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柳并称研究——以唐至元为中心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柳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产生、定型、发展经过了较长的时间。韩愈和柳宗元的交游以及他们在道德认知、古文理论等方面的共同点是韩柳二人能够并称的基础。刘禹锡对柳集的整理,为柳宗元的接受奠定了文献基础,也是韩柳并称形成的必要条件。韩、柳、刘三人的友谊为韩愈和柳宗元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对韩柳并称有推动作用。晚唐杜牧有感于韩柳中唐改革的实践性,在情感方面与韩愈和柳宗元有联系,最终正式提出了韩柳并称,开启了韩柳经典化的萌芽,开辟了柳宗元研究的比较方法,为唐代散文树立标杆。总体上来说,唐五代时期韩柳并称较为寂寞。宋代是韩柳并称的定型期,此时的韩柳并称较为繁荣。批评者们出于恢复道统、振兴文教的需要,重新发现了韩愈和柳宗元。宋人主要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章成就与道统观念,并逐渐确立了韩柳并称这一共识。但是受政治立场、思潮变革、佛道观念等影响,他们对韩柳并称态度并不完全相同,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宋人在对韩柳并称的争论中,促成了韩愈和柳宗元的经典化,同时构建了宋人自己的道统体系,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和文化转型。金元时期是韩柳并称的延续和突破期,此时韩柳并称不仅延续了宋代的各种观点,也能突破文体视野、道德评判等阻碍,在文章之外,更将韩愈和柳宗元在不同文体上进行比较。韩柳并称向更加深入、全面的方向发展,深化了宗唐的诗学观念,为金元诗文发展提供了借鉴。唐代到元代的韩柳并称,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复杂、延续性、思辨的特点,并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人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价值,具有重要的文史意义。本文通过整理从唐代到金元时期有关韩柳并称的言论和观点,梳理唐至元韩柳并称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历时性的纵观和共时性的比较,探讨在时代背景、政治影响、文学思潮变革以及不同个体的接受喜好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韩柳接受的多元化特点以及韩柳并称的文学史意义和精神内涵。这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文学史上真正的韩愈和柳宗元。最后借此进行整体观照和反思,回顾韩柳并称发展中的偏颇,反思文人并称现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希望对今后的研究探讨有一点儿帮助。
其他文献
金檀作为清代藏书家,无论是在收藏、编刊图书,还是在书籍保存、流传过程中均作出了贡献。其“收藏之富,甲于一邑”,建“文瑞楼”贮藏其书,该楼所藏有诸多世所罕见的宋元明精椠,如元刻珍本《皇元风雅》、旧抄本《丁鹤年诗集》等;除钟情藏书外,金檀也喜刻书,将刻书处定名为“燕翼堂”,校勘并刊刻明代贝琼撰写的《贝清江先生全集》四十卷、辑注并刊刻《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
学位
谢惠连的文学成就虽然比不上谢灵运、谢朓等人,但是其诗文创作也颇多名篇,并且反映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学风貌。本文选择以谢惠连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其文学创作的环境背景,诗、赋、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探讨其史书评价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整体上从纵向的角度出发,以整个文体发展的大背景为依托,同时部分又以横向的比较作为补充,从而彰显出谢惠连文学创作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而对他在文
学位
温子升、邢劭、魏收三人以其杰出的才华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人不仅生存时代相近,在文学创作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及处世哲学,又使得三人之文呈现了不同的个性风貌。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大同小异”,促成了三人在文学史上的并称。具体言之,“三才”之文既有相似的精神内涵及艺术形式,又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朝为官的经历,使得“三才”文之内容多与国家政治相关,而本着北朝一贯的质朴文学精神,
学位
《小重山》是唐宋时期流行词调之一,不仅流传的时间长,其留存的作品也颇为丰厚。它在盛唐创立,经五代发展、改制,于两宋达到顶峰。将唐宋间《小重山》词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揭示《小重山》调的全貌,还对词学发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词史意义。本论文将以文学文献为基础,借助绘画、音乐等理论,打破学科间的限制,以求解决《小重山》调的一些遗留问题。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调名的研究,主要围绕“小重山”之
学位
李陈玉明末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明亡入清后,便隐居不仕,著书山间,其间仅用三十日便一挥而成《楚辞笺注》。受当时个性解放思潮与经世致用风气的影响,他有感于前人不正注疏之名,不解屈子之性情,不疏纯忠至孝之意,愈加解坏楚辞,便以“笺”——“以作者为我注脚”为上上人语,“注”——“句栉字比”为下下人语,以字词训诂为基础,阐明大义为目的,申发性情为追求,笺注详略相参,共同解明楚辞。《楚辞笺注》展现了李陈
学位
桐城派起于康熙年间,此后绵延二百余年,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学术发展关系密切。作为末代宗师,吴汝纶的古文成就尤为值得关注。故本文选择以吴汝纶古文为研究对象,以《吴汝纶全集》中收录的四卷文集为基础,集中探讨其文学思想的渊源、古文创作的内容、古文理论以及其在晚期桐城派流变和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吴汝纶的文学渊源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长环境和交游对象密切相关。西风东渐使中国社会在教育制度、学术思潮等方面产生
学位
唐代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范围大致包括今东三省、河北东北部以及京津等地。东北地区的山水、地名、历史遗迹、历史传说等意象经过诗人的主观选择和提炼加工,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具备了点、线、面三维的结构体。这些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深沉的历史底蕴。本文选择唐诗中的东北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面搜集和分类整理全唐诗中关于东北意象的诗歌作品,选取兼具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与诗性特征的典型意象进行探
学位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后世诗论家对其诗歌多有论述。其中清代诗论家对范成大诗歌的研究呈现出集大成的特征,包括对范成大诗歌渊源、风格、题材、体裁等多方面内容的评论,具体的论述主要存在于清代诗话作品中。清诗话对范成大诗歌的接受,大致可以从四个视角进行阐释。其一,从诗人流别的角度论述范成大诗歌渊源。以贺裳为代表的宗唐派,视范成大为“唐音”,认为范成大诗歌渊源可以溯源到唐代的“元、白”。以宋荦为代表的宗宋派
学位
寿鉨作为活跃在民国时期旧京文坛的重要词人,其词创作品及词学理论对晚近词坛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寿鉨词及词学理论对深入了解寿鉨其人其事、其词作内容、词学主张以及探索民国词及词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寿鉨的生平、品貌个性及交游状况出发,对其词及词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寿鉨生于晚清民国,时局动荡,又深受新旧文化交替的冲击和洗礼,复杂的环境影响着寿鉨的创作和词学思想,这些在其作品中都可窥见。作为旧式文人
学位
关于王安石古文的鉴赏评点历史悠远,文学品评下可以关涉到他本人的政治宏图、哲学思想、人格理念和古文创作要旨特点等方面。本文立足于刘熙载对王安石文“长于扫”的评价,《艺概·文概》曰:“介甫之文长于扫,东坡之文长于生。扫故高,生故赡。”(1)在对“扫”这一不成熟的文学批评关键词解读的基础上,对以上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分析“扫”字“摒除”内涵与王安石人物内核的一致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第一,人物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