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后置词隐现的认知语法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YIMA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式介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特征。顾名思义,框式介词是由“前置词+介引成分+后置词”构成的框式结构的介词类型。受西方英语传统语法的影响,汉语学界多重视前置词,而忽略对后置词的研究,因此框式介词结构受到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的句法以及语义特征有哪些?2.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的后置方位词的隐现规律有哪些?3.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后置方位词的隐现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本研究以从BCC语料库搜集的1000条语料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而探讨句法、语义特征对后置方位词隐现的影响,综合运用Langacker认知语法的自主依存联结,探析框式介词“在+NP+L”后置词隐现的认知机制。本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在句法分布上,框式介词“在+NP+L”可位于句首,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动词后、以及与结构助词“的”结合位于名词短语前;在句法功能上,框式介词“在+NP+L”可做定语、状语、补语,不可做谓语、宾语和主语。在语义特征上,框式介词“在+NP+L”可以表示处所义、时间义、范围义,以及条件义、方式义、状态义等。延伸的意义以隐喻延申的方式从其典型处所义发展而来,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的语义网络。其次,框式介词“在+NP+L”后置词隐现受NP的特征、框式结构“在+NP+L”的句法、语义特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当NP为单音节时,后置方位词强制性出现。当NP为双(多)音节时,后置词的隐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介引名词的语义凸显,凸显的事物性越强,处所性越弱,后置方位词越倾向于出现,反之则倾向于隐去。当名词凸显其他抽象概念时,后置方位词强制性出现。在句法方面,当“在+NP+L”在作定语且NP结构复杂时,后置方位词除表示本义之外,还担任划分语法界限的作用,后置方位词不可隐去。当“在+NP+L”作句中状语时,当“在+NP+L”和谓语动词间存在其他成分时,后置方位词不可隐去。当“在+NP+L”做补语时,后置方位词多表示谓语动词编码的动作或者状态的结束或改变,此时后置方位词不可隐去。在语义方面,当“在+NP+L”表示抽象概念时,后置方位词担任着使整个短语范畴处所化的语义功能,后置词不可隐去。最后,在自主/依存联结模型指导下,框式介词“在+NP+L”后置方位词的隐现取决于NP凸显的次结构是否可以与阐释位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对后者进行充分阐释。在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中,前置词“在”凸显的是图式性的射体和界标之间的非时间的空间关系。如果介引成分NP凸显的次结构标示的事物处所性较强,二者之间可建立对应关系,后者对前者做出阐释,从而建立配价关系,形成复合象征结构“在+NP”。此时,后置方位词倾向于隐去。若二者之间无法建立对应关系,后置方位词承担“范畴方所化”的语义功能。此时,自主结构NP凸显的次结构先与后置方位词凸显的图式化射体提供的阐释位建立对应关系,形成复合结构“NP+L”。复合结构“NP+L”再次充当自主结构,凸显的次结构与依存成分介词“在”凸显的图式化界标提供的阐释位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从而进行阐释,形成复合依存结构框式介词“在+NP+L”,此时,后置方位词无法隐去。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框式介词“在+NP+L”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典型框式介词“在+NP+L”的认识;第二,基于自主依存联结研究框式介词“在+NP+L”后置词隐现的认知机制,不仅可以拓宽框式介词认知机制的研究视野,并丰富了自主依存联结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在单向诉讼结构下,行政非诉执行成为行政机关诉请行政相对人按照协议履行约定的唯一救济方式。但行政协议非诉执行司法审查过程中却存在非诉执行主体与行政协议主体不对应、执行对象与审查标的不同一、各地审查强度参差不齐和制度的控权功能与司法实效耦合度低四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法律进程滞后于社会治理发展的客观窒碍、行政协议自愿性与非诉执行强制性的正面对撞及现有具体规则无法满足行政协议非诉执行审查需求三个方
期刊
语文课程建设是母语教育开展的重要形式,教科书编写与推广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研究不同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助于理解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民国时期是我国语文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这段历史最直接清晰的见证者。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不仅有利于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情况,还能对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新学制国语教科
学位
2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为我们研究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与方法。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生态课堂”的研究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研究是将小学数学课堂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课堂生态系统,这三者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从而维持数学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采取文献分
学位
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作为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是,传统的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研究侧重于对惯用句结构、意义的理解与分析,大多数研究是对海量的语料进行汇总、分类,对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的意义引申的认知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论文尝试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下利用隐喻和转喻,对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进行研究,并根据惯用意义形成过程中,意义扩展的要素不
学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和国家大力倡导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复合背景下,对艺术设计专业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在线教学的问题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可能带来的现实意义,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具体的现象与逻辑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与建议,以期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虚拟仿真进行线上教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改革主张小学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学习英语树立自信心。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革新,以实现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戏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这一趋势,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将这种娱乐方式注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可以将电子游戏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从而激发
学位
自从蓄意隐喻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代表人物Steen提出了蓄意隐喻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在交际过程中有些隐喻被蓄意地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语境中对于话语双方具有特定价值的独立交际工具。蓄意隐喻理论从交际维度将隐喻划分为蓄意隐喻与非蓄意隐喻。蓄意隐喻利用隐喻表达使听话人有意识地将目标域与源域进行比较并建立起跨域映射,而非蓄意隐喻通过
学位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STeLLA教学策略对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影响,以期为STEM课程在我国本土有效落地提供新的案例与策略支持,同时为STEM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本论文主要包括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并对本文所使用的关键词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STeLLA项目的研究综述和国内相
学位
<正>在阿尔法狗于2016年至2017年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柯洁、李世石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再度吸引全球目光。2022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场艺术竞赛中,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AI绘图工具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在数字类别比赛中夺得头奖,这在艺术史上是人类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仅仅几个月后,ChatGPT席卷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AI软件,甚至掀起全球的“AI竞赛”。
期刊
语用身份建构是语用学的热点话题。身份研究涉及至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因此,身份研究是跨学科研究。许多学者对身份的定义与分类持有不同的观点。身份研究长期以来被当作静止不变的。随着身份研究与语言的结合,语用身份这一概念便产生。语用身份指一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的社会身份。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在动态的语言交际中,身份可以被塑造和改变。语用身份建构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语用
学位