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DTPA的合成及其对消化道核素沾染早期促排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和乙二醇壳聚糖(GC)通过有机合成、化学交联等方法,合成乙二醇壳聚糖-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C-DTPA),并对其在细胞及动物水平的相对安全性做出评价;通过体内促排能力的观察,为研制消化道核沾染早期促排剂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离体组织器官荧光成像,探究其体内代谢分布过程,明确其在消化道沾染放射性核素早期促排的可能促排途径。方法:(1)GC-DTPA的制备与表征:在NHS和EDC的催化作用下,GC与DTPA通过N-酰化反应制备GC-DTPA。制备产物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核磁氢谱表征验证。(2)GC-DTPA的细胞及动物水平相对安全性研究:采用CCK8法评价GC-DTPA(0~0.5 mg/ml)对大鼠ICE-6细胞的增殖影响;正常的健康SD大鼠80只灌胃给药GC-DTPA(0~120mg/kg),观测14天内大鼠存活情况、体重及血常规、肝肾功、主要脏器组织病理的变化。(3)GC-DTPA大鼠体内沾染放射性核素促排作用研究:采用89Sr Cl2溶液沾染大鼠消化道建模,大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NS)组、壳聚糖(CS)溶液组、DTPA溶液组、GC-DTPA溶液组(n=6)。30 min后灌胃给药(60 mg/kg,NS组给予同等体积NS):a.采集各组大鼠24 h掌骨、48 h股骨,沾染前、后2 h、8 h及24 h血液,不同时间段:沾染后第一天、第二天尿液及粪便,β能谱检测仪检测放射性锶含量,沾染前、后24 h、48 h血常规及肝肾功能。b.采集48 h各组大鼠小肠组织,H&E染色评价小肠组织损伤情况。(4)GC-DTPA的Cy7荧光标记及体内代谢:采用近红外染料Cy7 Sulfo amine标记于GC-DTPA羧基端制备GC-DTPA@Cy7,灌胃给药(15 mg/kg)后于不同时间节点解剖取脏器(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胃、小肠),通过对离体脏器近红外荧光成像观察其体内代谢分布情况,探索其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1)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均证实GC-DTPA制备成功,产率为60%,DTPA接枝于GC的接枝率为196.3%。GC-DTPA为淡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溶液中,可完全溶解,呈淡黄色澄清液体。(2)细胞毒性实验表明0~0.5 mg/ml的GC-DTPA在48 h内对ICE-6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正常的健康大鼠经0~120 mg/kg GC-DTPA处理后连续观察14 d:各组大鼠均无死亡、无腹泻、便血等临床症状;不同时间节点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14 d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肾功能检查尿素氮(BUN)水平对照组低于60 mg/kg组(P<0.05)、120 mg/kg组(P<0.001);肌酐(CREA)水平60 mg/kg组、90 mg/kg组及120 mg/kg组均高于对照组(P<0.001),BUN、CREA水平均在大鼠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肠道及卵巢组织H&E染色均未见到明显的病理损伤。(3)体内放射性核素促排研究实验结果发现:24 h时相点掌骨放射性锶含量GC-DTPA组低于NS组、CS组及DTPA组(P<0.001);48 h时相点股骨放射性锶含量GC-DTPA组低于NS组(P<0.01)、CS组及DTPA组(P<0.05);血液中CS组、DTPA组、GC-DTPA组放射性锶含量在各时相点的变化趋势与NS组相同,在2 h达到峰值,但在8 h时相点GC-DTPA组血液中放射性锶含量低于NS组(P<0.05);粪便中GC-DTPA组第一天放射性锶含量高于NS组(P<0.001)、CS组及DTPA组(P<0.01);尿液中DTPA组第一天放射性锶含量低于GC-DTPA组(P<0.05)、CS组(P<0.01)。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液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差异,肾功能提示GC-DTPA组BUN低于DTPA组(P<0.05)。各组肠道病理相较于正常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以NS组及DTPA组损伤最重,肠壁绒毛变性,伴有坏死、脱落,腺体排列紊乱,肌层变薄甚至穿孔。GC-DTPA组肠道病理损伤情况轻于NS组(P<0.001)、CS组(P<0.05)及DTPA组(P<0.001)。正常的健康大鼠经口灌胃给药GC-DTPA@Cy7后,胃部荧光强度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同时小肠、肝脏、肾脏荧光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8 h时小肠蓄积达到峰值,24h时肝脏、肾脏蓄积达到峰值。结论:本研究通过N-酰化反应成功制备GC-DTPA,研究了其在细胞及大鼠体内常用剂量的安全性,其对消化道沾染放射性锶的促排作用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情况。发现GC-DTPA在0~120 mg/kg剂量范围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其可促进放射性锶在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的排出、减少肠道的吸收。GC-DTPA体内促排及GC-DTPA@Cy7体内代谢实验结果说明GC-DTPA经口灌胃摄入后多数经消化道代谢排出体外,少量吸收入血后在肝脏、肾脏中蓄积,但在24 h后可逐步代谢排出。
其他文献
