称MEGA1)的开创者;第二,梁赞诺夫是旨在
本文尝试探讨了社会保障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而得出其基本原则,以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提供依据和标准。现代社会保障的首要伦理依据是正义,只有建立了正义的制度,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保障。社会保障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基本权利和义务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平等和自由、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冲突。此外,正义与运气也常常是对立的
学位
老子目睹了春秋末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即“天下无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人们应当如何生存以及君主应该如何管理社会等问题。为此,他先观察并反思了“传统”、“世界”和“人”。首先,对“传统”的反思,主要指的是对西周春秋时期“有为”文化及其相关思想的反思。对此,老子基本采取批评的态度,但也有继承与发展。通过探讨“无为”思想的渊源、老子哲学中的道物关系、君民关系以及
学位
以合理性作为关键概念去理解并进而统合韦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以及宗教社会学中的相关研究是一个适当并且可能的路向。  合理性是韦伯规定社会行动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他那个时代,韦伯既反对将社会学按照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评判;又反对将社会学等同于历史学,仅致力于对个别的文化性行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社会学乃是追求经验事实的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一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如此发生,是因由科
20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和罗素在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场争论。他们分别作为英国唯心主义和分析哲学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哲学背景下详细阐述了对关系的理解,并相互进行了讨论。这场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在两个问题:其一,关系是否是实在的;其二,关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本文力图澄清这一争论。  其中对于问题一,布拉德雷否认关系的实在性,会认为借助关系理解的世界是矛盾的,而实在是没有矛盾的和谐完满的全
学位
本论文就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哲学意蕴、当代意义,五个方面做出了哲学底蕴的初步论述。  一、本文所针对的问题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一个重要但是研究薄弱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它作为“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但是后人研究薄弱。马克思认为它有经济学、哲学双重内涵,意味着要在个人和社会、个别和一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哲学高度对劳动进行二重性区分,并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