目的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作为恶性肿瘤三大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放射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属于内放疗的范畴,已经应用于全身各系统肿瘤的局部治疗。有研究发现,放射性碘-125粒子释放的连续低能低剂量率辐射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
学位
背景及目的胆汁淤积主要是胆汁流动受损,引起胆汁酸(bile acid,BA)在肝脏和血清中积聚,从而导致肝损伤、纤维化、肝硬化及终末期肝衰竭。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一线用药,但是40%左右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对UDCA治疗无反应,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
学位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并且持续处于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HCC发病时非常隐匿,所以早期确诊率低,很大一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D期)。一部分患者由于全身基础条件差、肿瘤生长的解剖学位置不好或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等原因,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索拉非尼(Sorafenib,Sor)作为一种酪氨酸
学位
背景及目的生发基质出血是造成早产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围产期生发基质中未成熟的血管缺乏自动调节机制,因此容易受到血流异常波动的影响从而导致血管破裂。足月时,成熟的生发基质含有大量神经胶质前体细胞以及神经元,所以血管生成较大脑其他位置更快,而且缺乏内皮基膜的纤维链接蛋白和周细胞等,导致生发基质的血管十分脆弱,在异常条件下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出血。LA Pipile最早根据严重程度将G
学位
研究背景铀(Uranium,U)是放射毒理学领域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金属元素。贫铀(Depleted uranium,DU)是天然铀反应后的副产品,因其密度高、强度大、韧性好、穿透性强,被广泛的用于军事及民用活动中。DU具有化学和放射毒性,但研究的主要是化学毒性。呼吸道是DU进入体内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吸入难溶性DU粒子后,溶解的U在机体内的分布速率与二房室模型相符合,肺部被沾染后会
学位
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精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各期顺序发生并彼此影响。成纤维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成员,由于其在肉芽组织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他的迁移和增殖是创面修复的关键步骤。如果肉芽组织形成失调,创面可能会延迟或无法愈合。创面形成后,内外源刺激开始激活各种细胞,为创面愈合创造条件。虽然炎症微环境已被证实是创面愈合的关键始动环节,并且成纤维细胞在这一过程
学位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脑肿瘤,其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6.8%。GBM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在手术、放疗和化疗多种模式治疗后,部分肿瘤细胞能够始动肿瘤复发。这些能始动肿瘤复发的细胞被称为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它们优先驻留在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并在GBM特有的侵袭性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GSCs在G
学位
目的:腋动脉是躯干-上肢结合部位最重要的主干血管,快速定位腋动脉、实施精准体外压迫对控制该部位严重创伤大出血至关重要;而明确腋动脉长度、内径及其分支起源与分型,对腋动脉及其分支相关的疾病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减少医源性损伤也有指导意义。既往对腋动脉及其分支等解剖结构的研究多以尸体解剖为主,几乎无活体上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拟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是新生儿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接受PN的新生儿可出现PNAC,严重者可出现肝硬化、肝纤维化,甚至死亡,但PNA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前期在1例家族性胆汁淤积性患儿中发现Sema7A的R148W纯
学位
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所有器质性心脏病最终的临床归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F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降低、周围组织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发达国家HF发病率大致相近,美国成年人HF发病率为1-2%,并且每年有超过100万慢性HF患者因急性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